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人类学”一词1940年就出现在赫斯科维茨的著作中,但一般认为,作为一门学科,它是在四十年代的后几年由卡尔·波拉尼创建的。从六十年代初期以来,这一研究领域有了较显著的发展。据认为,这种发展表现在这样几件事情上。一是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类学家正在增多,仅英国一国,现在刊登有关经济人类学论文的马克思主义杂志至少就有4种,即《辩证法人类学》、《经济与社会》,《人类学评论》和《农民研究》。二是工业化以前的(日本、中国、拉丁美洲、非洲)经济史的出版正在增多,如T.C.史密斯的《日本的农村起源》、费正清编的《中国世界的体制》等。这类经济  相似文献   

2.
在论及有关法的本质和法的起源问题时不少文章都引用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这一著作中的某些论述。有的引用恩格斯论述原始社会“无法”的观点,用以说明法不是从来就有的;有的则引了其中某些看来是主张原始社会“有法”的说法,来作为说明法是从  相似文献   

3.
“依附论”是六十年代在美国和拉丁美洲最初出现的一种激进的理论思潮,它涉及现代帝国主义理论、不发达根源、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等重大问题。这一思潮后来发展到其他地区,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很大注意和不少争论。“依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萨米尔·阿明和安德烈·冈德·弗兰克等著名经济学家。我国学术界对这派思潮的观点有过一些介绍,例如:《国外社会科学》1978年第3期刊载阿明的《自力更生与国际经济新秩序》;《世界经济译丛》1981年第2期刊载阿明的《第三世界的发展战略问题》、1981年第10期弗兰克的《不发达的发展》等文,以及《拉丁美洲丛刊》1982年第1期高话所著《战后拉丁美洲经济思潮概述》。但是对国际学术界在这方面的论战介绍不多。这里我们选登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经济系教授詹姆士·M.赛弗对“依附论”学派(文中称之为“每月评论派”)的一篇论战文章,供我国学术界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简称《起源》)一书,列宁早就指出:“这是现代社会主义主要著作之一,其中每一句话都是可以相信的,每一句话都不是凭空说出,而都是根据大量的历史和政治材料写成的。”①但是,就在该书第一版的序言中,恩格斯关于“生活资料”和“人类自身”这两种生产是历史中决定性因素的论断,却从三十年代以来,即被苏联哲学界的一些人指责为历史二元论。1955年莫斯科外文出版局编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选》还公然注明:“恩格斯在这里将种族蕃衍和生活资料同等当作决定社会及社会制度发展的原因来看…  相似文献   

5.
信息与物质世界的进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物质世界进化的问题,以往的科学只是从物质形态进化的角度来考察。现代科学对“信息世界”的揭示,启示人们有必要从信息运动的方面来重新反省一下人类关于物质世界进化的理论。本文仅就生物起源和进化的信息论表述问题、社会本质的信息规定问题,以及社会进化的信息尺度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生命起源和进化的信息论表述 我曾在拙文《哲学信息论要略》(载《人文杂志》 1985年第1期)中指出:信息是物质间接存在性的标志;物体在相互作用中以自身的内在结构、状态和性质的某种改变了的“痕迹”不断向化和异化着信息。由于物质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加拿大——美国,自由贸易协定》(下称《协定》)已于1989年1月1日正式生效。这一《协定》创设了当今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影响到1250亿美元的贸易,实现了美加两国长达“一个世纪的梦想”,对两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广泛的、长远的。《协定》也标志着美国总体经济战略的重要变化,值得我国密切注意并及早思谋相应对策。 (一) 《协定》产生的宏观原因 (1) 全球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影响。二战以后,世界经济总得说来是处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等全球性国际经济组织协调之下,它们主导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潮流。但是,进入八十年代后,却出现了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多极化的势头。在美国积极推动下并经总协定允准而建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依靠联合的力量重振经济,现已可向美国的经济霸权挑战。结果是贸易战频频,双方在农产品及部分工业产品上连续发生激烈摩擦。特别是在1985年,欧共体提出了建立“内部统一大市场”的目标,计划  相似文献   

7.
经济结构     
当前,在我国实际经济工作和经济理论中多涉及经济结构这一概念。据《〈辞海〉(修订稿)经济分册》注释,“[社会经济结构]指人类历史发展一定阶段上的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其依据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书,马克思在此书中说:“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即  相似文献   

8.
迄今,我国几乎所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都把资本主义生产看作“最发达的商品生产”、“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商品关系自身发展的顶点”(参见蒋学模,徐禾以及南方十六所大学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材)。我们认为,这种提法值得商榷。“资本主义生产是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顶点”的提法,如果是指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商品生产发展过程的最后一种历史形式,那么社会主义还要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又该作何解释呢?这似乎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意。关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形式,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都有精辟的论述。他们指出:商品生产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但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都表现为“简单商品生产”的形式,只是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才“成了统治的形式”。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个别商品成为它的“经济细胞”或“元素形式”。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列宁曾在他的《民粹主义的经济内容及其在司徒卢威先生的书中受到的批评》一书中作了精确的概括:“根据马克思的学说看来,资本主义最重要的特征有两个:(一)商品生产是生产的普遍形式。……。(二)不仅劳动产品具有商品形式,而且  相似文献   

9.
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俄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首次发表了马克思的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作为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一份重要材料,《手稿》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是理所当然的。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的“新马克思主义”者们,竟然把这样一份仍然是片断状态的、没有最后完成的手稿,说成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的主要关节点”,“马克思的中心著作”,“给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全部理论的起源和本来的真正含义,提供了完全新的基础”。根据他们对《手稿》的研究,发现青年马克思是最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与世界经济》(ChinaandWorldEconomy)杂志创刊1 0周年之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中国与世界经济》编辑部于2 0 0 3年1 2月1 2日在北京举办了题为“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与世界经济》杂志是国内惟一用英语发行的经济  相似文献   

11.
一、课题研究现状与本文目的本文拟考察自1739—1740年《人性论》出版至1752年《政治论文集》印行这段时期休谟对市民社会的系统认识,弄清他的思想的基本特征。本世纪以来,人们对休谟的主要著作《人性论》重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识到休谟的社会理论、经济理论和政治理论的发展,是他的原定计划“人的科学”(science of man)的实现,认识到在这些理论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弄清了这些理论在他的体系中所处的地位。过去,人们总是把休谟在《政治论文集》中表述的经济理论与他的体系分  相似文献   

12.
吉列尔莫·莫隆1926年生于委内瑞拉拉腊州的卡罗拉,曾在西班牙马德里研究历史学,在伦敦读过哲学,在德国专攻文化哲学和古典哲学。莫隆曾任加拉加斯的安德烈斯·贝略大学委内瑞拉文学史教授,兼委内瑞拉历史科学院院士,并且在委内瑞拉出版的《壳牌石油评论》担任编辑。莫隆最近几年的主要史学著作有《委内瑞拉史》(1971)、《拉美现代史》(1975)、《委内瑞拉历史起源》、中学教科书《委内瑞拉史》和《编年史家与历史》。《美洲历史评论》在1978年上半年期刊上登了J.奥坎坡·洛佩斯的这篇文章,介绍了莫隆的修正派历史学思想。文章的原题是《民族统一和拉美一体化周期理论》。  相似文献   

13.
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挫折。这两个运动中刮起的“共产风”,对国民经济造成的破坏,在人们思想上引起的混乱,是十分严重的。为了帮助各级干部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理论,提高思想认识,纠正工作中的一些错误,毛泽东多次号召广大干部,包括高级干部,在认真学习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同时,要学习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  相似文献   

14.
“诺贝尔经济学奖与俄罗斯经济学派”国际大会于2 0 0 3年年底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本届大会是由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俄罗斯科学院、国际康德拉季耶夫基金会和国际科学史基金会等单位共同举办的。大会的宗旨是介绍5 3位(截止到2 0 0 3年10月)国际和俄罗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生平与创作,以及俄罗斯经济学派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同时也是为了促进两部学术著作《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俄罗斯的视角》和《俄罗斯经济学派》,以及会议论文汇编的出版。本届大会举行了两次全体大会。在“诺贝尔经济学奖是世界经济思想的顶峰”全体大会上,俄罗斯…  相似文献   

15.
一  自 70年代中后期以来 ,在数字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 ,世界经济逐渐发生了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孕育出一种新型经济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把它称之为“后工业经济”。到 80年代 ,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又称之为“信息经济”。 90年代初 ,联合国有关研究机构把它称之为“知识经济”。 1996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其《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报告中明确指出 :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 (智力 )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使用 (消费 )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 1997年 2月 ,美国总统克林顿发表了被称之为 2 1世纪美国…  相似文献   

16.
继《生产力经济概论》之后,熊映梧教授的又一本学术专著《理论经济学若干问题》最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并顿时吸引了广大读者。他在前言中声明,本书不是那种对经典著作进行注释、考证的“代圣贤立言”,那么,又是为谁立言呢?综览全书之后,不难看出:是当代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伟大实践,是国际资木主义经济发展的新鲜特点,向古典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向传统社会主义原理条文,进行挑战的这一严峻现实,迫使他“力图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总结以往经济学成果……探讨新问题。”也就是说,他是在时代的召唤下,承担起一个理论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探讨《资本论》与作为经济领域内的科学的一般基础——政治经济学二者的研究对象,澄清二者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校正多年来在经济理论研究方向上的错误。一经济理论界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这一问题长期以来争论不休,关键在于对《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马克思的“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段话的不同理解,最主要的是对“生产方式”一词的不同理解,从而敷衍出许多见解。归纳一下,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不外有三种观点:(一)研  相似文献   

18.
朱熹提出“理一分殊”学说。他将精神本体的“理一”凝固化,在此前提下,讲“分殊”、“铢分毫析”。对此,王阳明道:“辨析日详,然亦日就支离决裂,旋复湮晦。”(《朱子晚年定论序》、《全书》卷七),“析理亦精,学益支离。”(《别湛甘泉序》、《全书》卷七)王阳明强调的是:“一”、“主一”、“合一”、“理一而已”(《传习录中·答罗整庵少宰书》)、“道一而已”(《传习录》下)。但是,王阳明并没有将“理一”凝固化,而是将它了解为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19.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命题的最早提出者,是在联邦德国和美国很有影响的法兰克福学派成员哈贝马斯。他是非马克思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论者之一。 哈氏生于1929年,著有《理论与实践》(1963年)、《认识与人的兴趣》(1968年)、《技术与科学是意识形态》(1968年)、《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化问题》(1973年)等书。他继承了本学派马尔库塞关于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主要生产力”的观点,于1968年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命题。这一命题概括了当代新  相似文献   

20.
肯尼思·华尔兹(Kenneth N.Waltz)是美国最有影响的国际政治学者。西方学者以为,他的两部代表作《人、国家和战争》(1959年)和《国际政治理论》(1979年)是本世纪国际政治学的里程碑式的著作。作为学者,华尔兹有一个突出的特点:他总在用相当有说服力的论据来向人们普遍接受的常识和人们津津乐道的流行观点提出强有力的挑战。他的两极稳定理论就是这种挑战的典型例征。这一理论至今仍在国际政治学中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