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语言是情感的丰富化和情感的个性化。它所创造的是一个超越的精神世界。在艺术语言中 ,语言符号的本身就是情感的形式 ,它具有动人的抒情功能。艺术语言是与生活情感有联系的本体存在 ,它能把发话主体情感的原神灵活地传递出来 ,又能把认识之深理寓于艺术语言之中 ,从表层到深层都体现了发话主体的个性  相似文献   

2.
艺术语言的自然性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艺术语言是种自然语言,它以自身的自然性,达到一种语言应用的无技巧境界.艺术语言是发话主体独特创造的,它体现了发话主体随情造语的自然性.艺术语破语言的"定法",而用"活法",用"法"之活,表达了发话主体情感之"心"的活,从而体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发话主体为了表达自己情感的鲜活性,必然借助艺术语言的自然性来表达.  相似文献   

3.
播音员所使用的有声语言是广播电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是简单的念文字 ,而是一种语言创作活动。在播音艺术中 ,语言形象的创造要靠播音员自觉地去运用各种声音技巧 ,而声音虚实变化的恰当运用则是其美学价值的表现所在。  相似文献   

4.
《人间喜剧》典型化艺术辩证法孟宪义关键词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典型化辩证法典型化是文学反映自然、反映社会独具的根本方法。它包括典型环境、情节、细节、语言等,这些都是为了塑造典型性格(典型人物)。“典型性格的刻划永远是艺术创造的中心问题”(茅盾《关于艺术的技...  相似文献   

5.
文学创造不同于其它艺术创造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它是一种语言的创造。语言不仅是文学创造的媒介、手段和工具,而且是文学作品的本体存在方式和价值符号载体,作家只能用语言媒体去把握主体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而“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支配思维并决定认识的方式,引导人们建造意识的大厦”,当作家运用一种语言时,也就是运用一种特定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式去序化自身的审美心理内容,创造艺术幻象世界。因而,文学的创造过程,就是作家以个性化的审美心理结构去感应现实生活,再运用自己的语言能力去外化审美心理内容的语符化过程,语言能力运载着语符感性化了的审美对象,经历了由隐至显的  相似文献   

6.
艺术辩证法是艺术魅力的生成机制。它切入艺术构成的本质,是关于联系的艺术思维方法,是优化的艺术结构形式,是直觉智慧创造的独立自足的艺术理论体系。艺术创造中每一种“关联”都具备基本辩证要素构成的可能,而任何一对艺术辩证范畴是在总的艺术“关联”中发生整体效应的。它的艺术生成的实现过程是一种艺术转化机制,即在对“潜能”的开发中引出新的意义空间。辩证艺术的形而上的高级形态,很大程度上是以艺术的非存在为特征的。  相似文献   

7.
韩璞庚  樊波 《学术界》2003,(6):73-77
卡西尔从康德哲学出发 ,拥有了两个新的思想法宝 ,一是符号论 ,一是文化论 ,也就是卡西尔哲学的基本命脉 ,同时也是卡西尔美学思想和艺术思想的主要基石。卡西尔认为 ,艺术符号不同于科学符号的创造 ,也不同于神话符号的创造 ,还不同于一般的语言符号。它认为艺术符号具有属己的审美特征 :丰富性、普遍性、真实性、间隔性、解脱性。  相似文献   

8.
艺术语言:“生命的形式”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语言是一种有意味的言语形式,是发话主体创造出来的表现情感的形式,它是“生命的形式”表现,它往往是发话主体内在生命体通过特殊的言语形式为载体的感性显现,是发话主体情感表现的自然化。艺术语言对客体的描写,不在外在的感性现实化,而是浸染着发话主体情感内在心象的物态化。它和发话主体生命的形式相对应,它通过虚无的意象,表现发话主体的情和神。  相似文献   

9.
李文婧  滕青 《北方论丛》2003,(2):124-127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媒体,正在引发着艺术传播的革命性变化。首先,网络技术创造了新的艺术空间;其次,互联网给艺术载体带来了数字化革命;同时,网络传播对于艺术表达而言也是一次语言革命。  相似文献   

10.
“盐工号子”作为川南地区特有的一种民歌体裁,有着自已鲜明的艺术特色与历史价值。它是川南盐业劳动人民创造的宝贵遗产,是长期共同劳动中的集体精神造物,具体体现了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阶级情感和艺术情趣。其存在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作为人类文化史上的一种“艺术形态”,除却它表面的“审美价值”之外,在社会过程中,确实曾作为人类劳动的“生产工具”,直接参与过人类的生产活动,参与过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创造。对川南特定盐业环境下的“号子”进行社会功能与价值透析,揭示其本体既具有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的功能与价值,同时又作为劳动阶级的精神产品之二重性为旨归;其艺术功能及价值分析,为参透浮于“盐工音乐”表层的艺术审美功用及文化遗存价值作引导。  相似文献   

11.
张清远 《南方论刊》2012,(10):97+85-97,85
烙铁画是民间艺术和国画艺术的完美结合,作为民间艺术,它是民众智慧的创造,我们不能放任它被历史掩蔽,抢救历史,抢救艺术,成了我们现在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谷鹏飞 《学术月刊》2023,(6):150-159
AI艺术作为一种由人工智能遵照算法程序而创造出的全新艺术形态,在“作者”的意识与创作意图、“作品”的创造性与创造本质、“理解”的语言与意义等三个方面体现出与人类艺术不同的阐释学特征。大体来讲,AI艺术的“作者”意识是一种拟人脑意识的双向信息反馈机制,它使得“作者”创作的“机心”趋同于“文心”,并萌生与“文心”相应的创作“意图”。AI艺术的“作品”创造性是智能程序基于原始素材与目标意图的比较修正而实现“藏艺于器”“藏礼于器”的表征,它基于信息的渲染匹配与设定目标的不完全吻合性而创造出出乎意料的形式与内容。AI艺术“理解”中的语言与意义,则潜在于算法系统的三重生成逻辑中,即对算法“指令”作“说明”、对语言“程序”作“解释”、对AI艺术一切内在要素作基于“说明”之上的“解释”。AI艺术的意义总体上源于一种客观化的主观阐释,其意义诞生于对语言符码的“指令说明—程序解释—意义赋予”循环阐释,并与人类如何在全新生存语境下重新定义经典艺术的相关概念攸关。  相似文献   

13.
论语言符号体系的功能转换左人苏珊·朗格的符号论美学把语言叫做“推理形式的符号体系”。她认为这种由概念到判断,由判断到推理的机械逻辑结构,排除了表现情感或内在生命的可能。朗格把艺术称为“表现符号体系”,为艺术下的定义是:艺术即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这样,...  相似文献   

14.
艺术审美空间是用特定艺术语言、通过情感性想象完成的有关生存的意向性场阈,它包孕整个宇宙生命、涵摄大千万象.西部传统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间文化和革命历史文化等与西部自然风貌为艺术审美空间的创造奠定了丰厚资源基础.西部电视剧将通过创造类型外部空间、价值意义空间等,建构起令人游目骋怀的宽广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5.
语言符号之所以难以言说情感,决定于它具有线条性、历史文化性和概括性特点;艺术符号因与情感形式具有逻辑上的类似,它可以呈现感情和情绪活动的本质和结构。造型艺术符号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给人以感性刺激,所传达的情感比语言符号宽泛含蓄得多;乐音的运动形式因与人的内在情感运动有着惊人的相似,音响艺术符号最适于表达人内心不可言说的动态的情感世界;语言艺术符号虽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但它也可以将本身不具形体、难以捕捉的心理活动转化为使人能够感知的艺术形象,而且还可以创造出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新奇景象。  相似文献   

16.
艺术语言因情而生,由情而发,它把人类真实的、抽象的情感化作独特的、超常规的语言文字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传递着科学语言无法传递的情感体验.科学语言遵循理性逻辑规律,艺术语言遵循情感逻辑规律,即相似同一律、相关替代律、自发偶然律、自由创造律.情感逻辑规律很好地诠释了艺术语言辞表与辞里的变异,使人们对艺术语言的理解与欣赏有理、有据.关注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情感逻辑和理性逻辑的双向研究,人类驾驭自然语言的能力才会增强.  相似文献   

17.
在“五四”以来的现代作家中,鲁迅是人们公认的文体家(Stylist)。“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不仅他的《呐喊》里小说如此,其杂文,更有独特的文体美。仅于此,鲁迅也不愧为一位伟大的文体家。这里,首先必须重复一个朴素的真理: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唯一表现手段。鲁迅杂文深刻的思想性,卓越的艺术性,无不有赖于它的艺术语言的千锤百炼,炉火纯青。鲁迅不愧为语言艺术大师,鲁迅杂文不愧为一座语言艺术的宝库。一接触鲁迅杂文,我们立刻感到遇见了不同凡响的大手笔。大手笔写小文章,自然举重若轻,游刃有余。请看一篇…  相似文献   

18.
艺术语言的情感体验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艺术语言以其超越语法而显示出其自身的特点。它往往是发话主体心理情感的真实感受,是非程序化的言语形式。它的美是由心灵产生而再生的,它不仅满足美的要求,而且满足思想的要求。它是内在的,是心灵化的。它真切地反映了发话主体的情感体验。发话主体的情感体验反映了发话主体的情感个性,体现为其独特性和无雷同性。这种情感体现为一种无形的存在。它无形,但却具有表现自身的强大内驱力,它体现了发话主体的指向性,是发话主体的心理的言语行为。它超越了现实,也超越了发话主体自身,它不是对现实的描摹,而是发话主体的创造。这样,体现了艺术语言与科学语言的不同性。  相似文献   

19.
语言表达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实现课堂交往的主要途径和有效手段,娓娓动听的教学语言,生动形象的课堂描述,不仅能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更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智慧和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20.
李志旺 《学术探索》2013,(9):132-135
绘画艺术的内在视觉语言是人类思维的一种独特维度。纵观古今绘画史,无论东方、西方,所有那些能够超越空间距离、承受时间甄选的伟大作品无不在其表层感观效果之外给人以沉厚丰富的精神收获。本文即通过分现代绘画艺术三位大师塞尚、高更、凡高的创作心路,探讨绘画艺术的精神法度,研究内在视觉语言的构建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