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齐白石大师是从民间成长起来的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他始终保持劳动人民本色,淡薄功名,从不趋炎附势。他一生忧国忧民,爱憎分明,光明磊落,肝胆照人。他卓越的艺术成就不但在中国艺术史上竖起一座伟大的丰碑,而且获得了崇高的世界声誉。  相似文献   

2.
在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是艺术上不灭的火焰.——高尔基元杂剧的勃兴,在我国文学史上划出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关汉卿,就是这个时代的伟大的代表.他一生写下了六十多个杂剧剧本(几乎等于莎士比亚剧作总量的二倍!),仅就流传下来的十几个剧本而言,大都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程度.他象一颗灿烂的巨星,闪耀在我国七百年前的剧坛上,成为我们伟大民族的骄傲.1958年,他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受到了广泛的纪念.然而,如何更好地继承他的优秀遗产,如何深入研究他的杂剧艺术,至今仍是一个重要课题.三十年前,田汉、夏衍等戏剧界前辈提出要建立我们的“关学”.  相似文献   

3.
周作人散文“平淡”风格的文体学分析李旭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如果要推选一名最杰出的文体家,大概非周作人莫属。而他的文体,主要的特色是平淡。有人曾将他创造平淡美的艺术造诣同古希腊“高尚的简朴和静穆的伟大”之美相提并论,说:“我们景仰希腊艺术的不朽的美,可是...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文章不朽说”,是以人生价值为终极指向的文学价值命题。它以探讨文学作品功用和价值的形式,阐发了文章著述事业对于人生的功用和价值,人的肉体生命转瞬即逝,只有文章能使作者扬名于时,流名于世,容载作家生命的内涵超越时空限制而获得永恒。政治生命的不朽和艺术生命的不朽两种人生观念,前者侧重强调文学的政治功利价值,后者则重视文学容载作者个体生命的意义及传播作者艺术声名的价值。两种文学价值观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但是在文学与生命意义这一契点上,两者统一到了“文章不朽说”之中。  相似文献   

5.
倪志勇 《南方论刊》2014,(2):63-64,62
王尽美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国的革命事业贡献了自己短暂的一生。同时,也是一名伟大的诗人,其诗词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政治人生的历程。本文以王尽美的诗词创作为基础,结合其写作的特点和时代背景等因素,对王尽美诗词中内隐的个人思想的转变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6.
陈毅同志的诗词创作,以其独特的思想艺术风貌,使他置身于“五·四”以来最优秀的诗人行列而毫无愧色。他的一些优秀诗作,如《梅岭三章》这样用血泪写成的正气歌,使人联想起历史上同类的不朽名篇,如文天祥的《正气歌》、《过零丁洋》,于谦的《咏石灰》等。随着时间的推移,陈毅同志的诗作将越发显出其不朽的思想艺术的光辉。陈毅同志的一生始终和中国革命的历程相伴随。他不仅“横枪跃马经殊死”,而且“秉笔勤书记战程”(张茜《陈毅同志诗词选集编成题后二首》)。这种战士而兼诗人的双重身份,使他的诗作具有很高的社会历史价值。在这一点上,我们把陈毅同志的诗称作史诗,是  相似文献   

7.
列夫·托尔斯泰在世界人民面前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领域最伟大的作家,他的思想艺术追求与文学创作及成果展现了其一生的理想求索,展现的是他对俄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国家出路与人生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个难于掌握的艺术必然,这是一个永远需要的艺术合题——主体与客体的融合。艺术史上,许多大师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实现了主体与客体的融合,取得了辉煌的不朽的艺术成果,这就当然要求美学理论对这种融合进行深入的研究。 16—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弗·培根用拉丁文为艺术下了个定义:Ars est homo additus naturae。意思为:艺术是人与自然相乘。培根没有说“相加”,而是说“相乘”,因为相加表明的只是一种简单的组合关系,只有相乘才能表明二者的融合。当然,培根用“相乘”来表述艺术主体与艺术客体的相互溶解和化合,显得还不够精细,但他的这个定义的确揭示了艺术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9.
<正> 朱光潜先生译完黑格尔的《美学》后,就选译了《歌德谈话录》。他讲他的心情时说:“如从九霄云雾中转到脚踏实地,呼吸着尘世间的新鲜空气,是一种乐趣和精神上的大解脱。”这是因为黑格尔的美学论著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多于具体的事物的论述,而歌德和爱克曼的《谈话录》则是亲切具体,平易近人的。而《谈话录》也正是这位伟大诗人一生的思想和艺术创作的总结。它内容丰富,感情流畅,明白易懂;他是把他的美学思想溶解在对具体作品的分析中去了。因此,《谈话录》可以说是他一生艺术实践的总结。这位文学巨人,在人生旅途上几十年的长途跋涉,对于自己走过的道路,每一步都感受到地上的砂粒、路边的野草、鲜花和荆棘;在这几十年的旅途上也流下了诗人的心血和泪水;经受了感情上的欢乐和痛苦。但今天,留给我们后世的,却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分珍贵的遗产。正如他创作《普罗米修斯》中的主人翁一样,他也为人类的艺术世界添上了火种。而《谈话录》的整理者爱克曼,也由于此书之不朽而举世闻名。  相似文献   

10.
现代作家中,我不知道有谁比沈从文对生命更为关注.他说过:“我是个对一切无信仰的人,却只信仰‘生命’”.(《水云》)虽然沈从文对“生命”的理解尚无系统的理论表述;但是,他的一系列散论中几乎贯穿着对“生命”的思索,他的作品更是离不开对“生命”的倾心与眷念.可以说,把握沈从文的生命观是理解沈从文艺术世界的关键,是打开沈从文艺术殿堂的一把钥匙.那么,沈从文的“生命”观究竟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的一位伟人,也是世界的一位伟人。他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的气魄和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和理论家的卓识远见,以及其独具的领导才干和艺术,在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和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中,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展,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出了重大贡献,立下了不朽功勋。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的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在这个宝库中,有一系列关于领导、管理的科学思想。这些思想至今仍有很高的现实价值。笔者试就此作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首屈一指的伟大人物,他一生为党和人民建立了许多不朽的功绩,在这位历史巨人诞生一百周年之际,我们强烈意识到,要胜利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必须大力坚持和弘扬令中华民族骄傲的毛泽东哲学思想,充分发挥它的指导作  相似文献   

13.
吴冠中是中国当代绘画艺术的大师.然而,少有人知的是画家吴冠中还有一个散文的世界.吴冠中的散文世界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总的来讲,可以用《吴冠中文丛》的第二章节“文心画眼”来概括.而吴先生一生独特而强烈的文风和画风的形成,不得不说到他对鲁迅先生的崇拜.这也导致吴冠中一生从事文学艺术的“横站”态度.而以吴冠中为代表的画家散文也必将显现出自己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苏轼以他全部独特的政治、思想、文学和艺术生活状态塑造了崇高的道德和典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生存智能和生命智慧,展示着灿烂的人格魅力。他的一生是奔波曲折的,也是伟大卓著的。他的生命在矛盾中挣扎,在苦痛中超脱,带给了人们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的一生是复杂的一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学术思想界,他是一个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具有现代学术意识的学者.而哲学一直是王国维的生命内在指导思想并贯穿其一生,并对他生命意识有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张珊同志在《张乐行的革命精神永在》一文中,给一个世纪前,被清王朝杀死的捻军领袖张乐行的幽灵,披上“英雄”的面纱,穿上革命先烈的华服,歌功颂德,赞扬备至。他称张乐行为“伟大的农民领袖”、“反封建的战士”,为“农民利益而牺牲”的“烈士”。说他的一生,是“反抗的一生,斗争的一生,革命的一生”,要读者緬怀“先烈”,学习张乐行的所谓“坚持革命、坚持斗争”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鲁迅将自已的一生,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写作的目的是为了“立人”,为了改变愚弱的国民精神。“立人”的思想赋予他的著述以独特的风貌。鲁迅“立人”的思想和实践,虽然有着发展和变化,但是贯穿了他的光辉的一生。  相似文献   

18.
巴金散文中的个体生命意识与他对人类的爱是相通相容的.巴金渴望人类自由与平等的生命意识是个人的“爱”的潜能和自我意识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相融合的结果;其崇尚自我牺牲的生命意识则源自他的“爱的永生”和“生命的永生”的信念.晚年,他出于爱和真诚在《随想录》中对自己在“文革”期间沦为“奴在心者”和“说假话”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使个体生命精神升华到了一个伟大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正> 杨匏安是我国“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革命活动家.杨匏安一生短暂,只活了35岁,1931年8月他牺牲在上海龙华监狱里.象伟大的革命家彭湃、陈毅,周恩来一样,杨匏安也将文学作为他宣传革命主张、革命理想的重要载体.关于他的文学创作我们知道的不多,仅从1918—1919年的《广东中华新报》上见到他的一篇小说、若干译作和诗歌.但杨匏安仅见的这篇小说和其它作品是非常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本世纪的最初三、四十年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伟大的革故鼎新的转折时代,那么,鲁迅便是这一转折时代造就的一个思想、文化的巨人和天才.再如果说发端于五四前后的中国新文化的建设是以“清理旧帐”,即批判和否定中国封建传统思想文化为其前导和基础,那么,鲁迅则是当时致力于此的众多先驱者、奠基者中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象征.可以说,鲁迅毕其伟大思想家、文学家的一生,很大一部分精力和心血就花费在对“旧帐”的清理上,其为中国现代历史发展和民族新文化建设所作的杰出贡献及所立下的不朽功绩,同样也有很大一部分就表现于“扫荡废物”、廓清道路这一艰巨的劳作之中.而对于构成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家文明及其创始者孔子的批判,则不仅是鲁迅“清理旧帐”所最注重的工作和对象,而且是能够充分反映和体现鲁迅文化思想及特点的重要实践活动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