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超越正义的正义论:反思“马克思与正义”关系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学术界,马克思与正义理论之间关系的争论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争论主要涉及两个核心问题:(1)马克思是否谴责资本主义为非正义,换言之,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剥削批判理论是否依赖正义概念?(2)马克思的革命和解放是建立在历史必然性基础上,还是建立在正义的要求和原则基础上,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原则可以理解为分配正义原则吗?在这两个问题上,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当中存在着肯定论和否定论两种立场.这里首先考察它们之间争论的核心分歧;其次,在考察当代平等主义正义论基础上,笔者把马克思的立场概括为"超越正义的正义论".  相似文献   

2.
人力资本分配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价值分配始终是政治经济学争论的焦点,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根源在于价值形成的复杂性,价值的形成需要诸多要素的共同参与与作用,各种要素在其中的贡献是不同的,但价值形成过程是不可视的。我们无法清楚地看出各种要素在价值形成中的不同贡献,不同的经济学家根据自己的理论强调不同的要素,因而出现了多种价值分配理论,主要有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熊彼特的企业家价值理论,我们通过对这些分配理论的批判,建立人力资本分配论。1.“三位一体公式”“三位一体公式”是指马克思对以斯密为首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分…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收入分配领域中问题的不断出现,对马克思分配理论的研究日益增多。在资料整合基础上对马克思分配理论研究的总体现状进行分析,梳理马克思分配理论的形成过程,归纳马克思分配理论的主要内容,总结马克思分配理论的多元化视角论述,阐述马克思分配理论的当代价值,可以反映当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为马克思分配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关于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是一种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辩护的收入分配理论,主要由两个要素组成。第一个要素是: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等于生产要素的贡献。第二个要素是:全部产品形成的收入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恰好分配完毕,没有剩余。由此,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的结论是: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不存在剥削。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经济理论问题,围绕着其能否成立,经济学界开展了激烈的争论。本文首先介绍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两个要素的论证过程,然后进行分析并介绍各种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6,(7):12-21
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美马克思主义者发生了旷日持久的"马克思与正义"之争。争论双方主要围绕以下四个焦点问题展开:一是马克思如何理解正义?二是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剥削是正义的吗?三是马克思是根据正义批判资本主义的吗?四是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一个正义的社会吗?争论双方都以马克思的经典文本为依据,却得出了迥然不同的结论,甚至出现了"马克思反对马克思"的混乱局面。研究表明,各执一端并不能把握马克思的正义理论,必须立足于整体性原则,对马克思正义理论进行立体式解读,否则就会使马克思正义理论支离破碎,从而扭曲马克思正义理论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6.
20世纪晚期以来,在英美马克思主义研究中,马克思正义理论的研究占有核心位置。围绕"塔克—伍德命题"的争论,近年来有关马克思有没有正义理论以及分配正义理论、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意涵成为国内学界关注的热点。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回答和解决了"为谁分配"、"谁来分配"和"分配的依据"三个核心问题:"每个人"和"一切人"是其主体基础;自由人"联合体"是其制度保障;"自由发展"是其价值目标。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孙亮 《学术研究》2012,(9):7-12,18
置放在"规范性"与"事实性"二元维度中的马克思政治哲学,要么对于资本逻辑为基本建制的资本主义以"非正义"的应然逻辑来实施批判,从而成为一种"规范性政治哲学";要么是基于剩余价值理论所指认"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铁的规律"的"政治科学"。那么,如何解决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话语体系中存在两种政治理念的解释困境呢?实质上,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阐释困境"向后看"发端于第二国际,"向前看"可通过嵌入"规范性视角"与"经验性视角"的理论传统回溯发现它们一直是马克思思想的养料。在马克思自身的思想文本中同样可以确认,马克思政治哲学阐释的理论根基是奠定在双重视角之上的,既不能简单地认定其为"规范性的政治哲学",也不能简单地归结其为"实证性"的纯粹"经验科学",而应该是两者的"合题",从而实现政治哲学史上的变革。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承认要素具有价值分配权,似乎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相矛盾。实际上,在现阶段坚持社会主义劳动价值理论与实行多种分配方式不仅具有统一性,而且具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劳动二重性决定了价值创造和使用价值生产是同一生产过程的两个结果 ,价值的实体是劳动 ,价值创造的实体是抽象劳动的凝结 ;财富创造的实体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与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在内的生产要素相结合的产物 ,是具体劳动生产的。商品生产过程是生产财富过程和创造价值过程的统一。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价值分配必须同财富分配结合 ,活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具体劳动创造的财富应该由劳动者和其他参与的生产要素分享。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产权与分配的关系理论 ,分配关系是由产权制度而非劳动或价值创造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决定分配关系 ,在产权存在的社会制度中 ,分配有二重性 ,一方面各生产要素有权凭要素所有权获得对财富分配的索取权 ;另一方面 ,有权参与生产中人类劳动凝结的分配 ,这是合法收入 ,不是剥削 ,也不是萨伊要素价值认为的生产要素具有生产性可以创造价值。生产劳动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内核范畴 ,要与时俱进地科学拓展形成社会主义生产劳动概念 ,在此社会主义劳动内核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劳动价值理论 ,是对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尝试就马克思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与资本积累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本文认为,马克思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都关注市场机制如何调节资源配置从而达到优化配置。但新古典经济学主要从短期均衡的视角进行分析,而马克思经济学主要关注从长期和动态的视角进行资源配置。对于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的机制研究,新古典经济学主要从总量上关注要素对增长的贡献;而马克思经济学则着重从劳动资本要素收入份额对经济长期增长的影响方面做出了理论贡献。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两大理论体系尽管存在对立之处,但仍存在很大的对话空间。  相似文献   

11.
西方实证的马克思主义和批判的马克思主义两大流派长达一个世纪的争论,始终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逐渐成为争论的焦点。当前国内学界关于历史唯物主义性质的争论并没有超越这一范围。因此,围绕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产生的历史论争及其解决成为当前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不可回避的基础性问题。当前最要紧的是弄清:1.西方学界是在什么意义上批判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的?2.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3.马克思是否同意自然辩证法?4.自然辩证法是科学还是哲学?  相似文献   

12.
犹太人的解放一直是欧洲思想界的热门话题之一。马克思关于犹太人问题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他的两篇著作《论犹太人问题》和《神圣家族》中。这两篇著作发表之后,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不但引起了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与犹太人关系的争论,而且为学术界研究马克恩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冯贺 《理论界》2023,(1):15-20+94
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解,因而人与自然关系就成为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中蕴含的基本关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视角出发,对异化劳动、私有财产导致的人与自然异化关系及粗陋的共产主义,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批判;在此基础上,对作为历史之谜解答的、人与自然和解的共产主义,展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阐释。同时,共产主义作为一种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理想社会形态,蕴含并体现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是现实性与超越性统一的理论特质和实践特色。  相似文献   

14.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部分,也是争论最多的部分。出于政治上的攻讦和学术上的歧见,马克思逝世后劳动价值论遭到了一系列的批评,也引发了多次争论。庞巴维克1896年在柏林出版的(卡尔·马克思和他那体系的终结)与希法亭1904年发表的“庞巴维克对马克思的批评”一文,是第一场争论的对立双方。40年代斯威齐把鲍尔特基维茨(L.von Bortkiewicz)本世纪初论转形问题的两篇文章介绍给英文读者后,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形问题逐步成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70年代初萨谬尔逊与鲍莫尔(W·Baumol)在《经济文献杂志》上的争论揭开了转形问题大争论的序幕。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斯梯德曼(I·Steedman)1977年出版的《斯拉法以后的马克思》,更触发了一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大讨论,用生产中投入的其他要素来解释价值的各种理论也应运而生。本文不准备详细追述这些争论的历史演化,而仅对70、80年代以来,价值理论的几个重要问题上各派观点的差异略作评论。  相似文献   

15.
"分配正义"是当前国内政治哲学研究的一个核心话题,多年来通过分配正义来切入马克思的正义理论成为许多理论工作者未经反思就基本予以接受的理论前提。但是,从根本上讲,自由主义的分配正义与马克思的人类社会正义是两种异质性的理论范式,前者是以市民社会的等级制和私有制为基础的补救性正义,后者是以市民社会批判为基础、以人的自由个性与自我实现为目标的超越性正义。在这个意义上,把分配正义作为马克思正义理论研究的基本范式,实际上是一条走偏了的道路。因此,我们需要对当前的马克思正义理论研究进行前提批判,以此来澄清"分配正义"在马克思正义理论中的地位及其限度,推进马克思正义理论研究的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16.
西方主流收入分配理论与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经济学从开始产生 ,在相应的价值理论的发展演变基础上 ,伴生着相应的收入分配理论。其占主流的收入分配理论与马克思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收入分配理论有着本质区别。从价值理论基础的角度深化对两种收入分配理论的认识 ,对于科学的认识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通过不同方法和途径的分析与论证,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动态演变趋势方面得出了一致的结论,但马克思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的国民收入分配理论存在根本区别。古典经济学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其分配理论是按资本、劳动、土地等要素分配的,并将资本主义当作自然的、永恒的生产关系。马克思经济学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理论体系,因此,尽管马克思论证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动态的演变趋势与古典经济学一致,但是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论证了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造就了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平均利润率下降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限性和历史暂时性。  相似文献   

18.
王云中 《江汉论坛》2006,3(5):65-69
货币对社会资源的分配问题,货币供给的特性问题,货币对产出、就业和物价等经济运行的影响问题,是宏观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和重要理论问题,也是西方经济学者长期关注和争论的问题。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对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做出拓展研究和创新研究,以丰富马克思的货币学说和增强马克思货币理论对相关经济实践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9.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支柱.自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问世以来,关于它的争论就一直持续不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劳动”的内涵和外延进行重新界定,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认识,探寻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这将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正义分配的若干重要原则的分析,指出初次分配是否公正才是当前各种分配理论争论的核心,而分配理论的基础是价值形成理论,正是由于对价值形成问题的认识误区,才使得要素价值论,劳动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在分配问题上陷入困境。只有从历史维度入手,用技术价值论来解释价值的形成,才能为正义的分配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