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周易》贲卦中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思想:事物经过文饰可以更美;文饰需要有一个限度,朴素与自然是文饰的最高境界;贲卦卦爻的层层推进,显示了美由淡而浓而淡、由质而文而质的变化过程。中国美学的历程基本上沿着贲卦指引的方向前进,虽几经曲折,但最终还是得以实现并走向深入,这是贲卦对中国美学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郑笠 《江淮论坛》2008,(2):144-148
庄子崇尚虚静恬淡之美,高扬"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的境界.庄子"淡"的美学意蕴主要包含三个层面,一是朴素、恬静、基于个体生命的美;二是超然于物、超然于世、超然于有限时空的美;三是有无相生、虚实相济、以简驭繁之美.庄子崇"淡"的思想成为后世"平淡自然"审美趣尚的重要源头.  相似文献   

3.
刘兆伟  刘北芦 《理论界》2024,(1):99-108+91
<正>《卦序》:“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贲者饰也。”上下合聚,需有秩序、礼仪,即必有文,文者饰也。卦象是山下有火,火耀山光,草木土石饰以光彩,故曰《贲》也。■贲:亨,小利有攸往。注释:贲卦之错卦为困卦(■),综卦为噬嗑卦(■)。贲(bì)卦,下离(?)上艮(?),卦象为火在山下,火光上冲,为山增添了光彩。适当添些光彩(文饰)是有利的。诸如治国治民所制订的礼仪规范;  相似文献   

4.
文与质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对基础范畴。文质对举始于儒家又不限于儒家。除孔子最早提出“文质彬彬”这一经典性命题即儒家的文质论外,还存在以老子和墨子为代表的非儒家文质论,与儒家相抗衡。质是实体,文是附丽其上的文饰。儒、道、墨对同一实体却各有侧重,儒家强调社会伦理本体,主张质实与文饰高度统一;道家高扬了宇宙自然本体,力主质素而摈弃文饰;墨家执着于现实功利本体,坚决以质用否定文饰。在文质的内涵界定和关系把握上,儒、道、墨三家最集中和鲜明地体现了其美学思想的本质特征。三家文质观有冲突又有和谐。道家以质反文,但真正否定的是人工雕饰之美,它从另一方面提倡质朴自然的“大美”。墨家则彻底反美。这样,表面上道、墨一起与儒家相对立,而实质上,却是儒家居间中和,以伦理调停了审美与功利的内在矛盾。这样,在先秦形成文质这对具有高度文化浓缩性的范畴结构。  相似文献   

5.
谷青 《北方论丛》2015,(3):26-30
"疏密" 与 "虚实" 是宋词章法中两个极为重要的美学范畴, 两者的美学内涵呈现出丰富性与复杂性. 在不同的语境中, "疏密" 与 "虚实" 的美学内涵存在着差异. 具体而言, 宋词章法的 "疏密" 范畴主要有三层内涵: 词意显隐, 忽离忽合; 浓句淡语, 互相调剂; 郁结宕逸, 松紧相谐. 而章法的"虚实" 则主要体现在前实后虚, 由实生虚以及前虚后实, 虚提实证两个主要方面. 只有结合不同的语境对 "疏密" 与 "虚实" 的含义进行具体分析, 才能认识到其真正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6.
以“淡”为美——道家论平淡美胜过浓丽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淡”作为美学范畴 ,最早是由老子提出来的。魏晋以前 ,“淡”主要以现实美的面目出现。从魏晋起 ,“淡”作为中国美学的一种理想美范畴 ,其艺术境界 ,在陶渊明诗中正式确立。宋以后 ,有关“淡”的评论几乎可以说都是艺术美理论  相似文献   

7.
伏爱华 《江淮论坛》2005,(6):163-165
老子的"淡"、"味"等范畴是哲学意义上的美学范畴,发展到魏晋六朝时期成为真正美学意义上的"平淡",并具有伦理学意义上的人格美内涵.本文试图阐述魏晋六朝的"平淡"所具有的美学意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即重自然、尚本色,并进而说明它在当代社会所给予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稼轩式用典"使稼轩词获得了"格式塔质"--审美超越境界.稼轩词中大量的典故意象有明显的类型化特征,其典故人物意象的人格美主要呈两种类型,即崇高悲壮美和魏晋风度美,实质上都是稼轩主体品性美的反映和折射."稼轩式用典"对稼轩词主导美学特质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具体表现在1)奠定其用典之词情感基调的作用;2)"陌生化"效果和抒情话语的多样化特性;3)对悲壮、阔大而又沉郁、蕴藉的意境具有构境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 文质一词最早出于孔子之口。但物质世界有本有末。《礼记·大学》云“物有本末”。《乐记》郑玄注:“质犹本也,文犹末也”。本末即文质,文质即本末,两者同义,都源于万物。万物由本起末,由质而文,先后承续,互相制约。股周经籍《周易》,扬雄曾云“说天者辩莫乎《易》”。天即自然。《易》的原始作者深入自然,仰观俯察,发现万物变化而多采,起源于阴阳之道、文质之和谐。《易·序卦》云,“贲者,饰也”。万物之本质必修饰文采方可显示。而文采定要与本质匀称相谐,不过又不逊。故修饰终于“白”即素朴。刘勰《文心雕龙·情采》云“贲象穷白,贵乎反本”。程颐替《贲·上九》“白贲”作《传》:“贲饰之极,则失于华伪;所谓尚质素者,非无饰也,不使华没实耳”。华实亦文质也。  相似文献   

10.
文化一词,顾名思义,在中文语境中本指用文饰来转化,即主体人用文饰来实现自己由自然人向文化人的转化,诸如其生存经验的积累、情感表达的增华、伦理秩序的选择、生活习惯的传承等等,皆是文饰的具象化表现。然由文化之词源亦可推知,在主体对自己文饰的同时也必然对其原具的质有所遮蔽,宋程颐在《伊川易  相似文献   

11.
说“淡”美     
本文论述当今美学界尚少涉及的一个重要审美观念--"淡".老子从对"道"的"恍兮惚兮"感觉首出"淡"的观念;庄子在<天道>、<刻意>篇中对"淡"的心理发生作了逻辑性描述.陶渊明以"返归自然"的田园诗,提供第一批具有"淡"美特征的典范性作品;司空图以"冲淡"为众美之本,以庄子"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的逻辑推导为依据,形成<二十四诗品>的美学构架.苏轼将"淡"美由诗扩及书、画领域,并对淡美的"中"与"边"及在艺术创造实践中的把握,提出若干具有辩证意义的新见解,从而确定了"淡"在审美领域的至高地位.  相似文献   

12.
禅门"青青翠竹总是法身"辨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是禅宗中的重要理论命题,对中国美学具有深远影响.本文认为,在禅宗中,不存在一个即现象而见本体的结构,自然的世界并不是法相、真如的媒介和载体,青青翠竹的意义,不是法相真如所赋予的,它的意义就在其自身,它自己就是一个充满圆融的世界.这个命题表述的是禅宗关于世界意义的思考.它在美学上具有重要意义,它将存在由对本体的追寻中解救出来,由观者的意识中解救出来,即存在即意义,即美.  相似文献   

13.
苏轼诗风及其"禅喜"旨趣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诗风得佛禅霑润,其具象美学特征表现为"天地一如,雄视百代"之雄奇;"若醉若醒,诗思超然"之飘逸;"嬉笑怒骂,活泼幽默"之诙谐;"萧散简远,澹淡清美"之淡远等,是宋诗成熟期的代表标识.苏轼"禅喜"大致可归于"有意参禅""无心证佛"之属,乃"以文字作佛事",其"禅喜"旨趣的最终指归是审美的,从此意义审视,文学艺术才是他真正的"宗教".  相似文献   

14.
"新实践美学"在美学界近年来的"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之争"中异军突起,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和争议.张玉能在其<新实践美学论>中提出,实践是"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生存而进行的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他人之间关系的感性的现实的活动.因此,实践也理应被区分为三大类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话语实践"[1].  相似文献   

15.
近代美学理论在引进西方美学理论时,对作为范畴的"美"的概念的翻译,力求选择与中国传统美学理论相对应的名称,以适应我们业已习惯了的对与"美"相关的理念和实际生活中的美的事物的理解.从词的本义说,西方美学把美学意义上的"美"称为Beauty,也就是美丽,其包含的意义是比较丰富的.而把Beauty翻译成狭义的"优美",就显得削足适履了.因此,把作为范畴的"美"理解为作为形态的"优美",从而使作为美学研究对象的"美"局限到了"优美"这一种形态上,与此同时,又把同样作为"美"的另外一种形态"壮美"理解为与西方美学理论中的"崇高"等值的概念,这是需要加以辨正的.  相似文献   

16.
儒家主张宽缓赦宥的刑罚适用原则,强调刑罚对德教的辅弼功能;并为这种主张在天道自然之中觅得了正当性的根据,赋予该主张以天然的合理性。《周易·大象传》尤其是"噬嗑"卦、"贲"卦、"解"卦等六个卦的象辞集中体现了儒家对自身刑罚学说的自然主义论证。儒家的这种自然主义带有明显的道德化倾向,这是儒家不同于其他学说的特质所在。  相似文献   

17.
从误读"充实之谓美"到美育的理论瓶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毅  喻琼 《江汉论坛》2005,(7):103-105
先秦儒家的美学经典,从来不以"美"为论美术语.<孟子>"充实之谓美"也不是"儒家美学的代表言论".忽视这个事实,必然阉割先秦儒家美育思想,造成美学研究的混乱.有鉴于此,本文从<孟子>使用"美"的习惯,"充实之谓美"的语境,注家对"六善"的考证,儒家主要美学经典的主要术语,"美"善"的语源学及其关系,以及学术常识等众多维度,考辨、剖析了"充实之谓美"的旨趣,否定了把"充实之谓美"作为"德育包括美育"理论基石的谬误.  相似文献   

18.
蔡子谔 《河北学刊》2001,21(5):46-50
董仲舒以"天命"论、"阴阳五行"说为其哲学认识论的,以"服制象天"、"象天之德"为其方法论的,以"爵弥盛者文弥缛"为其服制文饰法则等的服饰美学思想,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封建社会不可移易的"礼乐文化"的规定内涵和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19.
复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中非常特殊的一卦,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对中国文艺思想与创作启示颇多。宇宙混沌初开时天地之心的创造精神,万物濒临死亡时一阳来复的生生精神,人在尘网中德性损伤时修美品德的复善精神,忘却物我差别而静默观物的观复精神,这些美的精神赋予中国文艺用之不竭的能量。古代画家取鉴复卦的美学智慧而挥洒笔墨,不仅画出自然山水之生态,而且造出无往不复之境界,进而追求心灵之本明、圣人之高格,实现艺术人生化、人生艺术化。复卦蕴含的美学思想对当代文艺美学的理论建设仍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 ①:贲bì彼伪切。■“离”下“艮”上,夫之《周易内传》曰:“贲之为卦,一阳■立,即间以一阴,至于五而又改其常度。一阴而间以一阳,妻斐以成贝锦,人为之巧毕尽;阴阳之变,至此极矣。是不是与于天地之大文,而徒为饰也。阳为性为德,阴为情为养。以阴文阳,则合乎人情而可享;以阳文阴,则虽顺人情以往、而缘饰之以不诡于道 ”。此明“贲”之饰与礼之文有异。礼之文,天道自然之秩序也;“贲”之饰,乃人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