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姚海才 《南方论刊》2005,(10):68-68,67
兴趣是带有情感色彩的自觉能动倾向。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恩斯坦也曾经说过,“高明的教师在教学中能使学生体会到快乐。”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教育是启发智力的重要手段。但由于技校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政治课没有什么可学,甚至对政治课的观点产生怀疑,因此对政治课学习失去兴趣。怎样才能培养技校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从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呢?技工学校的思想政治课政治性和时代性较强,与学生的思想和社会现实比较接近,特别是概念、原理的表述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与现实生活的不…  相似文献   

2.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朋友,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机和巨大动力。孔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要使学生重视一门学科的学习,首先要使学生对该学科感兴趣,而兴趣的产生、培养必须在老师的引导、诱发下才能持久、稳定。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效果呢?  相似文献   

3.
浅谈学习兴趣的意义及培养葛致仁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瑞士当代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教育科学和儿童心理学》)可见,学习兴趣是学习者积极性、主...  相似文献   

4.
邓雄佳 《南方论刊》2001,(12):38-39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师应如何因材施教,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本文试就此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5.
兴趣 ,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的一种强烈倾向和喜好情趣。它是智能发展的基础 ,是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启动力。早在春秋末期大教育家孔子就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 :“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换句话说 ,兴趣是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力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是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那么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方法很多 ,本文仅谈几点粗浅的体会。一、适当增加趣味性史料。现行中学历史教材尚有其可读性 ,但由于…  相似文献   

6.
王玉琴 《兰州学刊》2000,(2):52-52,19
学习兴趣是学生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是学习的先决条件。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成功的真正秘决是兴趣。”根据思想政治课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通过开展趣味教学与方法,给严肃而沉闷的课堂增添点趣味,创设点乐趣,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乐教引发乐学,必然促进提高学生知识,能力觉悟的素质教育的发展。一、掌握中学生心理进行政治课教学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一般表现为:闭锁性、过渡性、波动性等。特别是具有时代特征:1富有想象,2缺乏实干,3思想活跃,4不…  相似文献   

7.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特殊意识倾向,是学生对知识的一种力求趋近和认识的因素,是学生学习积极性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也是学习的催化剂.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从事黎、苗族地区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我深感兴趣教学的重要性.少数民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这些情况:1、因历史不是统考科目而被视为无足轻重,甚至是多余的;2、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自觉性和思维能力也较差;3、自尊心强,但缺乏自信;重感情,往往凭个人好恶去取舍各学科.针对这些情况,我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一、沟通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历史是古今相通的,现实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中学生面对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感到应接不暇,对许多现实问题疑惑不解,他们渴望了解世界.渴望解开心中的疑惑.但由于认识水平所致,他们往往认为历史是死的,甚至是孤立的,没有实用价值,少数民族学生也不例外.因此.历史教学只有当它面对现实,体察时代精神时,才能给学生以深刻的感染和强烈的激情,从而培养和激发他们学习历史学科浓厚的兴趣、充足的动力和正确的态度.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选择丰富真实的有关材料  相似文献   

8.
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瑞士教育者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一个条件。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内动力,没有兴趣,学习将变得枯燥乏味,这对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就要注意教学的趣味性,以"愉快"为前提,适应学生的接受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使师生能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如何激发小学英语教学的趣味性,以下就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9.
马玲 《兰州学刊》2001,(5):57-57,73
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 ,课堂教学的优化应当是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基本环节。笔者基于对课堂教学现状的分析 ,认为激趣 (激发兴趣 )、染情 (情境感染 )、启思 (启通思维 )是达到素质教育目标的几个关键因素。一、激趣古人说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过程中 ,对孩子的“异端”兴趣一棍子打死 ,不仅会抑制孩子丰富的创造力和想像力 ,还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致使师生关系趋于紧张。事实上 ,哪怕是学生微不足道的优点 ,教师都应当发自内心地去赞扬、去鼓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肯定和赞扬所达到的效果必然是 :“课未始 ,兴已浓 ;课正行…  相似文献   

10.
所谓乐学,通俗地讲就是喜欢学习。《论语·雍也篇》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叶圣陶也曾强调要“让学生喜爱这个功课,觉得其乐无穷”.教育心理学原理告诉人们,兴趣导致欢快,从而调动注意力、思考力、意志力,学起来便得到内在的满足。这种深层次内在精神的乐,激人自新,催人奋进,是任何外在物质享受所不能比拟,无法取代的。《礼记·学记》云“不兴其艺,不能乐学。”取得最佳乐学效应应该:  相似文献   

11.
导语,即教学时的开场白,是教师授课之前,有目的、有计划,并用一定方法设计的一种简练、概括的教学语言。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推动力。”这说明: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推动力。老师要把一堂语文课上得成功。让学生学到新知识,老师一开始就得巧妙运用导语来扣动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探究欲望。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要上好一堂语文课就必须设计好导语。怎样才能设计好导语呢?无数的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语,有…  相似文献   

12.
情感支配人的行为的作用是巨大的,许多极其重要的决定是在情感的直接作用下采取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用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情感的重要作用,他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一土壤上。”教学过程是学生求知与发展智力的过程,又交融着教师和学生双方的情感交流。孔子曰:“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愉快、热爱、喜欢是学习知识的“催化剂”,有了积极的情感,就能打开知识宝库的“开关”。  相似文献   

13.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它对人们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是一种强大动力。《“问题解决”研究》认为,思维是在观察所得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抽象与概括的过程,它包括了学生人格品质、情感等因素。学习数学如果缺乏兴趣,必定会抑制学习过程的思维活动。孔子说:“知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因此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挥其学习的主动牲是我们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4.
浅谈兴趣     
兴趣在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人类进行活动的强有力的动机之一,概括地说,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兴趣可以促进学习。兴趣既为学习定向,又给学习以动力和毅力。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心智活动,最可贵的是学习者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只有兴趣能够最有效地维持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许多著名的教育家都主张“乐学”。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他认为只有在读书时感到快乐,才能真正学好,才能达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以至“欲罢不能”的境界。北宋哲学家张载也主张:“…  相似文献   

15.
阿凿 《中文信息》2002,(6):61-63
一、热爱游戏,热爱编程学习编程,熬过不知多少日日夜夜,有过很多感想。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好的编程素材。游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令你感兴趣的小游戏是非常好的编程素材。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四: 之一:玩乃人之天性,兴趣是人的最好的老师。  相似文献   

16.
一《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庄书问世两千多年来,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过巨大的不可磨灭的影响。魏晋时代的嵇康公然宣称:“庄周吾之师也。”(《与山巨源绝交书》)宋人叶适说:“自周之书出,世之悦而好之者有四焉:好文者资其辞,求道者意其妙,泊俗者遣其累,奸邪者济其欲。”(《水心文集》)章炳麟说:“命世哲人,莫若庄氏”。(《庄子解故》)鲁迅先生对《庄子》有很高评价:“其为文则汪详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曾说:“庄子固然是中国有数的哲学家,但也是中国有数的文艺家,他那思想的超脱精微,文辞的汪洋恣肆,实在是古今无两。”(《今昔蒲剑》)侯外庐先生在《中国思想  相似文献   

17.
(一) 治世之本,惟在得人。这里的人,是指善于掌握和运用客观规律的能人,即具有丰富科学知识的人才。对于这一点,我国古代的一些政治家都是非常重视的。唐太宗李世民说:“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贞观政要》93页)汉高祖刘邦在总结他和项羽争夺天下的成败经验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利,攻必败,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资治通鉴》375页)至于现代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更是不惜巨资搞“知识进口”,因为具有知识的人是生产力的先进部分,对一个国家来说,拥有这样的  相似文献   

18.
所谓“约取实得”读书法,就是读书与其浮光掠影、一无所得,还不如每天记一点,似乎取之不多,但日积月累,实际收获却不少。 此读书法,是叶奕绳自己读书经验的总结。他说:“不如予之约取实得也。”“约”即“少”的意思。 叶奕绳,是明末清初的文学  相似文献   

19.
《战国策·齐策四》记载这样一个故事: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 王曰:“有说乎?”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惠(鲁之贤士)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先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颜斶以一介之士,乃敢在齐宣王面前公然宣称:活着的君王的头颅,还不如死去的贤士的坟垄更有价值!其言之凿凿,有理有据,最后竟使宣王心折诚服。这确是只有在战国时代才能出现的独特的历史现象,颜斶所言,虽略带夸饰的成  相似文献   

20.
历来注家对“无友不如己者”一句主要有四种解释,即求胜己者为友、不与忠信不如己者为友、与如己者为友和没有朋友不如自己。这四种解读可以说都有各自的道理,但要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此语之实质含义,须结合孔孟儒家论师友之道的整体思想脉络和精神旨趣。孔孟论师说友皆本乎学,以讲学修德、责善辅仁为要旨,重在强调向他人学习的开放观念及态度。孔孟论师友之道目的不仅是个人的修德明道,更在于建立一种师友以道义相交的精神共同体,进而力图在公共政治领域推广此师友之道,以塑造一种协同合作的道义性政治关系来实〖JP2〗现治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后儒发扬孔孟之遗意,进一步扩展了朋友一伦的伦理意义。从修养德性、共求道义,到维持人伦,乃至治平天下,皆须师友的夹辅,这体现了孔孟儒家论师友之道的精神旨趣和深刻意蕴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