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船山记忆的复活与船山形象的建构是近代思想史上的一道风景,也是今人窥见近代思想观念变迁的一扇窗口。晚清以来,王船山先后三次被清廷大臣奏请从祀文庙。在此过程中,船山记忆不断复活,船山形象的不同侧面得到凸显,船山思想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指导意义得到挖掘,船山最终以有利于新政改革的正统儒家学者形象,进入了文庙从祀行列。探讨晚清从祀活动中的船山记忆和船山形象,不但有助于推进对船山思想之近代影响的认识,而且有助于反观近代思想变迁的细微之处。  相似文献   

2.
文庙是儒家文化的物质空间载体、制度载体与精神载体。它不仅仅与当地的教育事业息息相关,也体现了中央王朝通过儒学教化人民的治理术。近年来,文庙学研究逐渐兴起,但现有研究中对西南地区的文庙涉及较少,且多集中于梳理文庙的历史或讨论其文化功能。要将文庙置于具体的区域史与社会史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庙的线索功能。西南地区的文庙串联起了三个重要面向:中央对边疆的治理,儒学在西南的传播以及当地移民(包括科举移民)的变迁与发展。三个面向存在内在联系,两两之间不断互动、相互促进。而这些互动过程都是围绕着集治边、教化、教育为一体的文庙发生的。  相似文献   

3.
许齐雄 《晋阳学刊》2007,41(4):32-34
薛瑄是第一位在明代从祀孔庙的明儒,这无疑是明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课题。孔庙的从祀问题本来只是朝廷上皇帝和儒臣才需要讨论的议题,毕竟能不能从祀孔庙的最后决定权在国家,不在私人。李濂以一个罢官在野的士人却参与了对此课题的讨论。通过他的讨论,我们将发现此课题为一个更大范围的士人所重视。更重要的是,李濂的讨论是和嘉靖中叶朝廷上的儒臣在讨论这些课题时所表现出的新范式遥相呼应的。由此可见,这一新范式其实是为许多士大夫,无论在朝在野,所共有的。  相似文献   

4.
刘融 《广西社会科学》2005,(1):133-135,142
以王守仁从祀孔庙之争这一典型历史事件为切入点 ,探讨在明代专制统治下 ,王学产生后 ,明皇室对其由禁止、怀疑、审视到利用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5.
至清季,明末三大儒顾炎武、黄宗羲和王夫之的地位起伏已历200余年,尤其是在光绪末年,围绕着三大儒从祀孔庙的问题,朝野上下引发一场激烈争论.他们的地位变化与从祀的过程蕴涵了晚清学术变迁轨迹和思想领域异常活跃的变动,透露出区域文化权力凸显自身的努力、官方维护正统权威的时代需求以及不同权力间的互动机制.围绕从祀这一事件,展现了不同阶层、权力集团之间以及同一阵营内部对传统的不同诠释与对象征资源的争夺.  相似文献   

6.
赵启霖任御史时以参劾庆亲王父子而闻名,同时在奏疏中强调向西方学习时要注意保留中国的优良文化传统;他奏请三大儒从祀并取得成功的原因,一是将三人"打包"上奏;二是针锋相对驳斥了各种反对从祀的理由;他在民国年间出任船山学社社长,为学社工作走向正常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7.
赵启霖任御史时以参劾庆亲王父子而闻名,同时在奏疏中强调向西方学习时要注意保留中国的优良文化传统;他奏请三大儒从祀并取得成功的原因,一是将三人"打包"上奏;二是针锋相对驳斥了各种反对从祀的理由;他在民国年间出任船山学社社长,为学社工作走向正常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8.
荀子之所以没有从祀文庙,乃因为其生命形态根本不能传孔孟之道。孔孟之道有必不可少的超越神圣维度,但荀子因为完全切断了人与天的连接,故根本体会不到这个维度。由此,荀子的生命形态完全是一层的、经验的,从而使得荀子只是一个冷静、密察的学人而不是像孔孟那样的圣者。这样,荀子的思想特征乃是横向的、广度的,经验的、观解的,论辩的、推证的。这种思想特征又决定了其政治思想之根本气质是孱弱的、设防的,进而成为法家思想的先声。  相似文献   

9.
郑玄在明清两代孔庙从祀中,地位沉浮较大,由改祀到复祀。践行程敏政主张的嘉靖孔庙改制以“明道之儒”替代“传经之儒”,德行成为从祀的首要考量。郑玄因“所行亦未能窥圣门,所著亦未能发圣学”而被改祀于乡。在清初回归传统经学的学风影响下,学者不断阐发郑玄的传经之功并强调其是有德行的君子,从而推动了郑玄回归孔庙从祀。郑玄复祀具有深远的转折意味,引导了清代学术转向汉学复兴。郑学成为乾嘉学者重建汉学学统的鲜明旗帜。  相似文献   

10.
1756年,孔子第七十一世孙衍圣公孔昭焕向清政府提出废除“告子”从祀及裁撤孔府庙户的请求,却遭到乾隆皇帝严厉批评,甚至险些失去爵位,使孔府一时人心惶惶。通过此案件的分析,还原其来龙去脉后,可知孔昭焕请废告子从祀有其理论根据,并非不符礼制。但乾隆皇帝仍借庙户问题,严惩孔昭焕等人,并趁机收回孔府选任曲阜知县的人事权,借以打压孔府势力,贬低其道统地位,而清政府也借此以更好地维护自身在地方管理中的权威及其礼教上的正统地位。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汇率改革对江苏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江苏省进出口贸易相关数据的分析,比较了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前后江苏省进出口贸易总量的变动情况,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讨论了汇率改革对江苏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影响。通过研究表明,短期来看,由人民币汇率改革引起的汇率小幅升值对江苏外向经济的发展影响较小,但从长远来看,汇率改革对江苏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指出,在新汇率制度下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点是提高技术和知识的引进水平,提高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王悦芳  任殿东 《理论界》2009,(1):177-178
做任何研究,方法最为重要.马克思的"从后思索法"产生于19世纪中叶,但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将对这一方法做一介绍,并探讨在高等教育研究中运用该方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王夏刚 《船山学刊》2014,(3):143-147
王先谦任职江苏学政伊始,即颁发《劝学琐言》,倡导士子分治经史学,提出具体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并将研究任务进行了大致的分配。与之相应,他还筹集经费刊刻了《皇清经解续编》、《南菁书院丛书》,为经学在江苏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作为教育士子的学政,他在《劝学琐言》下卷中,还提出了为学和作文的原则,体现了其在重视时务的背景下,抱持文化守成理念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5.
后危机时代西部地区民营企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对西部地区民营企业的冲击是全方位的:地域弱势的冲击;融资环境的冲击;市场需求萎缩的冲击;人工成本的冲击;原材料上涨的冲击等.后危机时代西部地区民营企业的发展路径:充分利用政府出台的相关扶持政策;创新融资方式,拓展融资渠道;规范民营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增强财务透明度;大力发展和完善金融服务支持,放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建立和完善民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积极开展保理业务等;立足自身,创新发展;吸引人才,健全和完善激励制度;"抱团取暖"加强合作,共同抵御风险等.  相似文献   

16.
在史料欠缺的情况下如何认识古代社会是历史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课题,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提出了“从后思索法”。“从后思索”就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式出发,由果溯因反向把握古代社会已经覆灭或萎缩了的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形式。“从后思索”将古代社会的当代“遗存”视为透视古代社会结构的化石,马克思提出了“从后思索”的两大方法论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语言学溯源和普照光分析对古代社会的结构和形式进行了理论推测,“从后思索”在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从后思索”毕竟是史料缺乏情况下对过去的逻辑把握,因此它的真理性还需要得到实证材料的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7.
冷战后,美日对华政策存在着共同点,即防范中国的崛起.但是,美日对华政策依然存在许多分歧在地缘政治上,美国从全球地缘政治的视点出发,日本更多地从地区主义的视点出发.从发展轨迹来看,中美关系有张有弛,但战略上的紧张关系始终存在.从整体上看,日本对华政策趋于强硬.中日关系的整体质量有所下降,尤其是在政治安全合作层面,中日之间的竞争在加强,而不是减少.  相似文献   

18.
19.
陈敬德 《东南学术》2008,(1):95-101
"单中心"的科层体制是形成乡村地区公共服务供给困境的根本原因,解决的出路,是鼓励乡村社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民间力量得到增强,构建"多中心"的治理体系,从而能够在所有人都面对搭便车、规避责任和其他机会主义行为诱惑的情况下,取得持久的共同收益.这个治道变革的过程,需要良好的社会资本来提高人际信任程度,减少交易成本,面对当前日益"缺乏分层与缺失记忆型村庄",必须依托对不同乡村行动能力的考量,以村民自治为基础,对乡村社会资本进行培育.  相似文献   

20.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关系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尽管从经济学的视野研究该问题的成果不断涌现,但是总体而言,对于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的整体性、层次性以及优化配置的动因机制的研究尚显不够。深入思考发达地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必须科学把握区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在工业化、城市化不同阶段所呈现的动态演进特征,理性认识土地资源配置利用现代化对于区域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作用,系统探索土地资源动态优化配置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