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闻彤 《社科纵横》2009,24(10):170-171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约定俗成的,能够反映出不同国家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学习一种语言,不但要掌握语音、语法和词汇等,还要了解该国家与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思想意识等,即他们的社会文化。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习语言与了解文化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语言学领域“社会文化”理论的转向,语言学研究焦点由原来的关注句法结构特点和认知特点转移到了交际的社会、文化和语用能力方面.伯恩斯坦对传统意义上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的观点的质疑和社会学意义上的修正与批判,表明其所研究的领域已从语言学范畴的“语言能力”转向社会学意义上的语言使用的“合法能力”.这一转向揭示了伯恩斯坦独到的社会文化语言观,及其对语言本质与社会文化、语言习得、语言教育等相互关系的影响.对伯恩斯坦语言能力观的解读对我国当下研究教育公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晓光 《学术交流》2001,(1):144-146
在外语教学中强调跨文化交际,要求用社会语言学的基本观点解决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关系、外语教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使用语言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延续下来的生活方式与信念,这些方式和信念的总体决定了人类生活的性质.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外语这一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它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随着我国对外交往与民族接触的日益迫切的需要,英语教学要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和随之而来的要求对所属文化有所了解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习得意识,使文化规范的教学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5.
常巍 《学术交流》2012,(6):186-189
莎剧批判现实的穿透力、彰显理想的感染力,也集中体现在语言的生动性与丰富性、语言富有音韵节奏之美上。呐喊、抒情与哲思是莎剧语言的重要表现形态。作为一代宗师,莎翁的语言艺术成就,源自他对社会生活的独到感悟;源自他对戏剧表演艺术的了如指掌、达到无比谙熟的程度;源自他从既有的阅读文本中、从民间大众语汇中汲取艺术营养。因此,全部莎剧可谓英国语言精华的集大成者,也是人类语言文化的宝库。  相似文献   

6.
跨性别交际中语言差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越红 《学术交流》2008,(5):148-15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制约影响着语言.性别差异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语言中得到了一定体现.在跨文化交际中,性别文化差异势必导致男性和女性在交际规则、交际风格、心理定势、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为两性之间的交际带来困难.这些差异的形成与生理性别有关,但社会分工、社会地位、社会心理等社会文化因素都决定了语言差异的形成.只有了解不同性别的交际规则和交际方略,培养性别文化差异意识,才能克服性别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交际失误,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邓慧蓉 《学术交流》2008,(3):148-150
外来词同义译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当代同义译名现象的产生与音译词的流行是分不开的,它主要表现为音译词和意译词并存.同义译名现象生动地展示了当代中国语言生活的一个侧面,代表了这个时代的某些特点:高效率、个性化、多样化和国际化,能使我们感受到社会前进的步伐和民族文化心理的变迁.同义译名互为补充,在语用中表现出不同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和语境差异,为汉语提供了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交际需要.同义译名为汉语增加了许多同义词组,成为汉语产生同义词语的一条新途径.同义译名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不能被简单地视作语言的累赘.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优质旅游时代的开创,导游服务面临更高的执业要求和标准.运用布尔迪厄社会实践理论分析导游语言实践场域特征,得出导游服务场域是由导游、旅游者等所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具有临时性和多元化特征,遵循金钱与服务交换的利益最大化原则,涉及人格、尊严、平等的社会伦理关系.通过对导游语言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等...  相似文献   

9.
李速立 《唐都学刊》2000,16(2):122-124
身势语是人类社会文化交流和发展的产物 ,是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一种非言语手段 ,它同语言一样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使用语言 ,也有自己的身势语 ,体态语在帮助交流的同时也因存在着国家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差异性而影响交流。有时 ,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的人使用相同或相近的身势语 ,却表达着不同的语意。本文以身势语为题材 ,对其中的文化差异现象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熊金星 《社科纵横》2010,25(1):102-103,123
语言是最重要的文化信息载体,是社会生活图景的思维重现。征婚启事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兴起的一种广告语言,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承载了不同时期社会文化信息,反映了时代社会思想变迁。本文对征婚启事语言二十年来的发展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和分析,研究了其语言形式的嬗变过程,从征婚启事语言的外在变化中探索社会生活的图景。  相似文献   

11.
羞辱的本质在于伤害人的人格与自尊,乃至不把人当人.结合历史与现实来考察,羞辱现象的产生有其制度、文化与心理多重根源.等级制度是羞辱"惯性化"的根源,惩戒制度中的羞辱性惩罚是羞辱"合法化"的根源,分配制度的不公是羞辱"隐性化"的根源.传统的专制文化、面子文化和当代的低俗文化是羞辱的文化根源.立威与区隔、自证与宣泄、报复与补偿是不同群体羞辱行为的心理根源.一个体面的社会是其社会组织不羞辱人的社会,一个文明的社会是人不羞辱人的社会,唯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建设一个好的社会.  相似文献   

12.
一、语言与交际美国现代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 (Bene dict)认为 ,任何群体的绝大多数个人都是按照某文化的形式培养起来 ,并按照这种形式生活的。B W Robinett指出 ,“语言是社会的工具 ,语言的使用反映着一个社会的文化。”从广义来看 ,作为社会现象的文化是一定的人的群体创造和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含了可以感知的物质及精神产品 ,人际关系中的礼仪风俗、行为准则 ,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文化由人们的内在和外显行为构成 ,这当然包括人们的交际行为。人们的行为具有规则性 ,行为在…  相似文献   

13.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塞缪尔·柯勒律治和美国后现代派作家威廉·加斯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但都注重于对创作的理论探讨.他们都关注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二者之闻的联系,对诗性语言功用十分推崇.但他们对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之间关系的理解上有着本质性的不同,即柯勒律治通过诗歌创作,目的是使读者走向"最深奥的真理";加斯则通过充满诗性语言的小说创作,将读者从通往"最深奥的真理"的幻象转到"最虚构的文本"的现实上来.  相似文献   

14.
会馆文化在人类文化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客属会馆是客籍华侨在居住国为维护自身利益而自发组织的民间社团。这一特有的社区文化现象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以及中国社会和华侨社会的变迁,其形式、发展及地位与作用也不断发生变化,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历史作用。东南亚地区客属会馆文化经历了“华侨时代”和“华人时代”两个不同时期,这两个时期的会馆地位有着质的变化,这标志着会馆文化进入更务实、更有深度的阶段。  相似文献   

15.
乡贤文化的地域性、 崇善性、 亲缘性和政治性特质并未随时代变迁而发生改变,奠定了其在当代乡村振兴中的伦理道德基础和社会心理基础.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有必要通过充分挖掘地方乡贤文化资源、 赋予乡贤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创新乡贤文化宣传载体、 大力培育新乡贤群体以及完善新乡贤参与机制等途径来传承和创新乡贤文化,进而发挥其在重构乡村文明秩序和凝聚乡村振兴力量中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6.
冯蓉  靳松 《社科纵横》2008,23(4):111-112
本文通过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分析,探讨了文化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语言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文化,文化的传播又离不开语言.要学习语言就要学习相关的文化,通过文化的学习了解语言构成和发展的轨迹,了解由于文化不同形成的思维定势的不同对语言的作用力.文章中作者通过以汉语和英语为比较蓝本分析说明文化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试图为语言学习者进一步拓宽语言学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文化反哺”是理解处在急速变迁时代中国社会代际关系的一个本土性概念,它在由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所共同引发的变迁维度上理解中国社会代际关系的颠覆或倒置现象,将急速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现象视为新的文化传承模式。在新兴食品、移动电话和电子计算机三类现代器物的传播与选择过程中,突出表现出代际倾斜、去中心化和数字鸿沟趋势,而在器物文明传承过程中出现的这种代际颠覆现象,是30年改革开放或社会变迁带给中国人的心理体验的一部分,它在精神层面上赋予中国经验以完整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一带一路"沿线来华留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一群体的语言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提高来华留学生语言教育质量是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课题.沿线来华留学生官方语言众多,文化风俗多样,语言水平不均,教育背景不同,师生互动方式不一致,知识点理解与掌握存在差异,为来华留学生语言教学工作带来挑战.该文将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结合教学实际,探索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9.
在一个多元化社会生活的人会用两套语言,第一语言即作为公民用的公共语言;第二语言即作为个人其本身群体交往的语言,一个人的宗教语言可以是这个人的第二语言。要以公共语言的词语来言说宗教语言,我们就要仔细审视宗教语言和宗教信仰。与宗教语言有关的元素包括一个关于人神关系的属灵向度、一个关于群体价值的社会向度,以及一个关于个人素质的个人向度。虽然大部分关于宗教的讨论都会包含此三个向度,但也不能一概而论;长远策略是把宗教语言中的社会价值和个人素质加进公共语言中。  相似文献   

20.
青年亚文化群体的特征及其类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社会经济生活的表征,社会经济的多样性导致了社会文化的变异性、复杂性和开放性.主流文化并不能占据社会文化全部空间,而作为处于社会低端或中端、尚未取得话语权的亚文化,对整个社会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走向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按照某种独特的价值与观念建立并维系的某个特殊文化群体称为亚文化群体.青年亚文化群体兼容了亚文化的批判性、自发性与非主流性和青年的创新性、模仿性与不确定性,加之网络媒介的推波助澜,使其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健康的亚文化群体与不良的亚文化群体并生共存,但其对青年世界观、人生现和价值观的形成却作用迥异,判若云泥.认识青年亚文化群体的特征和类型,剖析当代青年亚文化现象的利与弊,有助于社会媒体和相关部门增强自律意识和监管力度,为青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