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近现代历史小说对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文体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日本近现代文学现代性意识与观念发展的结果,“历史小说”与“历史的小说”的定义与区分,影响到鲁迅和创造社作家郁达夫对历史小说的理解,他们分别创作出“新编体”历史小说和纯主观的“历史的小说”的同时,也为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文体的发生开创了两种模式。  相似文献   

2.
域外题材历史小说是指中国现代作家以外国历史为题材的"创作小说",此类小说除了与以中国历史为写作对象的历史小说一样具有时间上的久远性外,还具有空间上的隔膜性。由于这类小说数量较少,以致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理论和研究领域并未将其纳入。从类型学与阐释学理论入手对这类小说创作加以综合研究,是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和理论视野的一种开拓。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发生,与古代传奇文体有着密切的关联.现代作家不仅从本事的角度仿作传奇故事,创作了仿传奇的历史小说,而且也从形体的角度拟作历史传奇,写作了拟传奇的历史小说.前者在情感故事中重塑了女性的形象,对女性进行了新的发现,后者则从文人传奇中接续了中国文人的传统,并展示了其现代性的特征.二者作为现代历史小说的传奇体,以"再续传奇"的方式参与到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发生中.  相似文献   

4.
西方精神分析学说的引进,促进了中国现代小说向内转的范式转变过程,这一趋势影响到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写作.现代作家通过对欲望的发掘扣对梦幻象征的现实转化,对古人的欲望心理和内在心理现实进行了揭示,展现了历史内面与传统主题的联系,从而创立了中国现代心理分析体历史小说.  相似文献   

5.
解构历史:新历史小说与穿越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新历史小说在我国文坛出现后,历史的叙事开始由重实写嬗变为模糊化。穿越小说是21世纪初继玄幻小说、轻松历史读物、盗墓小说之后又一种文学样式。新历史小说和穿越小说的出现。使旧历史小说和革命历史小说的宏大叙事变成平民叙事,由以前历史小说努力再现和还原历史变为解构历史。但在解构历史的过程中,它们在对历史真实性的态度、叙事角度、时空观念等方面又有差异。  相似文献   

6.
张倩 《江西社会科学》2023,(11):109-115
在中国历史小说的坐标上,现代历史小说具有一套完整且独立的体系。目前学界对现代历史小说的研究大多倾向于小说文本内容或形式方面,很少有学者将现代历史小说家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现代历史小说是由作家创作、作品以及阅读传播等多种要素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运用新历史主义方法对现代历史小说家这一创作主体进行解读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从新历史主义的理论角度分析,现代历史小说家的历史典籍阅读过程具有自身独特的逻辑肌理。他们首先与历史典籍产生了文化互通的“共鸣”,并进一步识读出历史典籍包含的异质元素即“惊叹”阅读。在“共鸣”与“惊叹”交集的基础上,现代历史小说家最终以“症候阅读”的方式洞穿历史表述的连续性,从而获得重新书写历史的权力。  相似文献   

7.
尹慧慧 《北方论丛》2001,18(3):100-104
《故事新编》作为一种崭新的历史小说样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立于历史小说之林。它是现代历史小说创立与成熟的标志,是现代历史小说的丰碑。它超越中国古代历史小说辉煌,而独点现代艺术殿堂。在东西历史小说创作观念的缝中,鲁迅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最佳方式,来表达他的现代意识,创造他的现代文本,实现历史小说新的转变,并对中国现代历史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闫立飞 《江淮论坛》2008,(2):135-139
在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写作中,冯至有着特殊的意义.不同于现代历史小说的"战斗性"传统,冯至在西方现代诗的启迪下,通过对存在主义的借鉴,创造了一种表现存在体验和生命沉思的抒情诗的历史小说.他为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提供了全新的书写经验和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9.
西方史诗性历史小说进入中国的时间虽然很早,但以此种文体模式写作的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出现得较迟.刘圣旦的历史小说集<发掘>是第一部以西方史诗性历史小说观念创作的"纯粹历史小说集",它的出现,不仅为中国现代历史小说贡献了一种全新的文体形式,而且提供了新的历史关照与文学还原的方式,并为中国长篇史诗性历史小说的出现做了前期准备.  相似文献   

10.
许宛春 《中州学刊》2007,(5):217-219
在近年来的历史小说创作中,色语叙述甚为发达,在一定意义上构建了历史小说书写的一种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一种文化征候。小说中的色情已是一种权力、资本、武器的象征。历史小说中横陈的肢体所带来的泛滥感性以及芜杂欲望所具有的苍白虚飘,无不昭示了其艺术思想和文化价值的陈旧、单薄与贫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