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一、关于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制度 ,有两个主体是必须坚持和完善的 :一是公有制为主体 ,一是按劳分配为主体。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因此 ,按劳分配量在分配总量中占优势 ,应该是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长期以来 ,我们一直认为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分配内容因此而一目了然。然而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需要发展劳动、资本、技…  相似文献   

2.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究竟走什么道路呢?建国三十多年的历史教训,照搬照抄外国的模式是不能成功的。我们党坚持和依据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实践和反复探索,终于找到了一条在改革和开放中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改革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不对现存的那些不适合我国国情,不符合现阶段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旧体制进行全面的深入的改革,就不可能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近,邓小平同志特别指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实行改革。”但是一个时期来,国内外有一种误解,似乎我们在政治思想领域中开展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党内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是冲着改革来的。尽管党中央和小平同志一而再、再而三地重申:改革不变,开放不变,搞活不变。总之,“我们一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从当时世界革命发展的趋势出发,提出了经济落后国家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理论;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在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实现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伟大实践,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做了艰辛的探索;党的第二代、第三代和新一届领导集体在探索的实践中总结了经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填补了马克思设想所留下的空白,重现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科学性。分析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贡献,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质,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十四大的历史功绩,最突出的是确定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我们党坚定不移地确定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这对于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仅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  相似文献   

5.
商品经济·按劳分配·工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提出按劳分配原则时曾经设想,社会主义社会已经不存在商品、货币。但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按劳分配理论必须在新经验的基础上向前发展。这一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学界的共同认识。另外,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即使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劳动者付出的劳动也必须经过迂回曲折的途径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依据。这一点也已为经济学界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但是,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应当怎样发展,则存在种种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大派。一派认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应该是“两级按劳分配”。先是国家对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按劳分配,然后是企业对劳动者实行按劳分配。国家对企业的按劳分配以企业向社会提供的商品中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总量为尺度。在这里,按劳分配的“劳”是价值。而另一派则坚持按劳分配规律的主要内容并不因存在商品经济而改变。他们既不同意国家与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是按劳分配关系,也不同意按劳分配的“劳”是价值。我认为两大派学术观点的分歧,首先来自方法论的不同。主张“两级按劳分配”的同志,一般只强调按劳分配规律在社会主义分配领域的决定作用,只用这一条规律来分析当前曲折复杂的分配过程。而不赞成“两级按劳分配”的同志,一般认为支配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并不只是按劳分配一条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使劳动成为占有社会产品与获得收入的唯一依据,体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中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上的平等关系.不过,它的实现需要一系列基本条件为前提,因而实践中这种收入分配原则与实际经济运行发生背离.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要求发展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市场社会主义开始了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探索.市场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在市场与社会主义国家相结合的各个阶段不断深化自己的理论,始终坚持平等这一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并在平等的基础上求得社会主义国家的效率,同时试图处理好国家、企业与个人的关系.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深化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理论上从各方面揭示和阐明社会主义国家与国营企业的经济关系,已成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近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就是否存在“两个层次按劳分配”(即按劳分配是国家对国营企业,国营企业对劳动者两个层次的分配)的问题展开了讨论。这场讨论,涉及到在理论上如何理解马克思提出的按劳分配原则,尤其涉及到在实践中如何认识和把握按劳分配规律在现阶段发生作用的具体形式和特点,意义重大。在这里,本文准备对国家与国营企业之间客观存在着的按劳分配关系作一力所能及的粗浅说明。为了叙述的方便,文中所说的企业,专指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国营企业。  相似文献   

8.
为了发挥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控制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以适应社会供求关系的变化,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决定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是我国十四年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的重大突破,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从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讲话中强调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实现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形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从而再次肯定了按劳分配之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意义。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分配的主体和特征,在经典作家所设想的社会主义以及传统的产品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中的存在理论界争论不大,但对其在商品经济下究竟是否存在却至今还分歧颇大。一种意见即认为,按劳分配  相似文献   

10.
企业工资问题,既是个经济问题,又是个政治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企业工资工作,不仅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确立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又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出发,围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改革企业工资制度的决定。这些,都为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改革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加之人们对改革认识不尽一致,因此,当前深化企业工资改革有很多工作要做。为了搞活企业特别是国营大中型企业,增强企业自我约束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本文试就深化企业工资改革谈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企业管理思想探涵□颜惠崇陈国华邓小平同志是我国卓越的国家领导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回答了时代给他提出的“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  相似文献   

12.
消费资料实行两级按劳分配的必要性所谓消费资料的两级按劳分配,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对企业职工(这里着重考察企业职工)分配消费资料时,不是由国家直接对每个劳动者实行按劳分配,而是首先由国家对企业总体工人实行按劳分配,然后再由各个企业对每个职工实行按劳分配。在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条件下,对消费资料实行两级按劳分配,是通过工资的两级分配而实现的。在社会主义企业里,“产品从个体生产者的直接产品转化为社会产品,转化为总体工人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从这一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历史特征、实践特征和理论特征.一、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时代特征“中国如何发展”,这是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发展的重要动因,也是这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发展的思想,就不可能有这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邓小平将中国的发展问题提高到时代主题的高度认识,并提出了他的“全球发展观”,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按劳动分配原则始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这不仅因为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而且由于贯彻按劳分配始终存在着斗争,只有不断排除各种干扰,才能使按劳分配成为实践。我国现在要进行的工资制度的改革,正是为了更好地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摸索一套适合我国情况的工资制度。在这个时候,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可以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在新时期的基本任务和基本实践。改革是当前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研究改革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关系,对于我国当前的实际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任务,并把进行机构改革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的保证之一。胡耀邦同志在《马克思主义伟大真理的光芒照耀我们前进》的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在坚持四项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调整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环节,调整那些不适应经济基础要求的上层建筑的环节,就一定能够成功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亿万人民当中蕴藏着的无限丰富的创造力就一定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一定能够更好地显示出来。”我们要坚决响应党中央的伟大号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而有系统地改,坚决而有秩序地改,在全面改革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7.
杨扬 《天府新论》2009,(2):6-10
"第三条道路"理论所反映的是资产阶级政党在挫折与困境中认真反思,转而务实、开放地对待各种理论,包括过去自己曾反对过的、被实践证明具有真理性的观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其打破教条,兼收并蓄的思维方式不仅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具有现实意义,对世界上其他社会制度的国家也应该有所启示.但"第三条道路"在中国缺乏生存和发展的土壤.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国情的自身特点的结合,决定了我国必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更是在实践上具有可操作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是一种理论体系,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同时,作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因此,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恢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批判“两个凡是”错误的斗争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它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又完全是中国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这一提法,旨在强调在中国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能照抄别国经验、照搬别国模式,只能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走自己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社会主义?它的本质是什么?弄清楚这个问题,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如果搞不清什么是社会主义,就谈不上自觉地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说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要结合中国的国情,结合中国的实际,而不能生搬硬套书本上对社会主义的描绘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模式。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  相似文献   

20.
财政分配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原则指导下,按照政治与经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原理,从强化国家财政职能,充分运用经济杠杆两个方面来加强国家财政在组织、调节,监督国家经济的职能作用,冲破外来模式的羁绊,克服原有体制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某些弊端,逐步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财政体制,逐步建立起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财政体系。社会主义财政的性质及其属性,从本质上决定了我国财政改革的基本内容。这就是从分配上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劳动者个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具体地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