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目前许多进城的农民在不同程度上仍依赖于农村资源,而且要去大城市就业以赚取更高工资,因此不少农民家庭还是长期分居。这种县域半城市化状态,从微观上来看,主要是由80后、90后消费升级推动的,是其在追求与能力之间平衡的结果。从宏观上看,是市场化资源配置效率与国家化资源配置公平之间的平衡。当前,农民进入县城实现的主要是生活城市化,县城的消费性比生产性更加突出。县域半城市化状态也反映出县域生产力的不足,农民家庭劳动能力和积累能力的不足。不论是农民家庭通过劳动能力质变或者家庭积累来实现完全城市化,还是县域生产能力提升为农民完全城市化创造更好的条件,都需要较长时间,因此这种县域半城市化具有长期性。  相似文献   

2.
“人的城市化”研究,应当超越单一的城市视角,发现农村,扩展城市化研究的农村视角。随着打工经济的兴起,中西部一般农业型村庄的农户分化为脱离土地阶层、半工半耕阶层和贫弱阶层,与之相伴随的是农民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村庄阶层分化的背景下,工作生活需求、婚姻挤压和教育竞争等成为推动农民城市化的动力。农民城市化方式是农民家庭有主体性的策略选择,呈现出主动脱离型、动态调整型、被动跟随型等农民城市化的基本类型。农民主体性的“渐进城市化”模式是建立在“半工半耕”家庭生计模式和保护型城乡二元结构基础之上的。实现“人的城市化”战略目标,应当尊重农民的自主选择,推动农民进城的同时也要保护他们的返乡权。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陕西农民消费需求结构及特点的分析 ,指出了陕西农民近期的消费需求以实物、衣着、耐用品、文化教育等为主 ,远期消费将主要集中在建房上 ;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 ,农民从市场购买日常生活所需商品的比重将不断提高 ,对农村市场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企业应抓住机会 ,培育、启动并开拓农村市场 ,为扩大内需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半工半耕”的区域差异与农民家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的“半工半耕”结构是在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并渐趋稳定的,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农民家庭主要的经济模式。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决定了“半耕”的状态,农民与市场的关系则决定了“半工”的状态。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以及农民与市场的关系的区域差异塑造出了强弱有别的、差异化的“半工半耕”形态。“半工半耕”的强度直接影响了农民家庭的资源积累能力,奠定了农民家庭发展的基础。经验视野中的“半工半耕”具有丰富的社会学意涵,它不仅是理解转型期农民家庭和村庄社会的重要维度,而且也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5.
以湖南省新化县为例,从农户家庭的视角,对贫困县农户的现金收入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表明,新化县农户家庭现金收入增长的源泉已经不再是农业收入,而是非农业收入中的工资性收入,且外出从业收入已发展成为工资性收入增长的主要力量。进一步地,通过建立数理经济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农村劳动力兼业性转移对新化县农户家庭具有显著的收入效应,但农村劳动力兼业性转移的收入效应主要是指异地转移,就地转移即农村第二、三产业所起的收入效应微弱。因此,促进贫困县农户现金收入增长的有效途径在于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兼业性转移。  相似文献   

6.
随着广西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消费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分析了我区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和农民消费心理,得出要准确把握广西农民消费心理,更好地满足农民消费需求,引导农民走向健康、文明、科学、合理地消费,提高广西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农村消费结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必须关注农村,关注农民,关注农村居民的消费问题。一个地区居民的消费水平是反映该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一面镜子,深入分析农村居民的消费问题对提高农村家庭消费水平,改善农户生活质量有重大意义。因此,对辽宁省农村消费结构现状,辽宁省农村地区缺乏结构升级消费热点、消费条件、消费观念、消费信心等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农村居民收入低和增收难是制约农民消费的主要因素,提出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消费需求,促进农村消费结构升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半熟人社会”是以社会学概念“熟人社会”为基础,基于现代化发展和乡村社会实态,对处于传统与现代转型中的农村社会特征作出的概念性表述。“半熟人社会”作为一种结构性的社会环境特征会对身处其中的农民在社会意识及行动逻辑方面产生影响,其中既含导致农民在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主体性不足的消极条件,同时也存在可以增强农民主体性的重要资源。由此应从重塑“半熟人社会”中农民的本体性价值入手,加强乡村组织建设、汇聚人才资源,不断提高农民主体的组织化水平以及自身综合素质,避免乡村建设陷入农民主体缺场的困境,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  相似文献   

9.
农村商品化和市场经济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和农政变迁的主要动力,也是主导"三农"讨论的主流话语。在前资本主义农耕社会的生存经济中,农民生计方式多种多样,且具有较高的自主性。在经历了商品化过程之后,农民的生计大多需要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的双重支持。通过经济力量的无声强制,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被强制商品化,同时,一系列政策措施也鼓励农民融入商品经济之中。当农民被锁入市场经济之中,其自主性和自由度均大大降低,劳动与收获不再直接关联。对现代消费社会的拷问发现,商品消费本身不再是为了人类基本需要的满足,而是为了满足不断建构起来的欲望和意象。在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任何阶段,人类都不应该忘记生活的目标和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正在逐步实行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要使这“两个转变”顺利实现,必须把握住我国农业劳动资源的现状及其变动趋势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劳动资源;必须对农业劳动资源的需求进行预测,搞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 一、农业劳动资源及其合理利用 农业劳动资源是农业中能参加劳动的那部分人的量和质的总和,是农村中农业劳动力数量和农业劳动者平均质量的乘积。这就是说,第一,衣业中能参加劳动的那部分人之所以称为农业劳动“资源”,是因为他们身上蕴藏的劳动能力是构成农业生产的潜在要素,而且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