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一、英语冠词的意义 英语中的冠词与名词密不可分。通常,我们把名词称为用来固定地指称事物的词。实际上,除了专有名词之外,名词本身并不直接指称任何具体事物,而是指的事物的概念,也即某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在人脑中的反映。比如“马”这个词,它所反映的是动物中的一个类别,或者说它所反映的是有四蹄、有长尾、有鬃毛、能够嘶叫、善于奔跑、供人骑和用来拉车的一种动物。一听到或看到“马”这个词,人们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马最富特征的形象,而不是白马、黑马之类具体的马。一方面人们在现实中看到的是一匹一匹具体的马,看不到作为概  相似文献   

2.
有人认为“事实乃是关于感性经验的一种知识形式”,“是人们对呈现于其感官面前的事物的一种意识和断定。”还有人认为:“事实是表征物质世界客观存在和运动的具体状态,现实环节的概念……。”以上两种观点,各持一端,割裂了事物的双重属性,歪曲了事实的真实涵义,笔者不敢苟同,认为事实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对主体而言的.事实是主体、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和媒介,因而事实中具有主观客观,主体客体的双重因素。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根植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第一次提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这一科学论断。“文化”一词,中国古而有之。古籍《周礼》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说;西方“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Cultura”意如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出来的事物。著名人类学家…  相似文献   

4.
声训是用音同音近的词解释词义、推寻语源的训诂方法,它经常说明事物的作用、性状、特征,或者训释者根据某种学说、自己的理解,把本来没有联系的两种事物曲折地联系起来,是研究文化史的重要资料。本文即对《说文》中的“酒”、“马”、“羊”、“媒”四条声训主要从文化史的角度进行了疏证和阐释。  相似文献   

5.
形式逻辑定义法的理论中素来有一种观点,即“单独概念不能用属加种差定义法来定义”。如《普通逻辑》认为:属加种差定义“对于单独概念和哲学范畴就不适宜用或不能用这种方法下定义。单独概念的对象是一个单独的事物,它并不是一个种,区别个体事物要把握很多属性,因而常用特征描述的方法来说明它,以代替下定义。”①人民大学编《形式逻辑》也认为单独概念不能用属加种差的定义,因为“单独概念所指的是一个对象,虽然它有属概念,但它所反映的是某一单独的个体,而单独的个体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特征很多,人们很难概括地举出它的种差。”②类似的看法如苏联的楚巴欣、  相似文献   

6.
形象思维也是思维,因为它能通过形象概括,与抽象思维同样对于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那么,什么是形象概括呢?从心理学说,形象概括是一种表象运动,它依赖表象的运动而进行概括.我们知道,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感性形象”.因为它感知的对象往往是同一类事物或处于不同时间、空间的同一个事物,所以表象不仅有具象性(也有人  相似文献   

7.
创造性思维与学术编辑活动王忠阁创造性思维是作为主体的人对于客体世界进行新的探索的认识活动,是一种复杂的心智劳动,它反映了人类思维活动独有的主观能动性的特征。创造性思维最明显的表现,在于它突破常规,大胆地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它以新奇、创新、开拓为标志,...  相似文献   

8.
一 自法国社会学派巨擘列雄—布留尔以来关于原始思维的几个主要学说,如同泰勒的“万物有灵论”一样,已被普遍认为是值得信赖而不再需要论证的学说。史前先民的思维特征一般被概括为以受“互渗律”支配的、神秘的“前逻辑思维”(Prelogical thinking)。它表现为存在物与客体之间的神秘互渗,社会集体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如巫术仪式、接触等)占有其它客体的神秘属性。这种思维方式本质上是一种独特的“神话思维”或“隐喻思维”(Metaphorical thinking)。这种在时间上先于逻辑思维的神话—隐喻思维,它形成概念(神话概念)的方式不是象逻辑思维那样靠“抽象”的方法,而是遵循所谓“以部分代全体的原则”形成一个“具体概念”。E·卡西尔在《语言与神话》一书中试图注明,  相似文献   

9.
性格(Character)一词,最初被用来表示“印记”、“制图”之意,后来被广泛地运用于日常生活之中,意指“标志”、“特征”、“属性”、“特性”等等。不但用来表示这一事物或那一事物的特性,而且也被用来标志这一人物或那一人物的特征。在心理科学中,不同的学者对性格有不同的理解,并且从不同的意义上去运用它。例  相似文献   

10.
创造性思维,不是单一的思维类型,而是多种思维类型的综合效应,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统一。丰富的知识、经验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科学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和间接反映,它虽然超出了感性经验的范围,但又是和感性经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只有在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开展思维的活动,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离开了感性经验或感性材料,思维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得出的结论,也成了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  相似文献   

11.
历史总合力是历史主体合力与历史客体合力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交互作用所形成的整体力量。作为哲学范畴,它是对历史主客体各种动力因素综合作用方式的概括和反映。历史总合力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命题:历史主体合力和历史客体合力都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客体合力和历史主体合力统一于社会实践;历史主体成为历史客体的统治者和主人,这是历史总合力运动的必然趋势。历史客体合力和历史主体合力通过“动机”,“活动”,“结果”三个层面交融在一起。它在原始社会、阶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具有不同的质态。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终决定着历史总会力的量。  相似文献   

12.
以语义特征的方法去分析古汉语词义是一个新的视角。是从微观方面对古汉语词义做进一步分析。以往的古汉语词汇研究是以单个词为单位去阐释词义,而语义特征分析是从一类词的比较中发现词与词之间意义的细微差别即词的区别性语义特征,因此有利于更深一步地认识古汉语词的词义特点:古汉语词义个性突出,词义概括事物直观而具体,因而区别性明显;语义特征从一类词的比较中去认识;词的语义特征表现在对中心义类的限制中;从古汉语音形义结合的特点去认识古汉语词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3.
能动的反映起源于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它是主体对客体动态、曲折的反映,而不是僵化、直线的反映。能动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而是主体有选择的反映,是思维的能动创造。人们的认识所具有的选择性和创造性都是对能动反映的具体说明,主体是通过主体认识图式能动地反映客体的。  相似文献   

14.
语言学中常常使用“系统”这个词,如语言系统、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等等。然而对甚么是系统以及为甚么说语言是一个系统的问题,集中论述的人不多,这里我想简单就这个问题谈一下看法。一、对“系统”的认识系统这个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同类事物按一定的关系组成的整体。”可见系统不是由一个要素构成的,系统是由多个要素以某种关系而构成的整体。系统是以整体为前提的,客观世界中任何一种事物都离不开与自己周围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否则它就成为不可理解、毫无意义的东西。乌杰在《马列主义的系统思想…  相似文献   

15.
形象色彩与修辞杨振兰词的形象色彩即在词的形象意义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感性的联想色彩。它作为色彩意义的一种类型蕴含在某些词的意义之中,从而使得该类词形象、生动、引人联想,令人回味,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如“马尾松”、“鸡皮疙瘩”、“蜂拥”、“林立”、“咆...  相似文献   

16.
喜怒哀乐尽含其中─—称谓语的感情色彩马宏基国外有一句谚语叫作“用另一个名字来称呼玫魂.玫瑰还是香的”,是说一件事物尽管有种种不同的名称,但其实质是一样的。就客体来讲,或许是对的;就主体,即说话者来讲,情况就不完全一样了。如果这些词语表现出了人们对待词...  相似文献   

17.
现代心理学必须克服旧唯物主义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的缺陷,坚持辩证唯物的统一观。人类的心理活动既具有自然的属性又具有社会的属性,自然性是其基本属性,社会性是其本质属性。人类个体只有参与社会实践并掌握反映人类实践经验的概念和语言,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有人类的心理活动  相似文献   

18.
浅谈编辑美学风格的形成与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编辑美学风格的形成与培养郭秀芝何谓编辑的美学风格?准确地说,编辑美学风格是指编辑审美能力对象化实现而集中表现在编辑审美客体上的稳定的、富有个性化的审美指向和美学特征的总和。它包含着编辑审美主体所反映出的独具匠心的创造性倾向,也包含着编辑审美客体...  相似文献   

19.
“里”义探源钟如雄关于“里”的最初意义(本义),今人因不明其源而阙为。郭锡良、唐作藩等先生编写的《古代汉语》教材中说:“从词义方面来说,有些词造字时候的本义已经失传了,字形虽在,它原本的意义却不存在了。如‘里’的本义,许慎说:‘居也。从田从土,会意。...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主客体范畴的确立主体和客体作为哲学范畴,在古代就已出现,亚里士多德在本体论意义上使用过这个术语。他说本体是性质、状态、关系、活动等等的承担者,是主体。而性质、状态、关系、活动等则是属于本体的,是主体的宾词。他所谓的主体是指具体事物,实际上就是客体。霍布斯认为“物质是一切变化的主体”,费尔巴哈也说“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他们同样都是把主体看作是客体。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主体一词也常常是在本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