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始终不忘自己的布衣出身,当代人喜欢把他这种布衣情结描绘成草根文化与帝王文化两者复杂的结合。到了他子孙为帝时,属于草根情结这一部分便自然消退了。我们可以先考察一下,朱元璋在洪武初年是如何表述自己这一布衣情结的。朱元璋在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即位的诏书中,强调自己"朕本淮右布衣"。他在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颁布《皇明祖训》时,叙述自己的经历:"朕幼而孤贫,  相似文献   

2.
权力的奥秘     
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十日凌晨三点,全国人民多年等待着的那个时刻终于到来了:朱元璋崩殂。朱允炆登基。无论从哪个方面看,朱  相似文献   

3.
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活捉了割据浙北、江淮的张士诚,打败了割据浙东的方国珍,迫使方国珍投降。第二年(1368年),朱元璋即皇帝位,建立明朝政权,建元洪武。张士诚和方国珍的残部败逃到沿海各岛屿,与倭人相勾结,为寇沿海各州县。据史书记载,洪武元年,倭人人寇山东滨海地区;洪武二年(1369年),倭人复寇山东,转而寇掠浙江的温、台、明州,以至福建沿海;  相似文献   

4.
正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他有着从乞丐登上皇位的人生经历。因早年久处社会底层,他对贪官污吏的横行无忌、违法作奸有着刻骨铭心的感受,登基之初即采用各种方法查处贪官、惩治奸吏,为反腐甚至不惜动用酷刑和特务组织。洪武三十年间,皇帝以近乎变态的手段来严惩腐败,本意是既要让犯罪官员承担高昂的犯罪成本,又规诫其他官员不要  相似文献   

5.
宗承灏 《领导文萃》2014,(17):91-94
正洪武十八年(1385年),一起震动朝野的大案——户部侍郎郭桓盗卖官粮案爆发。此案牵连全国的十二个布政司以及中央六部,涉案人员达数万人。朱元璋通过这件案子将大明朝的官场整个扫荡了一遍,成就了其铁血帝王的威名。那么,这个案子是如何产生,又如何被查处的呢?㈠在朱元璋的人生字典里,他最为痛恨的两个字莫过于"贪官"。出身于草根阶层的朱元璋,曾经亲眼目睹和体验了底层民众谋求生存的诸多艰辛,也切身体会到一个贫民在社会底层挣  相似文献   

6.
尹选波 《领导文萃》2011,(13):86-89
“一江奔海万千里,两记呼楼六百年。”这是南京阅江楼上的一幅对联。查阅了相关资料,我发现阅江楼及《阅江楼记》隐藏着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良苦用心。洪武七年春,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开国皇帝朱元璋厌倦了南京局促的宫廷小天地,厌倦了山呼万岁、事事随顺的群臣。闲坐在宫廷的东黄阁上,他想起了郊外龙湾狮子山,在那里他指挥军队以少胜多,大败陈友谅。  相似文献   

7.
<正>"罢孟"洪武五年的一天,朱元璋坐在便殿读《孟子》。和所有皇帝一样,朱元璋也提倡孔孟之道,但是说实话,对于《论语》、《孟子》这些经典,他并没有系统研读。如今天下已定,他也有兴致来阅读一下原典。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  相似文献   

8.
纵观中国历史,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莫不与吏治的清浊息息相关。吏治不明,则政通人和,国家兴旺;吏治昏浊,则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因此,历代开明的统治者无不把整饬吏治作为一件生死攸关的大事来抓。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一、深刻汲取历史教训,反复灌输民本思想和廉政思想 作为一名从元末农民起义领袖而登上明朝皇位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深知元朝灭亡的原因,深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深切地感受到王治腐败的危害性,因而也就深刻地汲取历史教训,惟恐重蹈元朝灭亡的覆辙。他即位后,多次利用各种议政…  相似文献   

9.
<正>历朝都有风纪监察部门,明代也不例外。明代不仅有,而且还是人数最多、权力最大的。明代纪检干部可以约束皇帝,甚至把皇帝搞得都没脾气。但奇怪的是,明代却成了贪腐最严重的朝代之一。尤其是明代的中后期,腐败形势更为严峻,朱元璋的"剥皮实草"治贪酷刑早已被人遗忘,强大的纪检干部也被拉下水,  相似文献   

10.
正现代心理学家依据亲密程度将人际距离分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众距离四种心理距离,引申一下,可以用亲、近、疏、远四字概括。领导者把握好人际心理距离,有利于延揽人才和管理下属,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明太祖朱元璋在元末乱世风云变幻之际乘时而起,虽为"淮右布衣",却成就了一统华夏和"洪武之治"的历史伟业。这一局面的出现绝非偶然,它与朱元璋的人才政策息息相关。其中,朱元璋的人际距离艺术尤为世人所赞。剖析其人才管理之法,对于当下领导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朱元璋反贪     
洪武二年.朱元璋曾经对他的大臣们说过这样一番动感情的话:“从前我当老百姓时.见到贪官污吏对民间疾苦丝毫不理.心里恨透他们,今后要立法严禁,遇到有贪官敢于危害百姓的.决不宽恕!”  相似文献   

12.
<正>近读《明史》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段子",读来虽令人发笑,但对改进文风仍有现实意义。据载,明太祖朱元璋最厌恶缛文繁词,多次面谕群臣写奏章"许陈事实,不许繁文,若过者罪之"。可司法部副部长茹太素虽有学问,但爱卖弄、喜作长文。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茹太素呈一篇政事建言,竟达1.7万字。朱元璋看得眼花,就让秘书王敏代劳,都念到6300多字了  相似文献   

13.
正作为朱元璋的重要助手,刚毅多谋的刘基在朱元璋逐鹿中原及明朝初年的国家治理中曾发挥过重要的辅佐作用,朱元璋以张良视之。刘基在明初被封为"诚意伯",正德年间被誉为"开国文臣第一",后来在民间更是逐渐被神化,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从刘基辅佐朱元璋的历史典故中,领导秘书、单位副职、班子成员等带有领导助手性质的人员,都能得到有益的启发和借鉴。一、至诚若神,突出"诚意"二字刘基一生以诚意立身、立言、立功、立德,被朱元璋  相似文献   

14.
李善长是明代著名的开国功臣与宰相,但他在人生暮年竟被朱元璋以"有星变,须诛杀大臣"为借口送上了不归路。李善长悲剧的形成不仅有其自身心胸狭隘的因素,也有他结党营私为朱元璋所不容的原因。这既是一杯李善长自酿的苦酒,也是封建君主专制阴影下的一出悲剧。这种跌宕起伏而富有戏剧性的人生轨迹值得后人深思。  相似文献   

15.
朱元璋虽是农民出身,但当了皇帝后,身边服侍的人也多了起来。有一位姓杜的剃头师傅,专门负责给朱元璋打理容颜。这一天,杜师傅为朱元璋修指甲。事毕之后,他把剪下的碎指甲小心翼翼用纸包好,揣进怀中。朱元璋看在眼里,问杜师傅意欲何为。杜说:“指甲出自皇上圣体,岂敢狼藉?卑职将携回家去,谨慎地珍藏起来。”朱元璋斥道:“你胆敢欺我,你为朕修了十几年的指甲,难道都珍藏起来了吗?”杜答:“回皇上,卑职全都藏起来了。”朱元璋命锦衣卫看住杜师傅,再派人到杜家去取指甲。少顷,使者从杜家捧了一个红木匣子回来,只见里面全是碎指甲。使者说:“这个指甲匣子供在佛龛上,匣前摆着香烛敬奉。”朱元璋顿时大喜,当下,就赏了杜师傅一个太常寺卿的官职,相当于今天的中央机关事务局局长。剃头匠陡升为正部级高官,仅因为收藏了指甲,不要说用今人的观点。就是放在明代当世来看,也是一种令世人瞠目的“异典”。  相似文献   

16.
正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初四,意气风发的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国号大明。从一无所有的小和尚,到登上大明王朝开国皇帝的宝座,朱元璋仅仅用了17年的时间,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朱元璋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众多的杰出人才,这使得他在元末明初动荡的社会中迅速地脱颖而出,并最终走向成功。细细分析,朱元璋在用人方面,在立国前后呈现着显著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在政治市场中,人与人之间因利益的互动而出现了错综复杂的政治定律,其中有一个政治定律必须引起领导者高度重视,即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对官员进行廉政教育时所说的"新官堕落定律"":没想到刚刚提拔任用的时候,这些人既忠诚又坚持原则,可是让他当官当久了,全都又奸又贪。"2011年是我国市县乡村四级换届的关键年,随着  相似文献   

18.
豆腐渣工程的危害,明朝人就有深刻认识了。1月7日,长沙天心阁古城墙上发现了一块明朝洪武年间的窑砖,窑砖上刻有负责制造官员的名字,窑砖出了质量问题,可以立即追查到责任者。  相似文献   

19.
明代的社会发展治隆唐宋,疆域拓展远迈汉唐,是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个时期。其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到明成祖朱棣时代,短短几十年时间,经济、文化、军事就发展到鼎盛时期。那么,大明王朝为什么就遭遇上了突然死亡呢?这个问题,发人深省。不管明朝亡  相似文献   

20.
正《明太祖实录》收录有洪武三年十一月朱元璋的一道谕旨:上谕中书省臣曰:"民,国之本,古者,司民岁终献民数于王,王拜受而藏诸天府,是民数,有国之重事也。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于是户部制户籍、户帖,各书其户之乡贯、丁口、名岁,合籍与帖以字号编为勘合,识以部印,籍藏于部,帖给之民。仍令有司,岁计其户口之登耗,类为籍册以进。著为令。这道谕旨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似乎不值得拎出来说道说道。不过这并不是朱元璋的原话,而是经词臣、史官之手润饰、改写的文字。朱元璋的原文其实是这么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