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里一部最有成就的作品。历来已有定评。这不仅因为它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表示不满,正面提出过“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而且因为它在艺术上比其它杂剧更成熟,因此它才获得“西厢记天下夺魁”的称誉。本文试图对其艺术特色作一些论述。  相似文献   

2.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曲中的不朽之作。它在刻画人物、构撰情节、描抒情境以及驱遣语言诸多方面,均取得了十分卓越的成就。金圣叹评点的《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下同),论及西厢记的思想意义、艺术  相似文献   

3.
一被推为南戏中兴之祖的高明(字则诚)的《琵琶记》,自问世以来,由于它的内容题材关涉到封建社会伦理思想和道德关系的核心部分——忠、孝,以及它在艺术上的特出成就,在戏剧舞台上一直享有很高的地位,前人曾把它和王实甫的《西厢记》并称为杂剧戏文的双绝。也由于作品表现主题的曲折性,《琵琶记》一直也是剧坛上争论最多的作品之  相似文献   

4.
从我国与西方在表现艺术与再现艺术及意境与典型的不同传承及其相互关联出发 ,借助和吸取其理论成就 ,用以探讨作为叙事文学的《西厢记》中意境与典型融合的特性 ,并重点分析了融于其典型系统的意境的情景交融与追求神似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5.
杜丽娘和林黛玉,分别为我国古典名著《牡丹亭》和《红楼梦》中的女主角。作为反抗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爱情的成功典型,几百年来,她们与《西厢记》中的崔莺莺鼎足而三,始终保持着不衰的艺术魁力,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同情、喜爱和赞美。 成功的艺术典型,自然是深受评论家们青睐的。作为共性相同的形象,这三个人物  相似文献   

6.
奚海 《河北学刊》2005,25(4):199-205
13-14世纪,曾经取得辉煌成就的古希腊悲剧和喜剧以及印度梵剧早已风光不再,而在当时的中国崛起并繁荣鼎盛的元杂剧,则成了世界三大戏剧文化之一的中国戏曲的第一座高峰。作为元杂剧重要园地的燕赵地区,既拥有像“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和白朴、马致远、王实甫这样的大家,又拥有像《窦娥冤》、《赵氏孤儿》、《西厢记》等这样的世界名剧,无论在思想的穿透力和艺术的感染力诸方面,都代表了整个元杂剧艺术的最高成就,从而摘取了13-14世纪以及整个中世纪中国和世界戏剧文化的桂冠,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历史性辉煌。  相似文献   

7.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浅谈《红楼梦》的艺术特色孟祥中中国著名的古典小说《红楼梦》,它的艺术成就居中国古典小说之首,已是众口皆碑。《红楼梦》的艺术之所以获得如此殊荣,蜚声文坛,这是因为它在《水浒》、《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等小说所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向前...  相似文献   

8.
《庄子》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又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灿瑰宝,它在文学艺术上的许多具有开创性的建树,赢得了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清代文评家金圣叹曾将它与《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记》并列为“六大才子书”(金圣叹评点本《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令人深思的是,《庄子》作为一部哲学著作,为何在艺术上能取得那样杰出的成就?他是怎样从古朴的哲学土屋跨入华美的艺术之宫的?许多人把这归之于庄子的艺术天赋或是楚文化对庄子艺术的特殊影响,而很少有人肯定庄子哲学思想对它艺术表现形式的决定性作用。相反,倒有不少人持这样的观点:《庄子》的艺术是好的,但思想是消极反动的。把内容与形式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笔者认为,这不仅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而且也有违于《庄子》的实际情况。只要深入研究一下,就会发现:决定《庄子》艺术表现形式的,正是它的哲学内容。换一句话说,《庄子》在艺术上的“奇功”,与哲学思想上的积极因素是分不开的。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进行点滴探讨,以求教于专家。  相似文献   

9.
我国经典名剧《西厢记》从古到今,出现了诸多版本。“董西厢”是第一部彻底改变《会真记》主题命运的文学作品,“王西厢”则将“西厢”故事推上古代文学艺术巅峰,而“石西厢”的成功在于继承和发扬了董、王《西厢记》具有的、而我国戏曲史上较少自觉到的戏剧意识,完善了我国戏曲从抒情诗向现代戏剧的转变。从《会真记》到“董西厢”到“王西厢”再到“石西厢”的发展演变过程,是“西厢”故事从传奇逐步过渡到戏曲的过程,是我国戏曲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也是我国戏曲文学的戏剧意识从自发到自觉、逐渐被唤醒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徐士范本《西厢记》,全名为《重刻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从卷首程巨源所著《崔氏春秋序》题署的“万历上章执徐之岁”的时间来看,可知它刊刻于万历庚辰即万历八年(1580)。此书不分本,直接分为二十出,每出有四字标目。这是现存《西厢记》众多版本中最早有出  相似文献   

11.
此文为孔繁信所撰,载《东岳论丛》一九八八年第四期.文章对《西厢记》的作者到底是关汉卿所作,还是关汉卿作王实甫续,还是王作关续的历史遗留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西厢记》的原作者是关汉卿,今传本《西厢记》是“关作王修”.文章说,明代前期关汉卿作《西厢记》的说法极为流行。文章据清人施国祁《礼耕堂丛说》、毛西河《论定参释本西厢记》、明王骥德《新校法古本西厢记考》题释、明张羽关氏春秋(即关作《两厢记》)为证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2.
一 汤显祖是我国明代的戏曲大家。他的剧作不算多,只有四部半,但其表现的思想意义和所达到的艺术成就,不仅在明代堪称独步,即使在整个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直可追逼王实甫《西厢记》,成为中国戏曲发展的高峰。  相似文献   

13.
兴化蔡氏家族诗词小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襄(1012—1067年)的道德文章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曾经和仍将涵育中华民族的无数儿女。这里,我们不可能进行全面论介;仅就蔡襄家学之一端—诗词方面对其孙子蔡伸、玄孙蔡戡的积极影响及其成就略加论析。一、蔡襄诗词的艺术特色在全国首届蔡襄学术讨论会上.我曾经写过一篇《蔡襄诗歌的思想艺术成就》的论文,应用“知人论世”的研究方法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蔡襄的自我形象①.但因篇幅所限,该文对蔡襄诗歌的艺术特色“提而不论”;现在来深入地论述蔡襄的这方面问题。艺术特色(或说艺术个性)是作家整个生活道路、艺术素…  相似文献   

14.
向菲 《云梦学刊》2012,(5):114-120
自电影诞生以来,由著名戏剧文学改编而成的电影作品不计其数。更有许多电影将其他民族的戏剧文本改头换面,成功地搬上了本国银幕。然而这两门时间艺术的本体又是截然不同的。以日本影片《蜘蛛巢城》对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的改编为例,它的成功建立于创作者对戏剧时间与电影时间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不同民族时间观的深入认识。正是有了这样的创作基础,才使得这样一部跨文化、跨艺术门类的改编之作,既保存了原剧作的艺术精华,同时又被赋以独具魅力的本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戏剧从《牡丹亭》开始有了复合式结构模式,它打破了传统爱情题材戏剧惯用的、以《西厢记》为代表的单线链状结构模式,在“爱情”的主线之外又添加了“政治”的副线,使结构呈现出政治与爱情复合的样貌,使剧本从狭窄的情爱主题中跃出,具有了更大的容量和表现张力。换言之,是使《牡丹亭》相对于以往的戏剧作品来说显得结构更复杂、内容更丰富。但与此同时,它也带来了枝蔓过于繁复的弊端。这种戏剧结构新范式对后世影响颇大。  相似文献   

16.
<正> 为研讨我省有成就、有影响的剧作家的创作特色和成才之路,总结艺术创作经验,以推动我省戏剧创作的繁荣发展,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于8月21—22日在广州文化假日酒店举办剧作家林骥作品研讨会.我省戏剧界、学术界、新闻界有关作家、学者30多人参加了这次研讨会.这次会议是我省第一次为剧作家举办的作品研讨会.林骥的剧作《特区人》、《十字街三重奏》在全国戏剧界及观众中产生了巨大影响,此外,他还有十多个高质量的作品在省市获奖.与会同志围绕着林骥的戏剧创作,对戏剧创作与作家的使命感、戏剧危机与现实主义传统、戏剧创作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广东剧作与广东地域文化以及林骥作品的主题、风格、人物及其艺术审美价值与社会效应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大家一致认为林骥剧作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善于捕捉时代精神,深刻地把握了现实生活的丰富多样性和错综复杂性,富于时代感和使命  相似文献   

17.
清代围绕《西厢记》结构艺术展开的批评,集中呈现和充分展示了清代戏曲结构关学的构成要素与理论成就。其中既包含了从性格逻辑和情理逻辑角度追求情节设计内在必然性的要求,又有通过对立言之体和剪裁之美的揭示和分析,凸显和强化结构美学中的文化因素和技术因素的意识,是了解和研究清代戏曲结构艺术及其批评标准的典型窗口。  相似文献   

18.
<正> 人物形象塑造问题,是戏剧创作的中心问题。四年来,我们的戏剧创作最突出的成就和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塑造了一系列各种各样、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塑造了众多的富有时代光彩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给我国戏剧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异彩。这些人物形象无论是从多样性上,还是从真实性和典型性上;无论是从反映生活的广度上,还是从艺术的创新上,在我国当代甚至现代的戏剧史上,都有新的突破,表现了新时期我国戏剧文学发展的水平。认真研究这一时期戏剧文学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成功与不足,特别是着重探讨一下如何塑造众多的个性鲜明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典型形象,这对于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戏剧创作的质量,我认为是极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爱尔兰剧作家贝克特创作的两幕剧《等待戈多》是一部反传统戏剧,《等待戈多》的经典化标志着戏剧史意义上的真正革新。它不仅仅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更是一部面向未来的现代性作品。无论是其艺术形式,还是戏剧语言,乃至主题意蕴都充满了矛盾性、对立性、非逻辑性和不确定性,把文本放在现代性视野进行文化观照和经典重读可以更全面地把握它的思想特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伪托名人评校本的出现在中国戏剧史上,就流传之广、影响之大、评价之高、刻本之多、上演之盛而言,没有任何一部作品能够与《西厢记》相媲美。明中叶以后,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戏曲小说创作的兴盛,出现了刊刻、演出和研究《西厢记》的热潮。据统计,从万历初年至明末,六七十年之间,《西厢记》就出了六十多种不同的版本,许多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文艺批评家都参加了《西厢记》的校勘、注释和批评,对《西厢记》的广泛流传和深入研究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