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柯新凡 《学术论坛》2012,35(7):210-213
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中系统接受法学教育,并且一生致力于法治活动的法学家。董必武早期法治思想形成于有法制无法治的旧中国,其法治思想的形成契合着时代脉搏、遵循着实践—学习—实践的逻辑规律。在法治被边缘化、法治精神缺失的时代,董必武业已开始广义上的依法维权的法治实践,实践催生董必武早期法治思想的萌芽;法治实践和时代潮流促使董必武选择了学习法律的道路;法律理论学习有力地推动了董必武依法开展革命活动的自觉实践,在运用法律武器开展革命工作中,其法治思想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2.
江苏立宪派是清末立宪运动的中坚力量,他们在辛亥革命前追求立宪,主观上反对革命;辛亥革命期间,控制革命并促进革命在全国的成功;在"二次革命"时背离革命,加速了"二次革命"的彻底失败.江苏立宪派在辛亥革命前追求立宪的政治活动,加速了我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但在辛亥革命后支持袁世凯则埋下了帝制复辟的隐患.  相似文献   

3.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开始有意识地建构一套辛亥革命史的话语体系,并试图通过这种建构,达到灌输革命学说和凝聚党人心理的目的。孙中山对辛亥革命史的建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关于革命原起,建立一条以兴中会——同盟会——国民党的主线;第二,关于武昌起义的成功,构建一种孙中山与武昌起义成功密不可分的历史叙述;第三,关于辛亥革命的失败,构建一种革命后背离孙中山路线并导致革命失败的叙述。孙中山对辛亥革命史的建构,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辛亥革命史的历史编纂。在孙中山去世之前出版的有关辛亥革命史著作中,这种影响尚不明显。孙中山去世后,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根据孙中山的相关论述,建立起一种正统的辛亥革命史观。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所发生的一次历史性巨变,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本文阐述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5.
6.
中共舆论监督观的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既有复杂的社会和历史原因,也有极为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渊源。从历史角度考察中共舆论监督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于理解目前中国正在孕育和逐渐走向成熟的公民社会和建设中国特色民主政治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共舆论监督观的形成和发展分别经历了探索借鉴期、孕育发展期和不断完善成熟期三个阶段,反映了近代中国所经历的巨大社会变迁,同时也折射了这种变迁与外部世界环境变化的密切关系以及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民主政治追求并努力实践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在不断加剧的外部危机和内部压力下,逐步进行自救,然要么因为没有触动传统政治体制,要么因为顽固势力的反对,都很快失败了。1911年辛亥革命的成功,结束了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使人们精神上获得了空前大解放,但此后再次陷入专制与动荡的历史深渊。反思历史,通过执政者与民众的通力合作,推动以宪政为中心的政治改革,应是正确选择,这也是辛亥革命政治进程为我们提供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8.
《大庆社会科学》2011,(5):159-159
章开沅在《辛亥百年遐思》一文中指出,如同任何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一样,辛亥革命历史遗产既有正面因素,也有负面因素。最为人熟知的正面因素莫过于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年的君主专制,使“共和国观念从此深入人心”,只是学术界对“共和国观念”如何“深入人心”多停留于字面意义,并没有讲透。他认为“共和国观念”在部分精英群体中可能“深入人心”了,但对众多的草根民众来说则未必;  相似文献   

9.
10.
中国“法治”思想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历史上确有“法治”思想,先秦法家已广泛使用“法治”一词,并赋予它特定的历史含义:一方面,君主利用手中的权力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具有客观规范性的法律,法律一经形成,对君主自身也有限制作用;另一方面,君主用刑罚惩治乱臣奸民,巩固专制统治。秦亡之后,法家“法治”思想作为儒家“礼治”学说的补充,降到了从属的地位。近代,梁启超对西方“法治”理论进行了本土化移植,即用先秦法家的君主法治推衍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法治,让国人面对熟悉的概念符号品味西方的法律文化。这种移植方式为我们认识中西方不同的法治观念设置了新的障碍。孙中山用西方资产阶级法治理论否定中国封建专制法治思想,并结合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中国近代法治增添了适合本国国情的丰富内容,为当今建立法治国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正>韩剑锋博士所著《裕民、齐民、新民——孙中山民主主义思想研究》一书,(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出版)是一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图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作新的历史梳理和科学评价,突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审视孙中山民生主义理想,无疑对我们具有开阔视野和新的启迪。第一,该书详尽的叙述了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近代中国社会的客观实际是孙中山民生主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倭寇盘踞,沈有容挥师入台拔点;荷兰侵占,郑成功大军收复失土;郑氏割据,康熙剿抚兼施统一台湾;日本强占,抗战胜利光复台湾等四个历史事实出发,考察了台湾与祖国离合的历史过程,得出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台湾必将回归祖国。  相似文献   

13.
领导形象是领导干部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以领导素质转变为视角对领导形象建设进行历史考察,是提高领导素质尤其是服务责任意识、知识素养、法治观念、复合领导能力的基础,也是优化领导形象、推进领导形象建设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与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在于打破中国封建社会“改朝换代”式的发展规律 ,将中国历史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功绩是思想开放的结果 ,而其思想动力则是丰富的人文精神。但是中国资产阶级的主体———绅商并不拥护革命派。  相似文献   

15.
冯曙霞 《理论界》2006,(7):85-87
依法治国理论与实践由来已久,从中国法制发展历史上进行考察与分析,汲取其中合理成份,总结其经验教训,从而愈益坚信我党依法治国方略的正确性,为把我国建成一个真正的现代法制国家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6.
辛亥后,中国社会动荡多变,但也孕育着诸多生机。本文旨在从发展的角度归纳当时社会的积极因素,并从世界整体化的背景来分析辛亥革命后历史发展的基本走向,揭示其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7.
董必武同志在长期的革命司法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破中求立"的立法思想.这是一套包含了"破"、"立"、"备"三方面内容的符合中国国情的、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其间融合了合理利用本土化资源、循序渐进立法等重要理论.董必武同志的立法思想无论是在亟待设范立制的建国之初,还是在立法活动突飞猛进的当代中国,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论述了我国陶瓷业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强调了瓷器业发展对我国国际交往、贸易的历史作用。目前,加入世贸组织已成定局,在此之后,如何重现我国陶瓷业的历史风采,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9.
对毛泽东科技思想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的科技思想是毛泽东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地考察这一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而且有助于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毛泽东经济思想.毛泽东科技思想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至深至久的战略影响,它不仅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先声,而且还是目前我国确立的"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渊源.  相似文献   

20.
大寨精神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寨曾经是中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农业学大寨的是非功过党中央早已作出明确的定论,但大寨精神的时代意义不应否定。大寨精神的时代内涵可概括为: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知难而上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爱社会主义的革命精神;吃苦在先,享受在后,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考察大寨精神的时代内涵,把握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实质,对于解决目前的"三农"问题及战胜农业自然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