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的阶段,也是城镇化风险日益凸现的阶段,借鉴国外城镇化风险防范的经验和教训,有利于促进我国城镇化又好又快发展.国外城镇化风险防范提供的主要经验和教训是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和政府调控的主导作用都不可忽视;城镇化水平应当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农业、农村的发展是推动城镇化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前提;城市病问题应当尽早化解,否则后患无穷.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互动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构建了两个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耦合评价模型,对我国近20年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发展水平不断优化提升,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耦合度在1996-2013年间从失调阶段进入了耦合协调阶段.但是我国当前的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水平的匹配化程度仍然偏低.在“四化同步”发展的大环境下,协调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重点在于推动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城市化战略的初级发展阶段。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城镇化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在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制度设计和发展目标、市场配置和政府推动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明确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坚持正确的指导原则,找到合适的发展之路,最终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镇化发展开始较早,在夏朝后期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城市.秦汉时期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封建王朝行政体制逐步走向完善过程中,城市与国家行政体制紧密联系起来,进而带动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城镇化规模扩大,这个时期的城市已经彻底打破了市坊的界线和禁夜的限制.明清时期随着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城市发展逐渐走向成熟.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受到经济体制和行政制度的影响,我国城镇化速度十分缓慢,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城镇化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发展和建立经济开发区为主要动力,我国的城镇化得到全面推进,城镇化已从沿海向内地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虽然已超过50%,但城镇化的质量并不高。城镇化与工业化水平不协调,土地财政主导下的“造城运动”和二元户籍制度下的“半城镇化”尤其明显。在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在城镇化转型期的经验,对城镇化模式进行适时调整和转型。据我国城镇化所处的阶段与特征,结合国内实际,从“服务导向”、“创新导向”、“就业导向”和“环境导向”几个方面提升“城市化质量”,以促进我国未来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小城镇的发展是城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小城镇的发展按其在人口城镇化过程中的作用可划分为两大阶段,1978年以前小城镇在我国人口城镇化过程中只扮演了一个次要角色,1978年以后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至少从1989年开始,小城镇成了人口城镇化的主力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了一条分散型的人口城镇化道路,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7.
在美国发生页岩油气革命后,应以石油对外依存度为底线来谋划我国的城镇化战略。发展大都市区应是我国城镇化的方向。目前我国的城镇化已经进入大都市区化的发展阶段,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对该发展阶段存在的多方面体制障碍缺乏清醒认识。在现有体制下大都市区内碎片化的政府治理,已经成为发展大都市区的重大障碍,迫切需要优化我国部分大城市的行政区划。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镇化进程按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划分为萌芽阶段、提高阶段、高速发展阶段和顶级阶段。通过对每个阶段的生态效应变化趋势及城镇化进程中的各类生态效应进行分析,从生态理念、城镇绿化、生态技术开发、生态消费四个方面提出了减少城镇化进程中负面生态效应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过去20多年中滇中彝区富良棚乡城镇化发展的两阶段显示:前一阶段属于典型的"物的城镇化",后一阶段为"文化城镇化"。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不宜照搬东部沿海地区或内地发达地区的城镇化经验。少数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走人文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高举文化大旗,走"文化城镇化"之路。少数民族地区的当地世居民族及其文化须参与城镇化过程,并发挥主导性作用和体现主体性精神。  相似文献   

10.
采用我国1978-2014年的数据,分析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程度的变化趋势并提出对应的政策解释。通过构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后获得了城镇化水平与农业现代水平的变量数值,然后基于离差系数最小化协调度模型测算了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度与协调发展度。结果表明: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长期滞后于城镇化水平是制约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主要瓶颈;除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度存在短期的波动向下趋势以外,其余年份我国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度总体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带动我国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不尽相同,而且各阶段协调发展度的变化与我国的社会经济政策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关联。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简略地分析了城市化的科学内涵 ,再联系中国的实际情况 ,分析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层障碍和道路选择问题 ,认为我国现阶段城市化道路只能是以集聚农村人口为目标 ,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 ,重点发展小城镇。另外 ,我国城市化进程必然涉及到农民利益的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文章对此也进行了一定的剖析  相似文献   

12.
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加快是促进中国城镇化的主要力量,在回顾我国城镇化发展背景和历史轨迹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我国城镇化的主要因素,以及城镇化给城市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困扰:如人口大量迁移、城市人口暴增、城市生态环境失调等,最后提出未来城镇化持续发展的可能趋势。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市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基本特征,比较了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同世界部分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距,阐述了城市化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指出不能依靠控制城市规模的办法来防止"城市病",提出了我国可持续发展城市化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4.
从区域的"城市性"视角,重新理解城市化的深刻内涵。考察中外城市化的演变史发现,城市化道路有两种类型:一是人口转移型城市化道路,二是结构转换型城市化道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借鉴中外城市化的经验教训,如今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选择,应是走人口转移和结构转型并存的"双轨"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工业化的特殊道路决定了毛泽东时代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仅体现在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城镇化进程中,而且其影响延续至今。对毛泽东时代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成就不应低估。毛泽东时代的城镇化进程奠定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城镇化大发展的基础,其经历的曲折绝非毫无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基本特征与存在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国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文章从发展阶段、城市发展布局和结构、城市群发展等方面描述了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特征,结合工业化、二元经济结构、农民和土地、政府作用等方面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协调,农民的利益没有得到根本保障,土地城市化大于人口城市化等问题。最后提出中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过程中,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脱节现象已经成为一对比较明显的矛盾,这在城市新区建设和工业园区的发展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产城结合是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有效途径。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城市化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在新一轮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有机结合,实现"双轮驱动",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推进城镇化系统协调发展,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是当前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议题。基于二象对偶论,在完全空间下将城镇化系统设计为以城镇化水平表征的实象和以城镇化效率表征的虚象构成的二象系统。在对城镇化系统的虚实二象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利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实证测度了2006-2014年中国各省份城镇化系统的协调发展度。结果表明:(1)考察期内,中国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中国城镇化效率则出现微弱下降。(2)全国范围和东部地区的城镇化系统协调发展度的演进大致呈"M形";中部地区城镇化系统协调发展度在考察期内变化幅度较小,并且呈微弱下降趋势;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系统协调发展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并且在整个上升趋势中又伴随着"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动态变化过程。(3)不同省份之间的城镇化系统协调发展度差异显著,并且呈扩大趋势。此外,各省份的城镇化系统协调发展度的变化具有明显的时序特征。  相似文献   

19.
使用2003-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基于门限回归模型分析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根据门限变量人均实际GDP将30个省份内生分为4组。研究表明,4组的城市化与碳排放的关系都符合库兹涅茨曲线的倒U型形状。其中,低收入与中低收入两组的拐点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分别是35.55%和44.64%。高收入组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呈现的是库兹涅茨曲线形状,而且处于倒U型曲线的下降阶段。此外,工业化进程与节能减排投资仍表现为对碳排放的扩张效应。因此,现阶段中国节能减排战略应遵循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考虑到不同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以及城市化程度对碳排放的不同影响,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规制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