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中国古代社会的“德治”原初意蕴是以德代暴,主张仁者贤者主政,以解决治者与被治者之间可能的紧张与冲突。然而,这种原初意蕴的德治后来却嬗变为人治。将政治伦理化,重治者之主观而轻制度之客观,以德代法,化法为德,是其重要缺陷。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中人名、地名的谐音双关义大都一目了然,但封肃的姓名与籍贯则相对含蓄。我们只有结合其人其事及相关的内容,才能理解隐寓名贯间的意味,进而深入全面地领悟作者借音托名的“春秋笔法”之妙。  相似文献   

3.
在美学界进行的有关马克思《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讨论中 ,“内在的尺度”是一个有较多争议的概念 ,而且论者们还从对它的不同解释出发证明自己对诸如美的本质等问题所持的观点。本文从马克思原文的含义、思想资料的渊源上讨论了“内在的尺度”问题 ,并进而指出 ,尽管我们可以从马克思的许多阐述中引申出他关于美的规律、美的本质的见解 ,但是他的阐述并不是就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立论的  相似文献   

4.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问题,至今为学术界一桩未了的公案。但总其各种说法,不外有三种———罗贯中著;施耐庵、罗贯中合著;施耐庵著。我们认为:《水浒传》作者为罗贯中,“施耐庵”为罗贯中的托名。有关“施耐庵”为托名的说法前代学者早已论及,清人周亮工就提出过质...  相似文献   

5.
"知其不可而为之"一语,奏响着儒家入世精神的最强音。这一价值理念,不是择善固执的口号标榜,亦非"死马当做活马医"的自我安慰,而是由经史人文传统而来的应世智慧与终极关怀。人能弘道的经验理性,参赞天地的责任伦理,忧患恻隐的不容已之情,事上磨练的生命试炼,分别从认识论、价值论、生存论和修养论四重意义上共同构筑起这一精神理念的思想基石。  相似文献   

6.
7.
弘扬优秀科技文化,是一个牵动人类命运的重大命题。纵观古今中外的人类发展历史,首先是一部人类与自然界的抗争史,“生、老、病、死”至今仍是人类第一号“老大难”问题,便是一个最明显的例证。科技文化的发展对社会的前进具有特殊的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优秀科技文化之所以要不断地发扬光大,还在于任何科学技术成果,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科学成果本身也没有天然的“自我保存”功能;再一方面,特别是一些科学技术手段,在历史的长河中,或成长、进步、发展,或退化、萎缩、失落,都  相似文献   

8.
“于丹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对文化和精神层面的病源体或带菌物质,则常常熟视无睹,久而久之,必为其感染致病而浑然不觉。在文化传播领域,此种感染源可谓多矣,但,正所谓“大道通天各走一边”“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你说“吸烟有害健康”,有人偏要“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凭心而论,只要不是太过分,别搞得像萨斯病毒那样人人自危,也应给人一条活路。  相似文献   

9.
法治化民主的精神何在?——梁漱溟思想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治化民主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中国为什么缺乏民主的法治化(by the people)?法治化民主,其理性框架背后的真精神是“爱”,是超越自我,通达“他心”,形成个性和人的尊严的“爱”。  相似文献   

10.
李永胜 《天府新论》2015,(3):120-124
马利坦的“诗性认识”理论全面论及了“诗性认识”的对象、“诗性认识”在灵魂里的深度、“诗性认识”的活动机制及其表达方式。以此分析中国的“意境”学说,可以发现:“意境”表现了人和自然在精神本体上的统一状态;从艺术风貌来看,“意境”呈现出了“韵味无穷”和“情景交融”的特征;从艺术表现手法来看,“意境”采用了“虚实结合”手段。通过“诗性认识”理论,中国“意境”学说的本质和美学特征可以得到更为完整和清晰的阐释,而中国的“意境”学说也为马利坦的“诗性认识”理论提供了艺术上的根据,两者通过彼此获得了另一个阐释的维度。  相似文献   

11.
不必都是“纯学术”——回应李伯重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读李伯重先生的《论学术与学术标准》①,对于文中浸润的纯正学术精神以及对中国学术发展的忧患意识,我深为感佩。惟作者所说“学术就是学者在‘象牙塔’中进行的‘为学术而学术’的‘纯学术’探索工作”,我觉此问题比较复杂。如此界定“学术”,可能体现了“学术”的主要精神,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功利主义经济伦理思想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最早是随着先秦墨家、法家和道家学说的创立而形成的。其伦理特色是在义利关系上,强调利重于义;在求利致富问题上,提出国家利益优先,兼顾民众利益的原则;在消费观念上,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深入了解功利主义经济思想的伦理内涵和社会作用,批判地吸收其精华,对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建设和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推广普通话对方言的使用和保护有着重大的影响,但同时方言的本土优势也在影响甚至改造着普通话,在许多方言区还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普通话。本文以"川普"为例将从文化与语用的角度对新兴的"有意川普"这种语言现象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与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幸福越来越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幸福本不是一个陌生话题,但似乎与当下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如何重拾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信心,指导人们去获得幸福,树立一种正确的幸福观非常必要。我国先秦时期大思想家孔子对于幸福问题有着深刻认识与精辟思考。他认为,幸福既是一种具有客观内容的行为标准,也是一种主体的心理满足体验;幸福的要件是健康的生命、充足的财富、循礼的行为、艺术的追求、高尚的美德和对天命的领悟。孔子的幸福观是朴实的、可行的,对于当下的我们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哲学诞生于对现代性启蒙哲学及其后果的反思和批判。现代性的问题本质上是原子式的个人主义问题,这又主要表现为人的利己性和抽象性。马克思通过“现实的个人”概念的提出,并赋予其感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和感性丰富性等内涵,实现了对近代个人主义的根本批判。这一批判至今仍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比兴"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重要传统之一,近年来学术界对它的讨论多有发明,渐趋深入。本文试图就"比兴"说发展的线索、原因及其在古代文学理论中所具有的价值,探讨一下它和古代现实主义的联系。 "比兴"始见于《周礼·春官·大师》:必大师……教六诗:曰风,日赋,曰比,日兴,曰雅,曰颂。"汉人《毛诗序》亦云:"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日赋,三曰比,四日兴,五日雅,六日烦。"唐人孔颖达《毛诗正义》疏日:"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成形。用彼三  相似文献   

17.
“夷俗仁”,即东夷人风俗仁厚、纯朴,正说明他仍然保留着许多氏族社会的道风,因此,对西周人来说,在文化上是一种原始和落后的表现。“仁”的基本概念是“亲亲”,“义”的基本概念是“尊尊”,两者有着本质区别,是我国古文献中用以区分两种不同质文化差异的习惯用语,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8.
一、“九”——一个龙形图腾化的文字 “九”甲骨文写作“”“九”“”等形。金文进一步写作“”“”“九”的形状。 许慎《说文·九部》(十四下)解释说“阳之变也。像其屈曲究尽之形。”显然,这是就字形而言,并没有点明“九”的原始意义。 但是,许多人据许氏之说作了各种不同的阐释。  相似文献   

19.
刘欣 《理论界》2010,(7):88-91
要理解罗尔斯的正义理论,除了要精确地把握"公平式正义"的理论内涵外,还需要掌握罗尔斯理论的来龙去脉。本文主要探讨罗尔斯对前人理论的认识,分析他的"公平式正义"是在什么样的思考背景下产生出来的。首先,本文分析了罗尔斯并未采纳宗教进路的原因。其次,探讨了罗尔斯对功利主义的认识和批判。最后,分析罗尔斯是在何种意义上承继并更新契约理论的。  相似文献   

20.
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宠,微信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风靡各类人群。微信朋友圈中“晒”美食、“晒”心情等内容折射了社会进步引发的人们乐于接受新观念、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亟需精神慰藉的现状。晒微信朋友圈已然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人们应该以一种包容的态度和理性的思维来看待这种行为。文章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微信朋友圈中“晒”现象的现状,揭示微信朋友圈中“晒”现象的深层原因,提倡人们以理性的态度对待这一行为,并从中汲取正能量,实现对优质生活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