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学说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这一学说的过程中,坚持以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交互作用的规律,把这一学说牢牢地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基础之上.认真考察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学说的阐发形成过程,有助于我们正确地深刻地把握这一学说的基本精神,对于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将会得到有益的启导.  相似文献   

2.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人文关怀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人类生存处境和命运发展的角度审视社会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社会发现理论表现的基本取向。首先 ,立足于人的生存方式及其交往活动 ,揭示社会有机体的生成 ;其次 ,从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构成中把握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及其发展动力 ;再次 ,以社会主体即人的发展程度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准  相似文献   

3.
实证科学和唯物辩证法是理解唯物史观的重要概念,关于二者关系的争论几乎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但理论争鸣反而强化了实证科学与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哲学语汇中的实证科学与唯物辩证法,根本上是理解唯物史观的方法论革命和方法论内核.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吸收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合理成分,通过方法论革命创立唯物史观.现实的社会历史是唯物史观的立足地,实证科学和唯物辩证法构成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内核:一方面,唯物史观以经验事实为基础,通过科学抽象把握现象背后的规律;另一方面,唯物史观从方法论层面“倒置”黑格尔辩证法,以科学理论和经验事实为依据揭示自然、历史和认识的辩证性质.方法 论革命使唯物史观摆脱思辨而获得彻底的革命性,在科学认识社会历史的基础上为无产阶级提供了新哲学.唯物史观既不是实证主义,也不是追求某种至高存在的思辨哲学,更不是对二者的调和.  相似文献   

4.
生产与交往是人类社会活动相辅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社会历史进步不仅取决于生产,还取决于交往,生产与交往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社会历史进步,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原理,也是后发国家跨越发展的历史观基本前提。自觉遵循生产与交往互动规律,积极选择跨越发展方式,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唯物史观的解读往往侧重于强调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必然性,淡化甚至忽视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和多样性。阿尔都塞的"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理论,深刻揭示了偶然性因素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重现了马克思唯物史观中内在的历史偶然性逻辑,为我们重新理解唯物史观提供了一种文化哲学意义上的解读范式。在阿尔都塞看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不是单纯受普遍性和必然性约束的"自然历史过程",而是一个充斥着诸多偶然性和可能性、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真正的历史是属人的历史,是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交互作用、共同创造的历史,是各种偶然性因素相互作用的历史。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规律的解读,我们不仅要关注历史规律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更应重视历史规律的偶然性,重现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化、丰富性和差异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唯物史观是党的执政理论建设的理论基石。作为系统考察人类社会运动发展过程的科学原理,唯物史观全面揭示出社会政治运作的动力机制,深刻预见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详细阐述了政党政治活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为党在新时期新阶段把握执政规律、提高执政能力提供了先进的理论指导,为深化和发展党的执政理论体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人与人的交往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始末,尤其是在人类不断走向文明的今天,世界交往显得更加重要。交往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创立的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但人们很少注意到关于地域性交往的扬弃及其突破。鉴此,在中国现阶段探讨这一问题就显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8.
社会基本矛盾是唯物史观基本范畴历史是人类发展过程,唯物史观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个过程的运动规律。做为这一伟大发现者的马克思对此做了双重的揭示,一是从揭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中揭示了形成历史运动规律的社会物质基础;一是从揭示社会经济形态作为一定生产关系总和的改变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改变而改变的历史过程中揭示出这些社会生产关系的抽象的、观念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演变的历史过程。1859年,他把历史运动规律根源于物质的生  相似文献   

9.
周建超 《学术界》2022,(9):21-28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物质基础、价值目标、内在规律、生存环境,以及世界历史条件下人类走向和平发展的历史通道,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前行方向。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团结带领人民经过艰辛探索和不懈奋斗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它是一条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之路,既超越了以西方资本逻辑为主导的现代化模式,又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开创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多元化路径。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和发展的理论魅力,为世界发展中国家坚定走自己的现代化之路提供了新范式和行动的思想自觉。  相似文献   

10.
一、唯物史观与三种生产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史就是人类将自己和自己的社会生活不断生产与再生产出来的历史。马克思在研究生产范畴的一般规定时指出:“生产的一切时代有某些共同标志,共同规定。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22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卷数页数)。“广义唯物史观”的“生产”范畴,较经济学和狭义唯物史观的生产范畴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包含三个内容:人的生产、物质生产、精神生产。所谓生产,首先是指人的个体生命和种的延续活动与过程,它又包括人们为满足物质精神需求与其他  相似文献   

11.
试论交往的历史形式、特性和社会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交往理论是马克思把握历史发展的重要方法,虽然理论界对于交往及其在唯物史观创立与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等方面作了深入研究,但是对于交往在历史上的发展形式及其特性和社会功能还缺乏深人的研究。如何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历史形式及其特性与社会功能,是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研究中的一个有待深化的问题。故本文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着眼于交往对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作一探索。一、9往的历史形式正如任何事物都必然要经历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作为科学实践观中与生产辩证统一的交往,其表现形式也经历了一个历史发…  相似文献   

12.
自由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与以往西方思想家相比,马克思恩格斯把现实中的人作为历史的前提和理论的出发点,创立了唯物史观,形成了他们自己的科学的自由观体系,并对历史上特别是阶级产生以来人类遭受的种种不自由现象进行了揭示和剖析。为了摆脱被奴役被束缚的状态,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发展生产力,扩大社会交往和消灭旧式分工与私有制等重要思想,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是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它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之谜,分析了时代的内涵及其分类标准,并认为他们所处的时代是资产阶级时代或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认为全球联系加强、社会激烈变动、东方从属于西方、世界历史的形成等,是资本主义时代区别于以往时代的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视野中的“交往”理论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春阳 《天府新论》2005,1(3):16-18
交往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基础,是人类历史的起点,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交往"是一个多学科共同使用的科学概念.哲学上的"交往"概念为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一种中介,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交往具有整合功能、沟通协调功能和人的全面发展功能.全球化是人类社会交往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应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和建设性的姿态来迎接全球化,也应该理性地分析和理解全球化.  相似文献   

15.
袁吉富 《学术界》2002,(2):230-236
对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 ,仅仅从其原初涵义上把握是不够的 ,应该从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高度来予以把握。可以说 ,这一命题的意义 ,在于它揭示了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机制、存在方式、发展方式及客观基础 ,说明了实践观点是唯物史观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但是 ,我们却不能从该命题出发 ,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本体论不加限制地理解为实践本体论。实际上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本体论是以自在自然为前提的实践本体论。  相似文献   

16.
过去,我们对唯物辩证法揭示的三大基本规律及其逻辑联系,研究比较深入,但对唯物史观揭示的一般社会规律及其逻辑联系却研究甚少,本文试图在这个问题上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以期引起讨论。本人认为,在社会领域中同样存在着三个基本规律,即: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群众和个人不同历史作用的规律、物质利益运动规律。这三个规律是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的。此外,唯物史观还要研究其它一些一般的社会规律,如阶级斗争规律,经济、政治、思想领域中各自的运动规律等等。但是这些规律或者只存在于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或者只表现于社会的某一特定领域,因而,它们都不能和三个基本规律相并列,而是属于另一层次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7.
<正> 想象未来是人的思维功能之一。当今世界上未来学家思考的课题是宽阔的,而且富有新鲜的时代气息,诸如未来生产力发展的技术条件或技术环境,未来的社会经济结构、道德面貌及心理状态等等。生产的组织方式的历史前景,则是为人们所注目的重大课题之一。必须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作为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其中包括了关于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趋势的见解,因而对生产组织方式的历史发展及其未来前景的研究,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题中之义。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能够为揭示生产组织方式的发展趋势提供科学的理论指针。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本文首先从当前在人们中流行的一个颇为新颖的提法说起。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论述民族历史走向世界历史、揭示人类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时,十分重视交往.在他看来,交往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交往的形式是随之变化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与其相适应的交往形式的产生.人类历史的交往形式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过程.人类历史上的"交往革命"直接决定着或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与唯物史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夏甄陶 《晋阳学刊》2005,1(2):53-59
以人为本是唯物史观的应有之义。因为唯物史观本身就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动态结构(包括建构)及其变化发展(包括发展动力)规律的基本理论观点。这种观点正是从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出发,以他们的存在、以他们的现实生活和生产活动为前提的。而这种前提又必然从始至终贯穿在系统之中,贯穿在过程之中。以人为本与唯物史观是否相容、是否具有统一性,问题在于如何理解人。  相似文献   

20.
广西师范大学陈雄章副教授的学术专著《交往与世界历史变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以42万言的篇幅,展现了作者本人对世界历史研究的学术思考。在书中,作者试图通过对18世纪这一特定时段的研究,来揭示交往与世界历史变迁的关系,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本书的特点是:从历史学的角度,通过18世纪这一特定的时段,将交往纳入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进行宏观为主、微观为辅的研究”。我们知道,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人的实践活动,交往就是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和实践活动而进入唯物史观的。然而传统的交往研究,多是从心理学、哲学的角度,尽管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