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城市民族通婚与城市民族关系——以兰州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兰州市为例,通过人口普查数据与田野调查资料分析城市民族通婚的现状,认为兰州市不会出现大规模的民族通婚,且回族散杂居区民族通婚的发生相比回族相对聚居区要容易.总结出城市民族通婚的影响因素即宗教因素、居住格局、群体态度及群体规模、教育水平、工作单位以及城市民族通婚的发生条件即文化交融与结构交融的程度.笔者认定,较低的民族通婚率不能说明城市民族关系不融洽,需要其他变量来互证;由结婚反映出的民族关系多为夫妻、家庭、亲戚等关系掩盖,民族离婚现象则会对局部民族关系带来一定损害.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居住格局是研究民族关系十分重要的内容,而且是衡量民族关系好坏的一个变量。随着我国现代化发展和城市化推进,各民族在城市的流动和居住越来越普遍,城市民族关系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对成都市的调查显示,成都市少数民族的居住状况是杂(混)居格局。杂(混)居格局的重要标志是不同民族在城市中均有分布,且大量少数民族人口与汉族居民互为邻里。其居住格局呈大杂居、小聚居状态。成都市民族工作的重心应放在对民族关系的调适上。  相似文献   

3.
城市生活中不同民族成员的居住格局历来都是影响城市民族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民族互嵌式社区作为一种利于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居住方式而备受各个城市的关注。56种民族成分齐全的成都市在民族互嵌式社区的相关建设方面既凸显了符合本地实际的多重意义,还为实现各民族居民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文中简称"三交")创造了真实的社会环境和条件。文章认为当前成都市各民族居民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还处于浅层次的水平,其建设需要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4.
从居住格局这一视角分析贵州省安顺地区"屯堡人"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在当代的演变情况。我们发现:今天在安顺屯堡地区,居住格局隔离程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依然很高,但并没有导致屯军后裔与当地少数民族关系的不融洽。居住格局的变迁,进一步促进了屯堡人与当地少数民族关系的发展,有利于屯堡地区各民族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5.
民族居住格局是研究民族关系十分重要的场景和变量。国内外学者对于民族居住格局进行了很多研究,国外学者多集中在量化分析上、原因分析;国内学者则多倾向于历史溯源、民族交往等定性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民族关系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根据全面的问卷调查和相关座谈会所获得的上海市民族关系的数据与资料,从少数民族的角度,以民族交往、社区居住、民族通婚为指标来反映上海市民族关系的现状,并对民族关系现有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简要概括。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进程中,各种关系错综复杂,做好城市民族工作应注意不同民族间的利益,新疆城市民族工作由于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不同、传统文化的差异性、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多样化,使得民族工作出现了新问题,经过调查和研究,提出了以下对策:大力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不断强化公民教育;加强城市社区管理,塑造城市少数民族的居住格局;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恐怖暴力事件影响大,打击恐怖实刻不容缓;坚决维护边疆地区稳定,保持地区安定团结局面;积极推进新疆城市民族工作的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8.
云南民族杂居地区的民族关系历经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原有民族关系的基础上,历经了两个重要的发展时期,首先是解放后各少数民族得到真正的解放,在国家民族政策的影响下,形成了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民族关系格局;其次是改革开以来,云南民族杂居地区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民族关系新的格局和特点.深刻认识现阶段民族关系的现状,是我们处理好民族杂居地区民族问题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民族关系指在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下,具有特定民族内涵的特殊社会关系。通过对云南省昭通市青岗岭乡的居住格局、族际交往、族际通婚及其态度的社会学考察得知,混杂居模式和深入持久的族际交往有利于促进积极的民族关系,增强民族宽容,而宗教信仰是影响民族关系的深层次因素。  相似文献   

10.
在多民族国家里,民族关系的发展影响着国家的政治与社会稳定,决定着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为了将民族关系理论推进到中层理论并进一步实证化,从民族意志和认同倾向两个维度的交互关系切入,民族关系可分为争论型、和谐型、争夺型与互惠型;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语言使用、宗教与生活习俗、人口迁移、居住格局、社会同化、族群分层、族际通婚、族群意识等。而民族认同极端发展会导致民族分裂;国家认同促进民族融合,民族国家一体化。因此,对城市化与民族关系之间的机理也应作探讨。  相似文献   

11.
云南户撒和双河是两个多民族乡村,两地的民族关系状态反映出云南各民族分而不离与和而不同的两种民族关系类型,它表明各民族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依然可以和谐相处;民族间密切交流,也能够保持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三撬人是因清代清水江流域山地开发而由湖南靖州锹里地区迁徙至黔东南黎平、锦屏两县交界区域的边缘族群. 三撬人的迁徙落寨和族际居住隔离模式,既是这一区域间资源竞争中必然结成的合作、区分、对抗的一种物质化的隐喻形式,也是其族群生存必然采取的一种文化保护和文化表达形式. 多族群共生环境中的族际居住隔离模式,既是族群边界区分的一种形式,也是建构族群认同的一种必然形式.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的依靠地缘关系而产生的现实社区建构与邻里互动模式正遭遇冲击的现代社会,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平台。以便民利民服务为宗旨的"网上小区"的创建与运行在建立新型邻里关系的基础上,扩大社区居民的人际交往与信息沟通,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满足居民自我完善的高层次心理需求。"网上小区"在发挥多种功能的同时还存在着普及度相对较低、信息沟通不及时、虚假信息传播以及因缺乏背景性而造成信息误读等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体制变革、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伴随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利益分化,改变着中国社会的民族关系。以伊宁市为调查个案,文章从族际交往、邻里互动、就业竞争、民族意识等方面分析了新疆民族关系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并从政策安排和制度设计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15.
西宁市城东区作为青海回族、藏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典型区域,在居住格局上形成了“混合社区”、“聚居社区”、“过渡社区”三种模式,这种状况造成了不同民族之间实际感情距离的疏远,进而对民族关系的正常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对改善和解决城东区的复杂民族关系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无论一个族群杂居区看上去是多么偶然或复杂易变,一切已知的族群结构,从决定族群主体性的内在表征到决定关系格局的族群行为,都是一些彼此互动的共生结构。在动态的视域中,族群共生格局的形成具有深刻的物质动因,共生互补是从多元走向一体的逻辑基矗在认知、情感及伦理道德等层面互动的过程中,作为共生意义的族际共享域应运而生,这也就意味着族群之间因内在必然的要求而自发形成了共时性与历时性、共享性与共轭性相统一的存在方式和价值取向。当族群共生结构在时空向度上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稳定下来之后,又可以深化为人们能够操作的一套符号系统,特别是当族群作为一种情感主体出现时,共生族群之间具有深刻的自我调适机制。族群共生的过程不仅可能产生新的共生形态,而且能够形成新的物质结构,有利于促进族群关系向更高层次的有序化不断演进。  相似文献   

17.
城镇回族聚居区社会文化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建立在以商业服务业为主的经济基础之上,围寺而居的教坊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居住单位和社会文化生活单元,而且是一个围坊而商的商业经营单元,体现了经济理性和生活方式的紧密相联。围坊而商的街居经济和依坊而商的贸易市场共同构成了城镇回族聚居区的经济形态,这种经济形态的形成,是回族特有的生计方式和社会文化模式共同形塑的结果。甘肃临夏市是一个典型的个案。  相似文献   

18.
新疆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对其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深入访谈,揭示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族际交往的现状及其对族际交往影响因素的态度,从而为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在他们看来,民族属性不是影响因素,他们很乐意与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同学交往,但是由于环境、宗教等原因的影响,在族际婚恋的问题上则比较谨慎。他们积极支持有利于族际交往的各种措施,反对不利于族际交往的阻碍因素。  相似文献   

19.
基于当代乡村地理学、文化生态学、新考古学等理论,以聚落地理学为契入点,从人类文化与空间特质的视角对贵州省务川县仡佬族聚居地的环境背景、聚落形态、农田景观进行探析。在仡佬族村寨整体大环境背景下,对颇具典型性的务川县龙潭民族文化村的景观构成、空间要素、路网格局、民居样式等异质性景观进行深入的调研分析,发现仡佬族村寨景观的研究价值及诸多严重制约村寨的保护及发展的现存问题。由此对龙潭村的村寨景观开展了遗存保护与旅游发展控制性统筹规划,为寻求山地民族村落景观与农业观光适宜性发展实施的应对策略提供参考,探索一条地域性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