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宗教政策,它是我国宗教政策的首要政策,是其他一切宗教政策的前提条件.宗教信仰自由主要包括信仰的自由、宗教活动自由、宗教仪式自由等因素,在某些国家还包括传教的自由.列宁作为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苏联的创建者,他在宗教政策方面积极主张推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认为宗教信仰自由是人的一项基本自由,是社会主义国家以人为本,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全面的人解放的一项重要标志.学习列宁关于宗教信仰自由的理论对我们今天正视宗教信仰,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政策观,深入理解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以党和国家关于宗教问题的政策,结合新疆多民族、多宗教地区的实际,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及其意义;全面论述了宗教信仰自由的全面内涵;详细阐明了宗教活动之所以必须纳入宪法和法律轨道的原由。  相似文献   

3.
李维汉是党和国家在统战工作和民族工作方面著名的理论家和卓越的领导人,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中国实际,科学揭示我国宗教的特性,精辟阐析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提出用和平方法改革宗教制度的主张和做好宗教界人士统战工作的指导方针,为党的宗教统战工作做出了杰出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同志关于自由观的论述在其整个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论述凝聚着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宝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它又在四化建设的实践中得到新的运用和发展,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本文试就这一问题的主要方面,作一初步探讨。 (一) 毛泽东同志的自由观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继承和发展,为了准确把握它的基本思想,有必要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自由的论述作一概要说明。  相似文献   

5.
建立马克思主义的人权理论,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加以进一步探讨.关于人权形成的基础就是其中的一个问题,本文就此谈一些看法.在人权形成基础的问题上,近年来有些同志发表文章,提出了一种目前在国内有影响的观点:“商赋人权”,即主张商品经济是人权形成的基础.在这些同志看来:人权的基本内容可以归结为自由和平等,而自由和平等都是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产生的,因此商品经济就成为人权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批判杜林的一部论战性的著作,其中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体现了恩格斯同杜林的根本分歧。恩格斯在《道德和法·自由和必然》一章中,回顾了欧洲哲学史上关于自由和必然关系问题的争论,肯定了黑格尔在这个问题上的合理思想,深刻地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自由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论述了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关系,从而确立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在全世界无产阶级纪念恩格斯逝世九十周年之际,重温恩格斯的巨著《反杜林论》中关于自由和必然辩证关系的论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对于我们现在仍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价值具有丰富而深刻的论述.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推进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启发无产阶级自觉意识、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以及培育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8.
"自由"的问题在存在主义哲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某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在谈论存在主义时,往往把"自由"的概念当作它的重要课题来加以评述,有的干脆把存在主义叫做"自由哲学".存在主义者确实津津乐道"自由",在自由、选择、责任感等概念上大做文章,而将马克思主义诬之为"把人还原为'东西'的理论"."自由"的实质是什么?世界上有没有意志的绝对自由?人在进行所谓"自由选择"时是否要遵循历史决定论的原则?所有这些问题,马克思主义同存在主义都有着原则的分歧.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看待宗教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及关于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它在理论上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及其产生、发展直至消亡的客观规律,分析了宗教的社会作用,强调了对待宗教的态度,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事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面对大学生宗教信仰升温,大学生宗教信仰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项崭新课题。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审慎地对待大学生宗教信仰,才能维护高校校园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0.
从三个维度展开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的论述,即关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关于共产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和为一切社会生产方式所共有的社会保障思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的核心和终极目标。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保障建设中,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与发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应用和发展,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生产力"理论;"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原理的应用与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历史主体原理应用和发展."三个代表"作为一个理论整体,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全面丰富和发展,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工作提供了实践的指南.  相似文献   

12.
作为美国著名的左翼学者,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的生态学.福斯特在其标志性的著作<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中,重新解读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马克思所处的历史背景和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为基础,致力于马克思的生态思想的重建,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作了迄今为止最为系统的、最为全面的辩护,恢复了马克思作为生态学家的本来面目,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基础上,青年马克思认为,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最终导致了个人分裂为市民和公民,这一分裂意味着个人要么是纯粹个体和利己的存在者、要么是纯粹普遍和虚幻的存在者。为此,他提出只有人类的全面解放才能彻底消除这种分裂,才能使个人同时既是市民又是公民,青年马克思所主张的这种市民与公民相统一的“个人”,不仅构成异化劳动思想的切近前提,还间接地影响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现实的个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唯物史观的形成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尤其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当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唯物史观,质言之,就是从物质资料生产出发、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互动为内因来说明和深析社会历史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内在规律的科学理论。二者构成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和原则方法,并以思维着的形式蕴涵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深层逻辑当中。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手稿的写作和唯物史观的形成是共时性的。  相似文献   

15.
加拿大哲学家马里奥·本格于1981年出版了<科学的唯物主义>一书,在此书序言中他声称要建立一种"科学的唯物主义".他在书中正当地批判了机械论、绝对还原论的旧唯物主义,但他也对辩证唯物主义提出了诘难,"教条主义"和"不精确性"成为他指责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辩证法的两条基础论点,本文据此拟具体考察一下他对辩证法的诘难.  相似文献   

16.
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所创立的新唯物主义,这一指称表明实践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本体论意义,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实践论》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实践的总结。主要探讨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作用。实践概念在实践唯物主义与《实践论》这两种语境下存在一致之处,但在范围、功能、地位上也有明显差别。理解《实践论》中的“实践”必须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不真正连带债务的内部效力就是一个债务人在履行了债务之后能否向其他债务人求偿以及如何向其他债务人求偿的问题。关于内部求偿权的取得,我国应该适用先赔偿后让与的方式。债务人取得内部求偿权后应以自己的名义自行行使或通过诉讼方式行使;其行使范围取决于求偿权产生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丰富和完善唯物史观,对原始社会的家庭思想非常重视,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阐述。家庭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唯物史观的应有内容。艾思奇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家庭思想作了具体阐述。归纳总结其家庭理论的成果与缺失,对于还原唯物史观发展的历史,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家庭历史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哲学,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的特性决定了它是一种革命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丧失了哲学的特性也就丧失了其革命的特性;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提出过要"终结"和"消灭"哲学,但不能因此而否认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哲学,关键在于必须用马克思的"不在现实中实现哲学,就不能消灭哲学"的辩证思维来理解这些有关"终结"与"消灭"哲学的言词;维护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特性,必须在两条战线上同时战斗,既要反对那种轻视与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内容的倾向,又要与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歪曲成"二元论的形而上学观"的倾向作斗争;搞清楚马克思主义是不是哲学的关键在于,必须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坚持总体性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为内涵和特征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的整体性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实现民族化.变革中国社会的"问题域"是联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的中介."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构成了变革当代中国社会的"问题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形态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高度概括,‘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践,即对"三大基本问题"的不断解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