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逄锦凤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6)
对《功夫熊猫》英文台词汉译的两个版本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在视界融合理论指导下的翻译,避免了生涩、呆板,而增添了神韵,更能迎合观众的口味. 相似文献
2.
丁朝霞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6):213-214
梦工厂推出的《功夫熊猫》是内地首部票房收入过亿的动画电影,该片获得了美国动画片的"奥斯卡"……"安妮奖",2009年在中国获得了外国动画长片金奖——"美猴奖"。该片在上映时就采用了两个中文配音译本,这在电影的配音中是少有的。本文以德国功能理论中的"目的论"为框架,来探讨这两个译本,以阐释该理论对影视翻译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3.
陈洁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74-77
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有关理论解析影片<功夫熊猫>,影片中展示了诸多中国元素,构建的中国形象折射出创作者的心理动机、社会需求和社会文化心理,这种创作诉求为当代中国文化界提供了启迪. 相似文献
4.
刘艳萍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Z1):144-145
经济全球一体化和信息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这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全球化也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在经济文化大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外国电影潮水般向中国席卷而来,特别是那些在影片中运用了中国元素的外来电影,表面上是向中国和世界观众展现中国特色、传播中国文化,实质上是在向人们传播西方思想文化价值观,让中国观众喜爱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对中国进行了文化侵略和文化殖民,而且中国观众还不自知。本文以好莱坞动漫大片《功夫熊猫》为例,分析其中的文化传播现象,以此警惕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杨萌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85-88
好莱坞先后两部《功夫熊猫》的上映引发了中国观众的热议,其中主人公阿宝的文化身份问题更是争议的焦点。本研究首先分析了影片中蕴含的中国元素,然后分别从颠覆"熊猫"的符号、"个人主义"的"美国梦"、"命中注定"的"速成超人"、遭遇和解决身份危机、"正义战胜邪恶"的主题模式以及惊险而幽默的好莱坞式风格等方面阐释了片中所折射出的美国文化价值观,旨在说明阿宝实质上是一只披着中国外衣的美国熊猫。 相似文献
6.
刘晓麒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4):105-108,112
随着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电影字幕翻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电影的大众娱乐特性决定了字幕翻译应以目的语观众的接受力为导向,准确地传递包括人物及相关文化信息在内的源信息。以美国梦工厂出品的电影《功夫熊猫2》的字幕翻译为个案进行研究,揭示字幕翻译中的交际翻译特性。 相似文献
7.
新入职场的人注意了,《功夫熊猫》也是为你准备的办公室神速上位秘笈。初出茅庐的你,怎样让自己不同凡响、一鸣惊人?请留意以下要点:1.如果你没有入场券,就自己创造机会 相似文献
8.
郭静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82-183
电影作为一种源于生活的艺术创造,反映着历史变迁和文明发展。《末代皇帝》、《喜福会》、《功夫熊猫》三部以中国为背景的代表作,蕴含着西方在不同时期的中国观。对这种现象进行梳理并分析造成对中国有不同解读的深层原因,才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扫清障碍。 相似文献
9.
“功夫熊猫”:中国人熟悉的陌生人——论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同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海燕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9(6):63-67
美国动画片《功夫熊猫》体现了西方人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形势下对中国的一次新的认识,影片运用了大量的中国意象,但面对众多熟悉的中国特色文化,中国观众却产生了陌生感。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现代商业需要、中国观众对自身传统文化的粗浅认识、美国文化的大熔炉性质,这种文化同化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作出的有益且比较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孟蕾乐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5):34-37
《白虎通》建构了丰富的意义世界,对早期儒家的天命观、王权论及纲常关系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该书还通过天道、经典对其所建构的意义世界进行了权威论证,并从文字训诂的角度进行通经释义,为各种社会事务的存在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对语言文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石访访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7(6):100-105
中国当代生态小说作为虚构叙述(小说)的文本体裁,规定其“基础语义域”必须立足于可能世界,而“生态”作为其兴起的缘由与题中之义,又限定了文本内容必须与“实在世界”相关。文章以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从生态小说“虚”与“实”的悖论出发,运用广义叙述学中的可能世界理论,解读中国当代生态小说的现状与困境,并以此揭示其背后深刻的生态伦理与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13.
曾柱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1):84-86
文章运用现代逻辑中的“可能世界”理论来分析言语交际中的“反逻辑”修辞现象。从而得出“反逻辑”修辞仅仅是辞面或者形式上的反逻辑,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违反逻辑。 相似文献
14.
夏文静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126-132
盖斯凯尔夫人的《克兰福镇》往往因其对女性主导社会的建构和女性愿望与诉求的表达被归为女性乌托邦小说之列,但小说中女性主导世界的不够完美和作者讲述故事的小心翼翼又使其在故事与话语层面与女性乌托邦小说传统存在张力.女性主义叙事学致力于整合叙事与伦理,因此将《克兰福镇》置于女性主义叙事学视域下,可以透视出作者如何利用叙事结构暗示将"女性气质"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借用叙述声音表达建构两性和谐社会的诉求,通过建构女性情感提供女性乌托邦的情感净化之旅,从而完成笔下的女性乌托邦建构. 相似文献
15.
16.
王金双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作为一颗在四十年代沦陷区上海文坛中最为耀眼的名星 ,女作家张爱玲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基调苍凉的小说集《传奇》。《传奇》描写了乱世中都市男女婚恋的悲欢 ,抨击了在金钱社会中 ,夫妻之情、亲子之情、同胞之情的寡淡与虚伪。作品还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 ,丰富了现代文学史上的女性世界 相似文献
17.
小人物通过自身抗争并获取胜利是观众喜闻乐见的电影叙事模式。从历史宏大叙事到聚焦个体叙事的过程中,小人物意象的建构在影片基调铺垫、故事叙述推动、主题内核表达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张艺谋执导的《影》和《满江红》皆讲述了小人物与皇室强权抗争的故事。两部电影中强权下的“刺杀”母题、小人物悲剧命运特征以及人物本体蜕变过程的共同点,以小见大地体现出古装题材电影中小人物意象建构所运用的叙事模式和独特的创作思路。 相似文献
18.
于雪棠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62-70
19世纪英语世界对中国文学的叙述,在早中期采用了《四库全书总目》经、史、子、集的整体框架,再辅以西方文体分类,在这一叙述结构中,归属子部的《庄子》,其文学特性长期没有受到关注。19世纪晚期,巴尔福《庄子》英文全译本的译序和翟理斯的《古文选珍》对《庄子》的文学特性做了阐发,嘎伯冷兹深入分析了《庄子》的语言形式,伴随着“文学”从“文献”中的分离,文学的《庄子》最终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9.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16
符号诗学,是以符号学方法建构的文学理论,是关于可能世界的诗学。近百年来,主要由形式论、结构论、模式论和解释论符号诗学构成,大致走过了一条从符形学到符义学、符用学,再到试图将三者整合,深入文化隐蔽机制,全面走向文化符号诗学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佘国秀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4(3):78-85,131
《故事新编》是鲁迅最具争议的一部作品集,其古今杂陈、时空交叠的奇幻色彩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坛呈现了光怪陆离的油滑之风,也引发了此后学界关于文学与现实之间复杂关系的长期讨论.在符号叙述学视野中,这部典型的虚构叙述文本集合落在了实在世界与诸种可能世界之中.在《故事新编》诸篇什构筑的虚构世界中,人物、情节坐虚探实、坐虚探虚,呈现出虚构文本的跨世界通达性与不通达性.通达性使虚构文本中的此世界获得彼世界的某种效果,不通达性则体现了虚构文本中诸世界的差异.不通达世界的话语对抗,消解了主流话语模式,形成杂语共生的意义分歧局面.在通达性与不通达性的意义交叉与分歧的基础上,区隔框架理论运用虚构文本对经验世界的二度再现原则,为《故事新编》所体现的文学与现实的复杂关系提供了形式分析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