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右江工农民主政权对壮族政治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右江工农民主政权的创建开创了在以壮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地区实现无产阶级民主的先 例,对壮族政治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它培植了壮族人民的无产阶级民主观,构造了壮族新型的民族政 治体系;它促进了壮民族政治精英的成长,从而使壮族人民能够真正左右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它帮助壮 族人民塑造同其他民族间健康的政治关系,从而促进了壮族与中华民族大家庭其他成员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壮族民间文学艺术中的农耕文化特点李富强壮族的民间文学艺术是壮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提炼和总结,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广博。它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壮族悠久的历史和多彩的生活,反映了壮族人民的勤劳。勇敢、智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探索,体现了...  相似文献   

3.
《壮族文化重组与再生》涉及到的民族美学问题研究及意义黄毅邵志忠的《壮族文化重组与再生》是一部多角度、多学科的壮学著作。它不仅是一部民间文艺学著作,因为它研究了壮族的歌谣、神话、传说、故事;同时它又是一部民俗学著作,因为它研究了壮族的民俗;而且它还是一...  相似文献   

4.
《布洛陀经诗》虽是壮族宗教经文,但它在教导人们祈祷还愿、消灾祛邪的同时,还鲜明地表达了壮族先民用道德规范劝世谕人的思想;它用宗教的手段来强化道德观念,而它的主要内容又是脱离了宗教神秘色彩的古代壮族民间的传统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5.
壮族文人的形成及其近代思想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壮族文人形成于唐宋,发展于明清。它对壮族的进步和觉醒、崛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近代壮族文人从为官到为学,从科举到新学,从入仕到入俗不断演变,成为壮族民族、民主变革的先声。近代壮族文人的民族性、家族性和平民性,是壮族文人的鲜明个性,它与其他民族的文人相比,有不可替代的功能,成为壮族不断发展进步和走向近代化的引路人。  相似文献   

6.
:《布洛陀经诗》是壮族的一部宗教经典 ,是壮族民间多元信仰文化的总汇集。它不仅保留了壮族原始崇拜的真实面目 ,如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多神信仰 ,还具有浓厚的巫文化色彩 ,并且渗透了阶级社会中的人为宗教信仰 ,糅进了儒、道、佛等宗教因素 ,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壮族多元信仰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布洛陀经诗》不仅是壮族麼教的一部经典代表,更是壮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经诗中所蕴含的伦理道德既来之于壮族人民的实践又渗透并指导着壮族人民的方方面面,它集中体现在解决以亲情关系为基础的家庭冤仇上。笔者试图通过对壮族家庭伦理特质和伦理原则的挖掘,突出"家和万事兴"是壮族人民家庭和社会观念中最重要的主题及其现实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8.
胡艳 《民族论坛》2013,(9):60-62,95
壮族汉王和祖王神话故事主要见于麽经布洛陀中,它遗留了原始社会成年礼仪式的记忆,壮族群众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实生活创造出了这一充满人间情味和神奇幻想的篇章。  相似文献   

9.
壮族是个恋土如亲的农耕型民族。长期稳定的聚居生活使壮族形成了自己的乡村聚落景观选择模式和宅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和审美观念的物化体现,壮族的聚落及宅园营建艺术在壮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都占居着重要的位置,具有深远的影响;研究它有助于我们认识壮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心理特征,对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元明时期是广西壮族土司制度正式确立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在王朝中央间接统治和壮族土司以其故俗世袭统治的双轨式管理体制下,壮族土司统治区的农业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成就之取得,一方面是缘于王朝中央为强化其于壮族土司统治区的封建统治和各个壮族土司政权为巩固其世袭统治地位而在思想上对地域农业开发的重视,另一方面是缘于王朝中央和壮族土司为达到巩固统治之目的而采取的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和措施。壮族土司统治区农业经济的开发,一方面为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夯实和强化了壮族土司制度统治的根基,使得壮族土司制度在元明时代得以正式确立和全面发展,进而达到它的鼎盛时期。  相似文献   

11.
壮语地名是用壮族人的思维方式命名、体现壮族文化内涵的地名.守土性、混合性、壮汉对应复杂性是壮语地名的特点.通名和专名是壮语地名词汇系统的重要内容.对壮语地名的研究,有民族学、人类学、农业史、语言学诸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荣耀与追求:广西壮族土司民族认同之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广西壮族土司的"攀汉现象",既是政治文化的产物,也是英雄历史心性的体现。壮族土司以及受土司影响而在壮族民间所形成的"汉人后裔意识",并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壮族自我意识的缺失。这种文化策略,也是历史上壮族"汉而不化"、"融而不合"奇妙现象的原因之一,对后来的壮族民族自我意识的再生亦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壮语地名有壮语和汉语两部分,其关系有以下三种:有壮语有汉语,汉语和壮语有对译关系;有壮语有汉语,汉语和壮语没有对译关系;有汉语,但是没有壮语。书写壮语地名的方块字有的本身就是汉字,即使不是汉字,也会向汉字系统靠拢。壮语地名有转化为汉语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世居广西、历史悠久的民族,壮族及其先民在其长期生活的岭南地区创造了具有独特民族特色和鲜明地域色彩的民族文化。其中,作为标志性和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歌咏文化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壮族人的生命情感与诗性智慧,涵载着壮族成长的悠悠记忆,建构起壮族集体认同的文化纽带。  相似文献   

15.
壮族人文始祖布洛陀信仰是以布洛陀为始祖神的壮族民间信仰。千百年来,以神话传说、典籍、仪式、心灵等多种方式在壮族民间传承,并深植于壮族传统文化和广大壮族民众心灵之中。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以布洛陀信仰为核心的布洛陀文化记忆链发生了断裂、松散、变迁或失忆。因此,在当前民族文化不断开放与交融的发展时期,有必要对布洛陀信仰进行重新审视和认识、研究与重建,以期其在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维护边疆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壮学是以壮族这个社会群体和它的文化为研究对象,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研究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是文化人类学和民族学的分支学科。其研究具有人类学倾向。目前,壮学研究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壮学研究也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壮学的个案研究还相对薄弱就是其中之一。本文认为有必要加强壮学的个案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从宗教学看壮族布洛陀信仰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壮族布洛陀信仰属于原生型巫教,可称为原生型民族民间宗教,它与壮族的生存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壮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布洛陀信仰的活动在社会批判运动连续不断的年代,曾一度销声匿迹。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宗教理论的改进和宗教政策的宽松,由于社会对民族文化(包括宗教文化)的重视和对民间信仰的关注,由于布洛陀信仰研究的开展,壮族地区布洛陀信仰开始了它的重建的过程。以广西田阳敢壮山为中心,壮族民众自发地恢复布洛陀祭祀和相应的文化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并得到学者的理论支持和政府的理解。这种民族信仰重构现象,表现了壮族民族文化主体意识的增强和布洛陀信仰的旺盛生命力及其对新的时代的调适能力,如引导得当,会丰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内涵,推动两个文明建设,充实壮族人民的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8.
古壮字于隋唐时期基本形成 ,宋元明清在民间广泛使用 ,主要用于记录和创作民间长诗、经诗 ,麽经《布洛陀》就是古壮字结出的硕果。收在《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中的 2 9种本子 ,全面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壮族先民的社会情状 ,是壮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本文仅就其中的创世神话、民间传统宗教、私有财产引发的家庭矛盾、奴隶制产生等十个方面作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壮族乡约制度功能研究:以龙脊十三寨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乡约制度的研究一直是中国基层社会史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在对以往研究成果评述的基础上 ,运用功能主义等人类学方法 ,以龙脊十三寨为例 ,对壮族乡约制度的功能状况进行探讨。认为 ,壮族乡约制度之所以产生并发展 ,是因为龙脊地方对于乡约制度这种形式的民族成文法有很强的社会需要。壮族乡约制度具有存在与发展的功能意义。壮族乡约制度作为一种民间法与民族社会的关系 ,它的功能在经济、社会、心理等领域很突出地表现出来 ,并且不仅具有显功能和隐功能之分 ,同时也有正功能和反功能之分。为了保证壮族乡约制度功能的实现 ,龙脊十三寨还发展了囊括六种制裁方法的制裁体系。壮族乡约制度在过去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很好地实现了对龙脊地方良性控制 ,这对于政府处理当前乡规民约复兴问题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由于学者们的不懈努力,壮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然而,有关生态的研究始终甚为薄弱,颇有开展这方面研究的必要。本文就开展壮学生态研究的必要性、主要内容以及视角与方法等问题展开讨论,希望能够促进壮学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