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严复的"信达雅"译论是中国100多年来最具影响力的传统翻译理论,但在西方译论快速发展的今天却受到很大程度的冲击和挑战,译界对其不同的认识虽有利于中国译论的丰富和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翻译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带来了认识上的混乱。对此,文章分析了多位学者对"信达雅"理论的研究情况,考证了"信达雅"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状况,进而结合严复的翻译思想和现代翻译理论,剖析了"信达雅"的原意和现意,指出了"信达雅"在当代翻译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当代翻译美学立足于中国传统译论,并对之进行现代转换,吸收西方译论的研究和论证方法,借鉴现代美学的基本理论和结构框架来阐释翻译的机制和功能。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有别于西方翻译理论模式的翻译研究学派,使中国的翻译理论带上了鲜明的民族特色。翻译美学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它体现着中国译学的发展和创新,有利于中国翻译理论在世界译论界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3.
中国典籍英译专家汪榕培从文学角度英译《老子》和《庄子》,使道家典籍文学化,接受效果良好。他将中国传统文学作品译为当代英语,使中国文学当代化,展现中国文学魅力。他借用中国传统哲学理论和绘画理论提出“译可译,非常译”复译观和“传神达意”翻译标准,使典籍翻译理论古典化,丰富了中国传统译论研究。汪榕培典籍英译的“三化”实践有助于中国典籍英译水平的提高及翻译理论研究的深化,也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4.
中西方译学理论对比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文化千差万别,中西方分别形成其特有的翻译理论指导实践。本文针对中国传统译学理论与西方当代译论的特点进行归纳阐述,对比中西译学理论差异,探讨中国传统译学理论继承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科学大系辩证综合发展的语境下,翻译学也呈现出辩证综合化的势头,各种译论纷纷涌现,形成了差异互补、多元综合的态势,为翻译理论的科学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源泉。然而,受朴素整体论和机械原子论影响,西方译论与传统译论,语言学、交际学、社会学译论与文艺学、美学、文化学译论之间,依然存在很大的隔阂和不必要的纷争,当代译论迫切需要系统扬弃和升华。贾正传的专著《融合与超越:走向翻译辩证系统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1月版),顺应时代的需要,对当代译论的系统优化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开辟了当代译论系统优化之路,并结出了当代译论系统优化之果。  相似文献   

6.
傅雷翻译“神似”论的美学因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雷翻译神似论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取诸于中国古典文论和传统美学,是中国当代影响最为深远的译论之一,其核心是以传神为主而形神兼备。本文将神似论纳入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回顾其在哲学、文学、艺术领域的演进过程,并探讨神似论在中国传统译论体系中的奠基作用及其对翻译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笔者对中国翻译理论和西方翻译理论中有较大影响的"信达雅"理论与"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做一粗略比较,认为:中国翻译理论具有"言简意赅、洗炼含蓄"的特色,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多是主观经验归纳,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西方译学理论重理性分析,讲究科学性和系统性,但实际操作性稍有逊色.中西译论各有所长,进行中西译论比较,融合中西译论之长,不仅具有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也是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8.
重读中国传统译论.我们仍然面临着一个重大问题:如何读?本文着重探讨重读传统译论的方法,主张从文化话语视角出发,将传统译论视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话语,回到中国传统话语体系之中,回到中国人传统的言说与理解方式进行解读.我们重读的尝试围绕一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展开,即,中国传统译论是潜科学的理论雏形,还是通向翻译之"道"的经验叙事.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译论研究的嬗递与流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传统译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也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本论文通过对中国传统译论研究进行回顾,梳理出中国传统译论研究的发展脉络,分析了现存研究的优缺点,并从理论资源与方法论等方面提出改进和完善中国传统译论研究的策略和方法。这对于发扬中国传统的翻译文化、构建独立的中国翻译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的内核对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有着重要的影响,从中国传统译论的“模糊性”、“艺术性”及“人文关照”等文化视角对中国传统译论进行价值探究,彰显了中国传统译论的独到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明确法律移植主体问题既是我国法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法律移植秩序化和我国法律体系完整性要求的基础上 ,从狭义的法律移植角度和宽泛的法律移植角度对法律移植主体构成进行阐述 ,认为法律移植主体应依法拥有法律移植权 ,而法律移植权属于立法权的范畴 ,故法律移植主体应具有专属性。就我国法律移植的现状而言 ,我国应尽快在法律中明确法律移植权的归属 ,使法律移植主体合法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2.
国外意义协商研究三十年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义协商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国外已经有30年的研究历史。意义协商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1)定性描述阶段(1980-1984年);(2)理论创建阶段(1985-1995年);(3)理论修正阶段(1996年至今)。本文分别对三个阶段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指出其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意义协商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对性质命题的定义、种类、性质命题与性质命题形式、性质命题的对当关系做了全新的研究和解释。性质命题的定义不能以"性质"为种差,以"命题"为属概念;单称性质命题没必要与全称性质命题合并;性质命题与性质命题形式必须严格区分;主谓项分别相同的性质命题之间不存在真假不定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法治层次论主张法治由治理方式、制度形态、秩序状态和价值理念等4个高低不同的层次组成,这4个 层次,从宏观上又可分为制度法治和观念法治两大部分。法治建构论强调的是制度法治的建立方式,进化论针对 的是观念法治的衍生过程,二者不仅不相互排斥,反而是紧密相连的依存关系。  相似文献   

15.
科学界定信息范畴,必须着眼于本体论,着手于认识论,并使二者相辅相成。从认识论视角看,信息是物质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表达出来的内在逻辑的时空序,表现为实体态信息、运动态信息、基因态信息、反应态信息和思维态信息等五个层次。从本体论视角看,信息是标志物质间接存在的哲学范畴。信息与物质具有对等性,信息是全面的、浓缩的,是潜信息与显信息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规则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我国当事人取证能力的薄弱,法官倾向于将客观证明责任转化为主观证明责任来加以使用,笔者得出客观证明责任的重要性更多地体现在对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取证方向的指引。而由于我国证明责任分配规则在法律中规定的极为不明确,导致二审改判率的上升,因此笔者主张在实体法的制定过程中,要注意将证明责任的分配规则规定得更为明确,给法官以明确的指引。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等学校经过60多年的发展,在管理体制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种管理特色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政治、经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影响,高校的这种特色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必须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着力提升高校党委的法治能力,积极推进高校章程建设,努力培育现代大学法治文化,以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法治制度。  相似文献   

18.
对研究型教学理念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研究型教学模式进行了对比,阐述了做一个研究型教师的条件以及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制定标准.  相似文献   

19.
借鉴国际经验加强与改进税式支出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我国税式支出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在总结国际上税式支出管理的主要经验及做法的基础上,就如何加强与改进我国税式支出管理,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结合我国财政职能的转换及国情,重新界定税式支出的范围与活动领域;加快完善税收立法,特别是税式支出管理法;建立税式支出分析评估监督制度;逐步把税式支出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等.  相似文献   

20.
权利穷竭的前提是含有知识产权的产品被合法地首次投入市场。权利穷竭不等于知识产权穷竭,而是指相关知识产权权利群中的某一项子权利的穷竭,并且被穷竭的权利是为法律所明确规定的与商品的流通和购买者的使用有关的特定权利。商品自由流通和利益平衡是权利穷竭原则赖以成立的两个相辅相成的理论支柱。有关权利穷竭的空间效力范围包括领土、区域及国际三种情形,前两种已经获得内国或区域的立法和司法的承认,具有了确定性,国际穷竭由于涉及复杂的政治经济关系,至今尚未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