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明东 《殷都学刊》2007,(3):155-156
古代中国青铜器是中国文明的重要载体,殷墟青铜器作为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上出现的第一个高峰,其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意义需要学者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在新近出版的有关青铜器研究的著作中,岳洪彬博士的《殷墟青铜礼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值得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2.
殷墟青铜礼器组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殷墟青铜礼器的组合关系 ,不仅有明显的时代标记 ,而且是晚商礼制的重要反映。殷墟盛行聚族而葬 ,族墓地之间礼器组合可能也有差别 ,西区墓地的礼器组合就有东、西之别 ,东部以觚爵为主 ,西部以鼎簋为主。殷墟时期存在着明显的“财富与地位差”现象 ,这种财富与地位的不相承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形成的。殷墟晚期虽食器比例有所增加 ,但重酒之风仍没有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自1928年殷墟开始科学考古以来,殷墟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工具,这些青铜工具种类丰富,数量较多,是当时中国能够制造的最先进的工具。本文重点考察殷墟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工具的种类、数量及组合方面所具有的特点,揭示殷墟青铜工具组合是以木工工具为主的组合,并着重论述青铜工具在殷墟墓葬器物组合中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4.
殷商时代青铜器出土的历史,早在宋代就有记载,如罗泌《路史·国名记》,吕大临《考古图》。从1928年10月到1937年夏,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在殷墟进行了十五次发掘,当时出土的青铜礼器就有170多件。建国三十多年来,又在殷墟进行了多次发掘,据不完全统计,出土青铜礼器近600件,其中绝大多数是近几年发掘出土的。这些青铜器是研究殷商时代政治、经济、科技和美术的珍贵文物,也提供了研究殷商时代神话传说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殷墟的考古发掘源始于甲骨文的发现与探究。甲骨文的发现与整理,导致了殷墟考古的重大发现。殷墟考古发现对中国上古文化史研究的影响至大。在此之前,由于疑古之风盛行,连商代作为一个历史朝代的可靠性都趋于动摇,很多学者怀疑它的存在。正是由于殷墟甲骨文和殷墟遗址的发现与研究,才根本扭转了这种局面,不仅使商代历史由此而得到深入、系统地研究,商代以前的夏代历史也由此进入了有益的探索阶段。从严格意义上的现代考古学概念来说,殷墟的考古发掘至今也已经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了。几十年来,殷墟考古工作一直在持续进行,…  相似文献   

6.
殷墟科学发掘80年来,殷墟文化经历了重构、再现辉煌和全面弘扬几个阶段.对殷墟文化的弘扬,应继续发掘和研究殷墟,充分发挥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社会效益,要注重补偿殷墟范围内的群众,维护当地居民的利益和福祉,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殷墟近80年的发掘总了阶段划分,对每一阶段的收获作了简要的回顾。在此基础上,重点对殷墟以后的发掘提出自已的看法,认为随着殷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殷墟将得到更加完善地保护,殷墟的发掘也随之有着更强的针对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8.
我国甲骨文自一八九九年发现,到一九二八年,是甲骨文的非科学发掘阶段和甲骨学的草创时期。自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七年先后十五次大规模科学发掘殷墟以后直到一九四九年新中国建立前,是甲骨文的科学发掘阶段和甲骨学研究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9.
龙山时代至二里头时代的精英阶层从陶质、漆质和玉石质等既有礼器组合中寻求模仿对象和创新资源,最终在二里头文化后期即夏代晚期形成了以爵、盉、觚、戈、钺、牌、铃等为基本器形的青铜礼乐器组合。商礼对于夏礼的"损益",既体现在铜鼎、铜鬲等新的器物种类的使用创新方面,也表现在对于多种既有玉质、陶质礼器的扬弃上。夏商时期的铜礼器,被精英阶层赋予了"协于上下,以承天休"的神圣礼仪功能,从而成为政教合一情势下精英阶层的强有力的统治工具。至少从龙山时代中晚期开始,青铜器制作工艺和匠人集团便为精英阶层所直接控制。作为我国古代文明特质之一的铜礼器,在国家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旭 《殷都学刊》2009,30(4):155-156
由著名殷商史专家王宇信研究员主编、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殷墟"丛书,继前4种<中国殷墟--去安阳认识商代文明>、<殷墟甲骨学--带你走进甲骨文的世界>、<走近甲骨学大师董作宾>、<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出版之后,第五种<殷墟青铜器--青铜时代的中国文明>(双色版)近日出版.  相似文献   

11.
马强 《殷都学刊》2008,29(4):14-19
《考古与文物》2007年第3期,刊载了陕西甘泉县下寺湾镇阎家沟村2005年6月出土的一批晚商青铜器。由于文物是在机械施工中发现的,残损非常严重,出土地点的原始状态也完全被毁坏,经过整理,此次共出土文物70件,其中青铜器57件,包括礼器、兵器、杂器等。本文试就此次所出青铜兵器及相关问题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12.
西周晚期后段即宣幽时期的铭文习惯用语,包括颂赞、褒扬用语和嘏辞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这在陕西眉县杨家村出土的西周单逑诸器铭文中多有体现.这一特征,与此前夷厉时期有明显差别,可以作为西周晚期青铜器断代研究中的一项参考标准.将之与宣幽时期册命铭文的变化规律相结合,便有可能进一步清晰区分西周晚期前段(夷厉)和后段(宣幽)的青铜器.  相似文献   

13.
本文系统总结近十年金文研究取得一些重要成果:如新出土青铜器铭文的著录与金文的资料整理,金文工具书的编纂和修订,金文铭文考释与研究,特别是对叔夨方鼎、豳公盨、陕西眉县发现的青铜器窖藏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取得阶段性成果;此外,金文族氏铭文研究,金文语法研究,社会史研究也取得一定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中原商周文化向长江流域的扩张,对不同地区的影响是通过不同的模式进行的,其影响程度及结果也不相同。中原商文化在二里岗时期曾大规模向长江流域扩张,直接促成了长江流域商代青铜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殷墟时期,中原的青铜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由于商王朝疆域的内缩及对周边控制力量的减弱,促使长江流域的青铜文化迅速发展,并使区域性文化中心得以形成。此时,南方青铜文化明显承袭二里岗时期所形成的一些传统,同时又接受了以安阳殷墟为中心的中原晚商文化的新因素。长江流域各支青铜文化在中原商王朝礼制文化的强烈影响下,不仅进行着物质文化的融合与统一,而且还是思想观念上的融合与统一,为西周集中统一的政治格局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础。而到了西周中期,中原地区的强势文化已波及到大江南北,长江流域已成为西周王朝政治文化统辖的直属地区。随着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在意识形态领域,长江流域有的部族已开始采用中原商周的礼仪制度作为社会的整合手段,以规范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的正常运转。长江流域在商周时期的文明化进程既体现出中央王朝与边疆地区的文化与其政体性质及生活形态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也反映出长江流域的古代社会主要通过地方与中央的行政隶属关系被纳入文明社会的发展框架中。  相似文献   

15.
商周青铜铭文是研究商周社会思想文化的重要历史文献,内容十分丰富,其中蕴含着时人对不朽观念的认识和理解.铭文中经常出现的固定用语"子孙永宝用",表明商周社会不朽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春秋时代出现的"三不朽"思想为不朽的含义做了明确的界定,商周社会人们用自己的行为实践着不朽,把不朽作为个体超越生命的永恒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介绍当今著名的古籍版本学家潘景郑先生的治学历程及其在长期学术实践中的丰硕成果。并将潘先生的主要论著和历次捐献给国家的古籍、金石拓片等略作简介。  相似文献   

17.
“美金”与“恶金”的考古学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云翔 《文史哲》2004,(1):54-57
"美金"、"恶金"二词,出自《国语》等先秦古籍。不少历史学家认为,用以铸造兵器的"美金"是指青铜,用以制造农耕具的"恶金"是指铁,并以此论证春秋时期的冶铁和铁器发展水平。然而,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春秋时期,兵器不仅用青铜铸造,而且同样用铁制作;铁被用于农耕具的制作,青铜同样也用于农耕具的铸造;春秋铁器中大量是贵族用品或发现于贵族墓葬,当时的人们对青铜和铁并不存在美与恶的认识和区分。鉴于当时人工冶铁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而社会生活中大量使用的金属仍然主要是青铜,可以认为,"美金"和"恶金"都是指青铜,"美金"是优质青铜,"恶金"是劣质粗铜。  相似文献   

18.
新疆发现的铸铜石范大多属于青铜时代,以工具和武器范为主,这是欧亚草原西部很早就兴起的青铜器文化向东传播的结果。新疆铸铜石范的发现说明这类青铜器是当地制作,它们是研究新疆青铜文化和早期东西文化交流的珍贵材料。  相似文献   

19.
金开 《殷都学刊》2003,(3):33-37
把“玄鸟生商”作为商族起源说是东周人的假说讹传 ,仅是一种神话传说。甲骨文中的亥的“亥”字上有鸟之形 ,也不代表商族与鸟有关系。卜辞的“商”字反映出了商人对“辛”的重视 ,是商人图腾形象升华为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符号的体现。而殷墟青铜器中最为多见的饕餮纹饰显然是商人图腾崇拜的象征 ,而这种纹饰就是中华民族共同的龙图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