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中国出生婴儿性别比的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对资料的解释与说明 1982年全国(除西藏、台湾,以下简称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千分之一人口的生育率抽样凋查,获得了1930—1981年期间出生的818,876名婴儿性别比资料,其中男425,904名,女392,972名,其平均性别比为108.4。  相似文献   

2.
从性别平等的视角看出生婴儿性别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马焱 《人口研究》2004,28(5):75-79
我国出生婴儿性别比持续增高的反常现象 ,已引起政府、学术界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由此对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的研究也与日俱增 ,但遗憾的是 ,许多对出生婴儿性别比的研究恰恰忽视了性别平等的视角。本文即从性别平等的视角出发 ,对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的实质、危害进行分析 ,并试图找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性别价值观与农村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综合分析模型对我国农村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原因展开专门研究。认为性别选择性生育是农村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衡的直接原因;性别价值观是农村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衡的根本原因。但是农民的性别价值观有其现实的合法基础,调适农村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衡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变农民的现实生活条件。  相似文献   

4.
国外出生婴儿性别比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出生婴儿性别比一直是学者和社会所关注的问题。通常认定的人类出生婴儿性别比是105,在103—107之间浮动。一般认为,出生性别比超出这个范围表明某种或某些特殊的生物或社会因素可能影响了这一比例,被视为不正常的性别比;同时,非正常的性别比又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中国,关于出生性别比失调(高于或低于通常认定的正常值)的研究主要开始于80年代实行严格控制人口发展的政策之后,并且发现80年代中期以后出生性别比有明显升高的趋势。多数学者侧重从地理区域、父母教育程度、孩次、胎次、原存活子女性别、统计资料质量的角度来分析80年代以来非正常出生性别比的现象,并作出了一些具有一定说服力的解释。但是,出生性别比失调并非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现象,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类似的问题。国外学者为这种现象和其原因所困感,曾花费很大精力研究这个问题。这类研究数量繁多,某些研究视角具有启  相似文献   

5.
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将造成适龄婚育人口中男女比例失调,降低出生人口素质,增加社会保障、养老负担,破坏家庭、社会稳定,因此,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今年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江总书记把重视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列入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6.
出生性别比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生性别比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意义,近年渐为人们重视。 1981年全国共出生20,689,704个婴儿,出生性别比为108.47。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生性别比按高低排列,得下表。  相似文献   

7.
中国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孩次性别递进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应用孩次性别递进分析方法,使用1990年和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原始抽样数据和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原始抽样数据,对我国出生性别比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就1990年以来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内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发现,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已经显示了生育性别干预的特征,2000年以来纯女户生育性别比升高到190以上,纯男户生育性别比下降到90以下。2005年纯女户的偏男倾向依然非常明显,生育第一孩的性别比也表现出明显的人为干预现象。正是由于对生育第一孩的性别比的直接干预,才促使了出生性别比持续升高和高孩次生育性别比及高孩次生育率的下降。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人口》2005,22(3):18-20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全国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16.86,说明我国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的问题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9.
试析自然因素对出生性别比的影响邵邻相婴儿出生性别比直接取决于第一性别比(即受精时的性别比)以及受精卵和胎儿的死亡率。社会、经济和人为的因素对出生性别比的影响,也是通过人体生殖生理的规律而起作用。近年来,对我国出生性别比升高现象开展了讨论,主要集中在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出生性别比异常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王燕  黄玫 《人口研究》2004,28(6):27-33
利用对中国人口有代表性的、最新资料 ,分析中国出生性别比异常的变化趋势和人群、地域特征。我国出生性别比持续异常 ,主要表现为第二及以上孩次的出生性别比的升高 ,其中只有姐姐的婴儿出生性别比异常升高情况最为严重 ;且随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严重 ;从地域分布来说 ,华南和华东地区出生性别比异常现象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1.
张二力 《人口研究》2005,29(1):11-18
以"五普"数据为基础,分析全国"地市"的出生性别比、婴儿死亡率性别比与生育政策的关系.本文的分析表明实行"第1个孩子为女孩,间隔几年允许生第2个孩子"生育政策的人口比例越高的地区,出生性别比和婴儿死亡性别比失常越严重;实行较为宽松生育政策的地区比较接近正常.实行较为宽松的生育政策有利于解决目前出生性别比严重失常和女婴死亡严重偏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陕西省新生婴儿性别比失衡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松柏  崔宇 《西北人口》2009,30(1):87-89,93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陕西新生耍儿性别比高于正常值上限,而且呈持续升高趋势。2005年出生婴儿性别比创历史新高,高于全国水平,分孩次出生婴儿性别比随孩次升高而升高,城市出生婴儿性别比低于镇和农村。对此,应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倡导社会性别公正,将社会性别意识蚋入决策主流,逆步消除性别偏好。倡导“生男生女一样好”。承认生育的社会价值,建立健全社会补偿制度,依靠利益导向方面的激励政策和措施支持。转变社会风气,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3.
李晶 《人口学刊》2001,(5):58-62
近年来 ,广东省人口性别比例呈不断上升趋势 ,其原因主要是出生婴儿性别比不断升高和人口年龄结构不断老化 ,因此要适时调整人口结构就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以达到人口性别结构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性别偏好、性别选择与出生性别比   总被引:57,自引:4,他引:57  
文章的目的是要探讨中国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的间接和直接原因。其定量分析使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于1997年11月中旬组织的全国人口与生殖健康调查中第二期育龄妇女生殖健康调查数据。从理想的孩子性别看,城市存在选择女孩的现象,而农村存在明显的选择男孩的现象。分析发现,只有女孩的妇女再次怀孕的比例明显高于至少有一个男孩而再次怀孕妇女的比例;同时前者实行人工流产的比例要明显低于后者。以往所生孩子的数量和性别是惟一决定下一个孩子分孩次性别比升高的原因,它与年龄、民族、受教育状况和婚姻状况无关。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偏高主要是由选择性人工流产导致的。  相似文献   

15.
人口出生性别比又称活产婴儿性别比,通常指的是活产男婴数与活产女婴数之比。一般认为:人口出生性别比属于人口的自然属性,在大数法则下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性,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特点。因此,多年来在人口学界对出生性别比的研究较少。近年来,尤其是通过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自八十年代以来出生婴儿性别比逐年上升、且偏离正常值的变动趋势,简单总结了学术界对此现象的原因分析。据此从长期治本、短期治标两方面,提出了7条具体建议,为确保实现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2010年出生婴儿性别比趋向正常”的目标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7.
这次来到湖北省进行人口出生性别比的专项调查和研究,使我们感受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实施计划生育使生育率急速下降的同时,出生婴儿性别比快速攀升,呈现严重的态势。  相似文献   

18.
胎儿性别鉴定的流引产对出生婴儿性别比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一、问题和争论 关于为什么我国婴儿性别比较高的争论,主要始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之后。1990年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10%数据抽样汇总结果表明,1989年由出生孩子统计的性别比为111.3,由母亲报告的出生婴儿性别比是113.8。无论是111.3还是113.8都高出期望的正常值106。也就是说,每出生100个女婴就要出生111或114个男婴,其中5或8个男婴应归结于受非正常影响的出生。  相似文献   

19.
我省近年来出生婴儿性别比例失衡的问题日渐突出,农村尤为严重,重视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关爱女孩,是关系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借此机会,就关爱女孩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
庄渝霞 《南方人口》2006,21(1):41-50
目前学术界对出生性别比偏高原因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出生婴儿性别次序先后与下一孩次性别关系以及计划生育政策和女婴存在漏报、瞒报的影响等三个方面,本文在对三大传统观点提出质疑的基础上,先从生物学、计划生育政策、医学技术三个方面,而后从性别偏好,最后从女性地位低这三级递进的层次,推演和探析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原因,从而明晰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终极原因在于女性地位低这一事实。并努力从女性地位、男性偏好以及出生性别比三者关系上构造出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