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保罗·蒂里希是德裔美国生存主义思想家。他提出的终极关怀受到人文科学界的极大关注。终极关怀是人对自身生存价值的思考,是整体的、无限的、普遍的人文关怀。终极关怀与偶像崇拜相对立。偶像崇拜是人们将权威、金钱、名誉当作最高价值加以无限追求的现象。面对生活中的“有限性”和“无意义”,终极关怀表现为存在的勇气。一、终极关怀何谓终极关怀?蒂里希对此有过许多阐述和解释。在《系统神学》中,蒂里希把终极关怀当作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人最终关切的,是自己的存在及意义。‘存在,还是不存在’这个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是一个终极…  相似文献   

2.
问到老子道德观的合理因素,有的人总不免摇头,好心的朋友还提示我:“孔子、老子、蒋介石三位一体,不是早就有了明确的结论码?”是的,长期以来,对老子有过各种各样的评价和结论。但是,任何结论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是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我们发现老子道德观具有合理的因素。正确评价老子的思想,最根本的是坚持实践的标准,而不能以某种现成的结论为标准。与此同时,还必须正确理解《老子》的全部言论。通行本  相似文献   

3.
《琼州学院学报》2016,(4):81-86
一直以来评论界似乎把笛福小说里的道德寓意解读为以信仰救赎罪恶、以理性克制欲望。本文通过揭示小说的道德叙事文本对悔罪和理性的解构来向读者展示十八世纪所掀起的道德唯理论与经验论之争在笛福小说里的体现。笛福对他笔下人物的情感、动机和欲望的描写所昭示的道德观支持了十八世纪道德经验论对唯理论的反驳:决定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的不是宗教信仰和理性法则,而是情感和欲望。  相似文献   

4.
卢丽华 《中州学刊》2004,(5):169-171
人格主义伦理道德观认为,人的道德既不是来自人的善良愿望和人的天赋爱心,也不是仅靠外在社会规范的教育和强制而产生,而是来自人格.人格主义伦理道德观特别强调人格和义务的原则.在它看来,人格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感觉、情感和意志等机能的道德主体.人的自我完善在于人的道德完善,而人的道德完善则要通过人格完善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在时间背后     
这不是一个哲学命题. 凡俗的年代里,哲学被小心翼翼地规避着,但这般海德格尔式的话题,还是会以某种特殊的方式与我们相遇--因为,这个叫"时间"的人.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经历了基督教神学视野下的道德观、理性主义道德观、人本唯物主义道德观的思想转变之后,最终形成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无产阶级道德观.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由“个人完美和人类幸福相统一”向“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价值目标转换.研究这一问题,对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并以其为指导搞好我国现时期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塑造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人是什么"。对这一根本问题的不同认识,使人们形成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观。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理应成为解释这一根本问题的金钥匙,指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起点,旨在实现人类自由解放的共产主义道德观,与中国传统道德观的人道主义、和谐共生、集体主义、公平正义等思想相契合,但又弥补了传统道德观之不足,实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理论科学性和道德理想层次上的超越.研究两种道德观的“合”(契合)与“分”(超越),目的是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价值引领,辩证审视中国传统道德智慧,抵制全面否定传统道德观的历史虚无主义,在道德层面努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9.
<正> 集体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道德原则,它完全适合于我们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的需要,适合于在这个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互助的、同志式的关系及调整这种关系的需要。然而,近几年却有人对集体主义道德原则,表示怀疑,甚至否定。他们提出,应当肯定“合理为己”的道德观,即认为“合理利己主义”应当是我们今天奉行的道德原则。他们的理由是,要求大多数人实行的道德,必须同时具有先进性与可行性。说什么“大公无私的道德观固然先进,但不可能普遍地为大多数人所实行”,同时也憎恨只顾自己,不惜牺牲别人的冷酷的自私心,“除了这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道德,既比损人利己的道德观先进,又比大公无私的道德观更能为大多数人所实行,这就是合理的、不损人范围中的为己”。这就是说,要用所谓“合理利己主义”的道德观,取代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道德观。这种错误的观点,乍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其实,这所谓第三种道德,并不是什么新鲜货色,而是十七、十八世纪,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的伦理学家多次重复,并且早已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批判过的观点。问题在于“合理利己主义”是不是合理的?今天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国,能不能倡导这种道德观?  相似文献   

10.
浅谈尼采的“反道德”贾海涛对于尼采来说,反道德和反基督教实际上是一回事。在他那里,反基督教就意味着反道德,道德是基督教的主要内容,他要反的就是基督教的道德观,而不是仅仅否定上帝的存在。他认为,只有抛弃基督教的道德观,解放人的本能,人类生命才能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维特根斯坦认为机器(或者说人工智能)不能像人一样思维,他的两个论证可以支持这一论断:一是思维不是某种发生在大脑之中的过程,因为我们无法断定有某种特定的生理过程以某种方式与我们的思维相对应,从根本上来说,思维是一种符号操作活动;二是机器不能阅读,阅读理解也不是发生在心灵之中的。  相似文献   

12.
社会伦理道德观是人们关于社会问题的伦理道德观念。从古至今,人们关于个性道德修养、社会道德风尚、社会道德建设等问题议论得最为广泛而深刻。可是人们对社会伦理道德观的二重性问题却大大地忽视了。本文试图以广阔的视野扫描社会,以大量的事实作理论依据,站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立场上,对社会伦理道德观的二重性进行全面深入地探讨,以期提高人们对社会伦理道德观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深刻认识。一通过社会考察:不同地域的人或人对不同地域中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会持不同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在全世界适用于一切地域(包括场所和特殊情况)的…  相似文献   

13.
马注的伊斯兰教伦理道德观着重讨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五典”说是其宗教伦理道德观的核心。作为一名虔诚的回族宗教学者,马注认为,穆斯林必须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完满地恪守人伦规范,这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前提条件。基于此,他将伊斯兰教伦理道德学说同儒家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传统伦理道德观精编巧织在一起,从而构建了一套中国化的伊斯兰教伦理道德体系,并为中国广大回族穆斯林所遵行。  相似文献   

14.
一经济行为是指人们为达到某种经济目的,满足某种经济需要,完成某种经济冲动而采取的动作系列。如:个体户为发财而倒买倒卖;税务局为政府敛财而收税;小青年为结婚而购买电视机;如此等等。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只要他不是一个痴子,  相似文献   

15.
儒家与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道德的根源问题,探讨了儒家伦理道德观的发展过程:从孔子的“孝悌———为仁之本”经孟子的“恻隐之心———仁之端”到宋明道学家的“万物一体”之“仁”,是一个逐步明确的以“万物一体”为道德的本体论根源的思想发展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突破以血缘亲情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转向博爱精神的过程。但宋明道学一直到王阳明,都没有达到近代的人人平等享有基本权利的思想水平,关键在于儒家的“存天理,去人欲”的旧观念。作者主张把宋明道学的“万物一体”观与叶适、李贽、戴震的重功利、重情欲的思想结合起来,并参考西方近代的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建立一种新型的“万物一体”的伦理道德观,这种道德观既主张在维护人的生存基本权利面前人人平等,又承认差等之爱存在一定的空间。作者最后希望人皆能扩大“一体同类感”的范围和广度,为整个人类世界走向“和而不同”的大同局面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奠定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6.
正确对待不同意见,是求得真理的一条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要正确对待各种意见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有些同志在听取别人意见时,不是首先考虑意见本身是否实事求是,而是从个人主观好恶出发,从某种关系、派性出发。其实,正因为个人关系太近,为某种利害所左右,反而会不客观;而和自己疏远点的,或对自己找岔子的人,有时倒会客观些。古语说:“千夫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这是有道理的。 听取意见,也不能以一时拥护的人多少为依  相似文献   

17.
人性就是人的本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有一段名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恩全集》卷3—5页)即是说,人性主要不是属于思想意识范畴的问题,而主要是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道德则是对人的某种规范,它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所提倡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并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即是说,道德主要不是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而主要是属于思想意识范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道德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中外思想家对道德本质进行过深入探讨。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董仲舒和王充认为人性可分为三等,李翱认为人的本性善而情感恶;爱尔维修和费尔巴哈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论证了利己主义道德观。唯物主义实践观的欠缺使得他们的道德观局限于抽象人性论的窠臼中。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是具体的、现实的,不是抽象的、超历史的。人类的利益诉求决定了人道精神是未来道德发展的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19.
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规范,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道德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丰富了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并赋予了它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论述了音乐是用声音塑造形象,用有组织的乐音表达和唤起人的情感经验,以及音乐形象不是让人感知现实世界的图画,而是用情感的涌动和奔流让人感受乐曲所传达的某种情绪和某种情感体验的实质。音乐形象作为音乐表现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具有有别于语言艺术、造型艺术和舞蹈艺术的艺术形象的特殊形态和特殊本质。由于音乐形象构成方式、存在方式和呈现方式决定了音乐形象是听觉性的而不是视觉性的,是表现性的而不是再现性的,是情感性的而不是逻辑性的,是模糊性的而不是明确性的。这就是说理解音乐形象的特质不在于直接反映现实世界,表现社会生活的具体情景,反映社会关系,揭示现实社会的本质规律性,而是别的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