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遵循科学性、系统性等原则的基础上,首次建立起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2.
区域产业集群演化的生态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经济聚集的一种空间模式,区域产业集群与区域有着天然的联系,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区域内部各子区域间会为了争取稀缺的资源之间的竞争,类似于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为了争夺生存资源的竞争。在区域竞争中,区域产业集群经历成长和扩张的演化过程。本文采用生态学描述物种竞争的logistic模型,描述区域竞争条件下的区域产业集群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利用2006-2010年华东六省一市制造业的投入产出面板数据,对华东六省一市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进行经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华东六省一市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区位熵每提高1%,人均GDP将提高0.31%,其产出弹性系数高于资本和劳动力的产出弹性系数。  相似文献   

4.
为了实证研究产业集群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本文用灰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武汉东湖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竞争力与武汉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文章构建了新兴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用于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提出了培育新兴产业集群的主要模式.并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六个特征,利用统计分析法得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影响因素集,根据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利用模糊语言作为评价标度,构建了基于改进灰关联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6.
石油天然气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健  焦兵 《统计研究》2007,24(1):54-58
摘  要:本文利用CRn指数、H指数、Ellison-Glaeser指数等指标,对中国石油天然气产业的产业集聚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石油行业的上、下游环节进行了细化研究。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中国油气资源勘探开采产业已显现出较强的集群性,且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但是油气资源炼化加工产业并没有体现出相应的集群性。油气资源富集地区的石油天然气产业的产业链布局存在以上缺陷,这是导致油气资源富集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分析和评价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对于提高企业的整体创新水平、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在阐述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引入DE—BP神经网络模型,以实例验证了这个评价方法,希望能对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评价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8.
研究认为,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耦合效应,不仅表现在两个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而且还表现在这种协调作用下的系统耦合效率。文章在分析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交互耦合关系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与DEA模型,对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耦合效应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9.
区域品牌的治理机制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的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区域品牌涵盖了区域经济、产业集群以及品牌营销等综合经济活动,是产业集群发展到高级阶段的重要表征之一.然而,由于区域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准公共品的属性,由此潜藏了机会主义行为风险,并同时产生了治理的必要性.文章首先界定了区域品牌的内涵、以及其与产业集群的互动机理;然后对区域品牌进行关于准公共品属性以及风险的经济学分析;最后针对区域品牌中的治理问题,以基于产业集群的视角进行系统阐述,并构建基于四个关键运行机制的区域品牌治理概念模型,以期为我国区域品牌的进一步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群与区域产业转移耦合机理及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基于系统论角度,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从综合序参量、耦合机制和耦合协调类型等方面来描述这一复合系统耦合机制模型及时空协调性规律,探讨了加强系统调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吴丰 《四川省情》2006,(1):35-35
在四川省提出“工业强省”的发展思路指导下,成都市将2006年确定为“加快产业发展年”,其重要举措是政府引导,打造产业集群,争取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按迈克尔·波特的定义,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产业集群既有利于促进企业成本的下降,又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提升企业和产业的竞争力。基于此,发展产业集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问题是,在产业集群的发展中,政府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在中国最近的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2.
文章描述了环境嵌入、知识整合与集群企业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并选择广东和福建两个省份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为样本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集群企业创新能力的演化具有明显的环境嵌入性,知识整合依靠几个维度可以全部或局部地在环境嵌入与集群企业创新能力当中发挥媒介作用.此外,还引入地区差异这一控制变量,研究发现,不同地区环境嵌入特征对集群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目前,浙江产业集群已进入稳定增长阶段,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著名的专业生产基地。然而,其内部企业存在自主创新意识淡薄、投入不足等五方面问题。建议采取重视产业集群自主创新、发扬创业创新精神等措施,推动浙江产业集群由低成本型向创新型转变。  相似文献   

14.
文章首先对企业集群创新能力进行了界定,对其构成进行了分析.其次,提出了企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的原则,设置了三个层次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层级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的方法对企业集群的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文章的独特之处在于选取了集群创新的网络特性作为出发点,突出了核心企业在创新的主导作用,重点关注了动态性和非物质性指标.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群租金是影响和决定产业集群发展轨迹的重要因素.文章根据产业集群租金的变化规律及其结构演化过程,将产业集群的整个生命周期划分成:种子→核生长期→网发展期→群稳定期→区衰退(转型)期.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产业集群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特性和演化的关键问题,提出了产业集群核生长期的困难期以及转型升级提前切入点,并结合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扬 《统计与决策》2006,(14):120-123
1我国发达地区产业集群模式的现状1.1东莞——外向经济型(1)产业集群现状东莞是占地246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50多万的地级市,却在全球电子制造业的地位举足轻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脑资讯制造业基地之一。东莞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是:以外商投资为主导;专业镇经济特色县鲜明,产业  相似文献   

17.
郭利平 《统计与决策》2023,(10):126-130
城市群、产业集群及其耦合关系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文章以中原城市群为研究地理单元,城市集聚、产业集群、城市群产业集群耦合集聚、全球经济联系为解释变量,以区域经济增长为被解释变量,以耦合协调度衡量城市群与产业集群耦合互动水平,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构建计量经济学回归模型做进一步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性影响,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大于城市群。在城市群与产业集群系统耦合协调状态下,城市群和产业集群耦合互动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性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贡献并不明显,跨国公司和外商投资力度还很欠缺,中原城市群需要持续扩大外商投资规模和提升外商投资质量。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区域产业集群的演化规律,揭示其演化的内在动力机制与路径,文章借鉴自然界生物种群竞争与合作的共生演化理论与思想,用企业产值来反映区域产业集群演化过程的外生变量,建立了企业产值增长的竞争与合作型Logistic模型。在厘清稳定点的条件之后,通过数值仿真方法对区域产业集群的演化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区域产业集群的演化动力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竞争与合作态势以及外部环境与企业间相互关系;同时,还与企业的初始产值、竞争力、合作性以及产值增长率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风险投资与产业集群表现出显著的伴生发展现象,二者的互动关系典型表现为两者所共有的地区集聚和行业集聚的特征.文章从外部性与规模经济、交易成本和风险分担三个方面分析其作用机制,揭示其背后的经济学机理.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建立了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指标评价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主要可以分为四类发展水平,同时表现出不同的区域性特点.文章通过实证分析我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均衡的区域发展水平,归纳总结各区域高新产业发展状况,为相关部门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和制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