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地区一般都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有发展生态旅游的坚实基础,三峡区域的民族地区也不例外。从三峡民族地区的现有资源条件出发,分析其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与劣势,既能继续保护三峡民族地区的自然、人文资源,又能给当地居民带来显著的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大大加快。城镇化发展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对民族地区民族关系以及对民族地区行政区划都有影响。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呈现一致性,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总量的提高,有利于民族地区城镇化的稳步推进;城镇化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随着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和民族分布格局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对三级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建制产生冲击。  相似文献   

3.
三峡旅游与文化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三峡旅游与文化传统的关系 ,重点分析三峡旅游文化中的重人、重文、附会的传统。  相似文献   

4.
城镇文化建设是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对民族地区而言,更是一项重要的新课题。城镇文化是民族地区先进文化、现代文化的中心和集散地,担负着沟通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民族或族群之间的文化联系,传播现代文明以及整合保护民族文化的使命。因此,加强城镇文化建设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在给民族地区带来经济社会变革的同时,也使得其民族文化的保存面临挑战。论文以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为基础,从城镇的"可意象性"入手,指出首先应在城镇建设规划中贯穿民族文化保护的思想,然后通过赋予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等对城市的可意象性起到了关键作用的物质形态要素民族文化内涵,并依照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城镇的空间结构布局,通过物质环境要素的塑造,营造一个具有民族文化意蕴的民族城镇,以此来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6.
民族文化原先具有传承性、稳定性、不可再生性、整体性等特点.在城镇化进程中,伴随着现代文化形式的涌入、地理环境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受到了破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加剧,反映在它使社会中的同质性降低、异质性增加,使社会成员的价值观日益世俗化,使传统的亲情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为核心的人际交往观念向世俗化、契约化、自由化、平等化、商品化为核心的观念转变,最终带来城镇化文化的世俗化.  相似文献   

7.
论文认为我国的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国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中存在民族地区缺少中心城市、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单一、城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且产业结构不甚合理、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建制体系没有市建制等问题。民族地区城市应广辟融资渠道,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通过重点扶持建设具有全国性影响的特大城市或大城市等措施,推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部民族地区的特点决定了其城镇化的基本内涵、现状及演变的一般规律。其在将来发展的目标应是复合性的,目前发展的难点是产业在城镇范围的集聚;基本路径是通过产业聚集使经济资源向城镇集中,进而吸引、留住乡村人口。政府应发挥能动作用加速产业的转化和聚集。  相似文献   

9.
加快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必须要充分利用政策优越制定长远规划 ,建立起中心城市、县城、重点小城镇三个层面的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0.
关于加快实施民族地区城镇化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文章就城镇化与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实施城镇化战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集中体现,是推动城乡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实施城镇化战略,必须科学定位、全面规划、突出重点、体现特色、放开搞活、综合管理。在实施城镇化过程中要处理好城镇化与西部大开发的关系,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城镇化与市场化的关系,城镇化与扶贫、生态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强调开发西部民族地区水电,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缩小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通过调查研究云南民族地区水电建设中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分类分层”的保护原则、科学整体规划、加强相关立法工作、践行相关伦理责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重建三峡民族地区农村社会资本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强调信任、互惠、合作、规范和公民参与网络的社会资本,能够推进三峡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但是,由于三峡民族地区社会资本存量的不足甚至缺乏,制约了推进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环境。因此必须在三峡民族地区大力培育以信任为基础的社会资本,加强公民参与网络的建设,实现公平与正义的规范理念,发展壮大民间组织,最终为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其实质就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传统文化的支撑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它作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以此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三峡传统音乐文化"作为文化人类学中一个地域性、民族性特征均极为显著的三峡地域文化形态,因为诸多客观原因,其中许多具体音乐文化事象已经消失或正在加速消失,综观当今世界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对三峡传统音乐文化进行抢救性发掘、保护、承传,成为当下三峡区域文化行政部门、高等院校等相关组织和单位的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之一,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考虑到传统多元生态文化的功能。在开放的、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现代社会生态经济系统下,传统多元生态文化的约束力远不如在传统社会生态经济系统中那么有效、广泛。民族地区只有在维护自身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运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传统多元生态文化的利用和改造,才能充分发挥生态文化的协调功能。因此,民族地区应当在继续维护传统生态文化的多元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同时,根据现行社会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把其改造成为“强生态文化”,构建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具有较强约束力的、适应现行社会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包括精神、物质、制度层面的整体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一个国家要成功推进现代化,必须成功推进城镇化,对于民族地区尤为如此。城镇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结构转型,进一步推进现代化,提升人们幸福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面临着严峻的可持续性危机。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可持续性的内涵包含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社会和谐可持续性、政治参与可持续性、民族文化传承可持续性以及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结合民族地区特色,我们可以进一步提出较有适应性、实践性的提升城镇化可持续性的策略。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策略有:旅游兴镇,城镇群连片发展等;民族文化传承可持续性策略有:“点、线、面”相结合的文化产业开发,“移动的”民族文化等;政治参与可持续性策略有:政治参与志愿者,城镇化办公室信箱等;社会和谐可持续性策略有:心理疏通机制,专项协调小组等;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策略有:美丽城镇建设,提升城镇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文章探讨了城镇化与社区调解的内在联系,以城镇化进程中青海农牧区社区调解现状为视角探讨西部民族地区社区调解运行机制,在了解其社区调解机构力量单薄,社区调解主体杂而不专;社区调解的纠纷类型多样化;社区调解经费补偿机制不健全,社区调解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的基础上,借鉴经验与启示,从健全大调解工作格局、加强社区调解工作保障、强化社区调解工作效果等方面对完善西部民族地区社区调解制度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与四川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民族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等原因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和制约。其中 ,城镇化水平的滞后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 ,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是四川民族地区全面小康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背景下,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的主要途径之一。民族地区新乡贤作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社会群体,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实践者和引领者,也是参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多元主体之一。要推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作有效开展,还应完善新乡贤群体参与制度,营造更加有利于新乡贤群体作用发挥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战略以来,西南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的理论研究成果日益丰富。系统梳理这些研究成果,既利于深化新型城镇化的理论研究,又利于该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文章基于中国知网(CNKI)的相关文献,围绕动力机制、发展模式、实践特征、监测评估四个方面,对西南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研究成果进行梳理。通过分析,认为受限于传统城镇化思维的桎梏,新型城镇化研究还存在理论研究基础薄弱、实证研究不够深入、研究方法缺乏创新等诸多问题,未来的新型城镇化研究应拓宽研究思路、体现人文关怀;多学科综合研究、拓展研究领域;加强政策研究、聚焦政策指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