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朝兴衰、社会形态演进、国家与社会互动的分析模式与阐述框架,从不同角度与层面揭示中国历史的本质与奥秘,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但都程度不同地忽略了中国历史进程的主体——人。"中国历史"首先是"中国人"的历史,是千百年来生活在中国土地上的"中国人",为了生存与发展、追求美好生活,不断"适应"并"改造"其所处的环境,摸索并建立适合自身生存与发展需求的社会组织与制度,创造并不断"改进"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的历史。"人为本位"的中国历史学,应当是叙述、分析、阐释这一历史过程的学问;其根本目标是揭示"中国人"的人性,包括具体个人的"个人性"、不同意义与层面的人群的"人群性",以及作为文化人群的"中国人"的人性;认识、叙述历史事实与历史过程,理解、认识关于历史的认识,都应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以"中国人"作为历史叙述与认识,以及认识历史的主体。  相似文献   

2.
从“华侨”一词的由来 ,展开论述了中国人侨居海外的历史源远流长。依据华侨的具体历史形成 ,分析了中国人侨居海外的社会根源。千百年来的变迁演绎着一部兴衰荣辱的历史 ,这也正形成了华侨的显著特点——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富有革命传统。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对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的国情和实际相结合。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庄严而神圣的历史使命。在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国情,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产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优秀理论品质,不断结合不同历史时期我国社会变化发展的实际与特点,实现理论创新,又体现了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展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立与发展的历史特点。  相似文献   

4.
戊戌时期出现的史学变革言论,是文明思潮在史学领域的表现,至20世纪初结出硕果:以文明史学为蓝本建构起一套新的知识谱系,完成对传统史学的革命。新史学是实现新文明的路径之一,欲真正理解新史学,必须站在文明视角。新史学的核心贡献并不局限于"历史是什么"的本体层面,而在于依托文明理论视角,初步建立起一个新的史学知识谱系,其主要逻辑架构可以概括为:为什么要书写历史——书写什么样的历史——怎样书写历史。新史学不仅致力于实现历史书写从"眼光向上"到"眼光向下"的典范转换,而且尝试用"人类——世界——国家——社会"这一清晰的层级结构,来取代"天下——王朝——社会——家族"的传统书写模式,并由此带来扩大史料范围、跨学科治史等一系列史学方法层面的变革。  相似文献   

5.
《中国历史研究法》及《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是梁启超两部授课讲稿改编而成的著作,对学界产生深远影响.我们通过分析这两本讲稿,认为其蕴含着梁启超丰富的历史教学思想.这两部讲稿组织结构严谨,以传播新史学研究法为教学目标,选择总分有序、学理示例相表里的教学方法,使用朴实易懂,激情寓褒贬的教学语言.这些要素既生动展示了梁启超高超的历史教学艺术,又为我们更加全面了解梁启超思想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6.
走向"现代",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历史的趋向,然而,"现代"的西学起源特点,使中国在这一过程中面临持久而艰难的"现代中国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的中国共产党,运用经济现代化范式,对此有了初步的求解,然而其延滞后果却给现代化的进一步求解制造了障碍。  相似文献   

7.
最近,笔者拜读了韩震教授与董治河博士合着的《历史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西方后现代历史哲学研究》一书,认为这是我国历史哲学界和史学理论界的一部前沿之作,是中国学者对后现代历史哲学的挑战作出郑重而系统回应的有分量的作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全书具有内容充实、线索清晰、引述宏富和表达明畅等特点,并从多方面对后现代历史哲学的挑战作出了回应。  相似文献   

8.
大凡转型时段,"历史"必然登场,历史意识和历史理性蔚为一时人心。其为重要资源,抚慰了当下人生,支撑着艰难时世。晚近中国百年转型,汉语法学因应时代,初成型制,而以历史性作为自己的基本学术品格。推而言之,一切法学均具有历史法学品性,历史意识构成了法学的思想品质和精神气质,历史方法是法学运思的基本进路,一切现实的法权安排实际上不过是表现为当下存在的历史存在。其间,法律的历史意识与政治意识具有内在关联,从来同时都是一种政治意识。正如秉具历史意识的政治方始"以行动进入历史",而蔚为真正的政治;充盈政治意识的历史意识以及立基其上的法制和法意,以向现实政治特别是现实政治危机敞开自己的方式表现了自己,进而实现了自己。换言之,直面迎应政治现实的立法始具生命力,而以立法迎应政治特别是政治危机,适足为表现为法律智慧的政治智慧,恰恰是邦国政治成熟的上上之境。现代汉语法学占有和运用历史方法意味着抉发法律的文化自觉与政治自觉,由此连缀和努力,"现代中国"作为一个特定的国民共同体与公民共同体,是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归属的法权满足形式,而形成"文化中国—民族国家"这一文明主体与"政治中国—民主国家"这一制度主体。  相似文献   

9.
欲把握尼采的历史哲学,须以准确理解其对于历史(Geschichte)与历史学(Historie)这对概念的辨析为前提。在尼采那里,历史哲学以历史(Geschichte)为基准,展开与历史学(Historie)之间的较量。这一辨析能纠正学界的一个通识——在后现代思想语境中,福柯的历史观点通常被认为是继承了尼采的历史观念。与此同时,随着历史主义在现代化进程中愈演愈烈,尼采的历史哲学以神话(Mythus)与历史(Geschichte)为两翼,有效地思考了在时空框架中回溯原历史(Urgeschichte)的可能性。事实上,这一回溯并非意在表达尼采关于古希腊的民族认同,而是以神话-历史的模式反思现代国家。所谓模式,在此意味着从历史追问中所能获得的建构姿态,并以之展开对于具有奠基性、构造性以及敞开性力量的预示。神话-历史的模式,作为现代性"畜群"自治的对立面,揭示出历史哲学面向某种共同体的孕育能力。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国文学理论界关于“理论”与“历史”的关系有诸多探讨.论者都意识到以往那种“理论”的思维方式与言说方式存在着问题,都试图为今日“文学理论”寻找一条突破困境的可行之路.走向历史,使理论“历史化”;回到历史语境,进行语境化研究——这应该是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之一.然而,如何才能做到历史化、语境化呢?走向历史的文学理论还是不是理论?其与文学史研究有何区别?这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中国曾有六个地方使用过"桂阳"的名称,这使得人们对历史上出现的一些与桂阳有关的人和事常常有迷离困惑之感——不知这些人和事究竟是在哪个地方发生的,这种情况给地方志的编定和地方文化建设造成了混乱和纷争。本文在详细考察与历史桂阳有关的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对历史桂阳的沿革变迁情况进行一番梳理,基本理清了在这一问题上的混乱状况。  相似文献   

12.
在国内历史地理学的本土语境中,“地理历史学”这一概念几乎从未进入专业研究者的话语体系。一些现代地理学者认为,以往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实际属于地理历史研究范畴,前者之名掩盖了后者的存在;进而主张建立一门与历史地理学并驾齐驱的新学科——地理历史学。事实上,类似争议在以英美为代表的英语国家学术界亦曾发生过。对此,英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达比和贝克都曾有所阐释和辨析,值得镜鉴。本文重申只有将历史地理学视为沟通和融会地理学与历史学两大传统学科之间领域的学术关怀,才能摆脱古往今来两者各自立足于本位而提出的片面见解。重视西方历史地理学方法论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厘清这一争议话题的本质,也有利于推动本土学科自身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义和团运动中“反清复明”——“扶清灭洋”——“扫清灭洋”三大革命口号的具体分析,阐明义和团战士的三次历史行为并确立其在中国农民革命斗争史上的历史地位,为进一步认清义和团反帝爱国的斗争性质及其伟大历史作用提供一个比较新颖的视角空间。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详细分析了黑格尔历史哲学的基本思路 ,认为其历史哲学既是西方哲学传统的传承 ,又是黑格尔“绝对精神”的表现。因而将历史提高到世界历史的高度 ,将其看作为其自身矛盾运动发展的过程 ,这是黑格尔历史哲学的伟大之处。然而 ,将世界历史的基础奠基于“理性精神”之上 ,便会产生将人的主体和主体性相混淆等一系列的理论困难 ,从而为现存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合理性提供了说明。对此 ,马克思从历史哲学的基础上批判了黑格尔 ,提出了劳动实践是世界历史的基础这一崭新的历史哲学。这样的历史哲学是从人的现实存在状态上考虑和研究世界历史的命运 ,因而它不仅在理论上批判了先前的历史哲学 ,而且还对现存的社会进行了批判 ,充分显示其革命性。所以 ,我们对于“世界历史”的理论研究决不应该停留在对于当今社会的描述和概括层面 ,而应该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意义上去理解。  相似文献   

15.
神话与历史,通常作为相互时立的两个概念和学科而被提及.最近二三十年,西方史学界,尤其在后现代新史学,在叙述史学的启发之下,出现了"神话历史"(Mythistory)这一术语."神话历史"的出现,既体现了历史文学性的叙述与结构形式一面,也表现了诸如历史人类学之强调文化内容的一面.作为对兰克客观主义史学的反拨,神话历史更加强调历史的文化认同性,而不是对于史料的客观分析之科学与事实.这是一种纵贯西方史学的实践.从希罗多德开始到维柯的奠基,布克哈特还有本雅明等历史学家的推动.以色列历史教授约瑟夫·马里在其<神话历史--一种现代史学的生成>一书中论述了整个"神话历史"在西方的发展脉络.对于把握这一概念的历史内涵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丁锐 《社区》2012,(2):39-39
2011年5月醉驾人刑之后.音乐人高晓松很不幸地被载入“史册”——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因醉驾而被判刑的名人。其实,中国历史上名人的“醉驾事件”还真不少,其结果嘛,大多都很“杯具”。  相似文献   

17.
清明节——中国人的一个沉沉的节日。纵观中国历史,清明节在2500年前为感恩而设,以后人对先人沉沉的感恩情结而维系、延续,成为传统。清明节,可以称为中国人的感恩节。  相似文献   

18.
在国内历史地理学的本土语境中,“地理历史学”这一概念几乎从未进入专业研究者的话语体系。一些现代地理学者认为,以往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实际属于地理历史研究范畴,前者之名掩盖了后者的存在;进而主张建立一门与历史地理学并驾齐驱的新学科——地理历史学。事实上,类似争议在以英美为代表的英语国家学术界亦曾发生过。对此,英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达比和贝克都曾有所阐释和辨析,值得镜鉴。本文重申只有将历史地理学视为沟通和融会地理学与历史学两大传统学科之间领域的学术关怀,才能摆脱古往今来两者各自立足于本位而提出的片面见解。重视西方历史地理学方法论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厘清这一争议话题的本质,也有利于推动本土学科自身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9.
历史文学的真实性和吸烟习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 ,应在体现历史真实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地想象、艺术加工和创造 ,不违背历史常理和历史常识。从吸烟习尚在中国的形成看 ,烟草自 17世纪的万历年间才陆续传入我国 ,而长篇历史小说《红瘦》和历史话剧《关汉卿》等有关历史文学作品 ,却将其写进了所着力表现的某历史社会生活中 ,这似乎有悖于历史文学的特质和创作原理  相似文献   

20.
在马克思的全部学说中,科学和历史交流如绩,铸就唯物史观之“轩辕”。当马克思概括唯物史观中的科学结论时,他总是将其转换为历史对象来处理;当马克思建构人类社会的历史观念时,他总是将其转换为科学对象来把握。科学和历史是马克思架构唯物史观的两条主线,然而,二者在旧的形而上学那里并不相容。知性思维的成果是科学,科学所能得到的确定性结论是永恒的,处在时间之外,根本拒绝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而历史,因其在时间中展开,打破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禁忌。传统形而上学只能发现科学,而不能发现历史——历史是人的生存本身。马克思开启了一种新的真理观,这种真理已经不再是形而上学抽象概念意义上的真理,而是具体的现实在历史中的展开。因而,唯物史观成了科学和历史相统一的人类历史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