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流散群体的文化身份问题愈来愈受到文化研究领域的关注,流散写作以文学的形式展现流散群体对文化身份的焦虑与诉求。卢新华的小说《紫禁女》为流散群体文化身份的建构探索出一条新路,即: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核心,汲取西方的文化精华,创造出一种独立的华裔新文化,从而成为西方多元文化社会中的一元。  相似文献   

2.
西方国家抗御美国文化霸权为中国建设和谐文化提供的启迪主要有:中国在创建"双和模式"的过程中要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创生一种新文化来抗御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要以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树立温和的中国形象,使文化产业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一个新增长点,要在创新人类文化发展模式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在古代能创造出辉煌的汉唐盛世、明清繁荣,却没有给现代中国带来发达昌盛。传统文化中有没有适应当今市场经济形势并促进其发展的东西呢?我们又该怎样吸取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精华,建立一个能够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文化呢?本刊邀请部分专家学者在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一个长期被忽视的研究课题 任何文化都具有传承性。文化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活的流体,是沟通人与人、上代与下代、群体与群体、社区与社区等共存关系的一种社会活动过程。每一代人都需要从上一代人那里承接社会文化的遗产,并把它传继给下一代人,使文化成为一个不间断的连续存在。每一个社会、民族或群体都通过不断继承形成文化传统,并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和创造出新文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论略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至今仍影响着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它是新文化创造与发展的基石,同时也是一个精华与糟粕、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揉合并存的复杂体。我们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面向世界,博采众善,在以我为本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全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从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文化属性,从文化视域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有利于全面考察在中国文化重构的强烈诉求下,马克思主义何以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中国化并创造中国新文化。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中的文化建设应该传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把民族文化中最优秀的东西作为和谐社会的基础,同时融合西方文化的积极成果,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中西方传统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和探讨,对其差异优劣有一比较客观平实的评价,更好地吸收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思想界"东方文化救世论"的流行,是促使醒狮派成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的主要原因;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猛烈批判,是刺激醒狮派成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的直接原因。在醒狮派看来,"传统"并不是一个绝对同质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西化论全盘反传统的观点是不可理解的。醒狮派虽然接受西方现代性,但这种接受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融合。醒狮派指出了西方近代文化的内在缺陷,并据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意义做出了合理的阐释,西化论对西方近代文化的被动承受是不能赞同的。总的来说,醒狮派对西方现代性持一种欲迎还拒的复杂心态。这种复杂心态是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者所普遍具有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不断创造的、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承传性是文化发展的特点之一。本文着重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特点和作用,谈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影响,并明确提出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框架时,一定要批判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与中华先进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共产党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 ,继承和弘扬了中华先进文化的基本精神 ,又吸收了来自西方的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努力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中华民族文化相结合 ,承继和弘扬了中华民族民为邦本、务实求是、持中贵和等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大力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 ,创造了中国社会主义的新文化 ,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者。  相似文献   

11.
探究中国新文学巨匠茅盾独特的文学/文化思想和文学创作风格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其勇于接纳近代世界文化新潮这个外源性因素,但承传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内源性因素也不容忽视。就继承传统而言,从两浙文化圈中走出的茅盾,其最初的文化接受便是两浙人文传统。这可从青年茅盾接受维新文化思潮影响、深厚的国学积累及其创作中烙刻的显著的浙西“水性”文化印记中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世界,和谐主题日益凸现,社会“和文化”的研究逐渐成为显学。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和西方文化三种不同文化视界和语境中的“和文化”对和谐主题的阐释是不尽相同的。本文试图梳理出中国传统的“人伦型和文化”、西方传统的“知识型和文化”和当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融合型和文化”三种社会“和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过去、现状和走向。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与综合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综合与创新的关系,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只有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才能创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新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一直自觉地向西方社会推介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和正在洪波涌起的新文化,即使当他从事小说创作时,也难以忘怀传播文化的使命,这就使他的小说在向艺术高峰攀升的时候,也闪耀着中国文化的光芒,从而使文化推介和艺术创作具有了镜像互证的特征,即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思想影响下形成的群体性民族精神气质与个体性文化人格,在林语堂小说中得以完美呈现;同时,因为林语堂的小说有着深湛内在的文化支撑,从而获得了超越时空的共时性特质。对文学不朽意义的自觉追求,使林语堂的小说获得了某种永恒的意义,实现了其内在超越。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与文化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中国正处于由前现代化向现代化,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区域化向全球化的转型之中,其核心是由前现代化向现代化的转变。因此,要把中国传统文化纳入社会转型的总体视野中加以审视才能确定其良莠,抽象地谈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劣在方法论上是不可取的。中国传统文化总体上的封建性、保守性、封闭性既不利于中国现代化的启动,也不利于中国现代化启动之后的社会发展。中国要顺利实现社会转型需要进行文化创新,文化创新须拒斥一切形式的“体用”说,要立足于中国和现代,面向世界和未来,充分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具体说来,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的注重和谐的思想和忧患意识,儒家的群体意识及义利观中包含的义利统一的思想;西方文化中包含的对主体性和人的价值的高扬、对待外国文明的开放精神、对个性的肯定和对个体权益的认同,以及合理的经济伦理观念,都值得我们认真吸取。在有机融合中西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创造出适应转型期需要的、既优越于中国传统文化,又优越于西方现代文化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16.
阿拉伯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在受异族文化影响的基础上,吸收古代东西方文化的精华,逐渐融合、发展成为一种新文化,即“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它以阿拉伯文为载体,以伊斯兰精神为主导,时间上连接了古、近代,空间上沟通了东西方。它在时间上处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之间  相似文献   

17.
“五四”后的文化保守派和新文化启蒙者一样,都把民族的现实危机与民族的文化精神直接联系起来。但文化保守派认为,“西学”的输入打破了传统道德体系,致使道德堕落、世风日下。因而,他们从各个层面用各种手段来维护传统文化,并试图用民族文化精神作为对抗西方的最后一击;在处理历史功利与道德情感二者的关系上,强调后者。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一个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崭新命题,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界和领域,有其深刻的学理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本质上具有的相侔性、相通性、相融性使两者能够结合;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而实现两者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理论和实践上检验了结合的成果,这种结合对于新时代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新境界、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破解世界新难题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近代文学变革的文化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文学的变革,成因主要在于文化环境的变动.西方文化的强力介入,引发中国的新文化建设要求.古典文学从精神内涵、思维方式、表述方武、功能等方面已不适应新文化的建设.这一变革因吸收西方文化的能量而完成,因而具有不同于中国历史上其他文学变革的新特点,如突变性、激进性、开放性等.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的视角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性:从空间维度看,马克思主义属于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属于东方文化;从时间维度看,马克思主义属于现代工业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古代农业文化;从性质维度看,马克思主义属于先进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封建社会文化,带有一定的保守性和落后性。两种文化是各自独立的异质文化体系,但是,在当代中国,两种异质文化相互交流、碰撞、渗透和融合,共同创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