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4月20日下午,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瑞环、丁关根、温家宝、罗干、王兆国等在人民大会堂亲切祝贺全国政协常委、老专家、《今日中国》杂志社名誉总编辑爱泼斯坦同志在华工作六十年暨八十寿辰。江泽民、李鹏、李瑞环、丁关根、温家宝、罗干向爱泼斯坦蹭送了花篮。爱泼斯坦是中外著名的记者,是新闻界的一位老前辈和我国对外传播事业的一位开拓者。他出生于波兰,自幼随父母迁居中国,十五岁起参加新闻工作。三十年代参加宋庆龄创办的保卫中国同盟,负责开展国际宣传,争取各国朋友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支援。作为外国记者,他不畏艰险,活跃…  相似文献   

2.
《国际人才交流》2005,(7):i002-i002
国际著名记者、老专家爱泼斯坦生前曾经说过:中国人一般是由爱国主义走到国际主义,而我却是由国际主义走到了爱国主义。确实,这可以说是爱泼斯坦一生的写照。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老专家、全国政协常委爱泼斯坦同志因病于5月26日11时4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爱泼斯坦病重住院期间,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万学远、副局长张建国到医院看望爱老并转达温家宝总理对爱老及家属的问候。爱泼斯坦生前曾说:“中国人一般是由爱国主义走到国际主义,而我却是由国际主义走到了爱国主义。”这是爱泼斯坦对自己一生经历的概括。1915年,爱泼斯坦出生于波兰华沙一个犹太人家庭,两岁时,他随父母来到中国。爱泼斯坦15岁时在天津《京津泰晤士报》社工作,开始了记者生涯,见证了20世纪中华大地上发生的所有重大的历史性变革…  相似文献   

4.
国际著名记者、老专家爱泼斯坦生前曾经说过;中国人一般是由爱国主义走到国际主义,而我却是由国际主义走到了爱国主义。确实,这可以说是爱泼斯坦一生的写照。爱泼斯坦出生于渡兰,2岁时,就随父母来到中国。他的童年生活有三四年(1917-1920)都是在我国北方城市哈尔滨度过的。(图①)1919年,幼年爱泼斯坦与母亲在哈尔滨)1944年,爱泼斯坦作为美国记者参加中外记者团,突破国民党重重防线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在几个月的采访中,他访问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深入晋西北根据地接触了大量抗日军民。(图②身着八路军军装的爱泼斯坦1944年在延安…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17日下午来到爱泼斯坦的家中,亲切看望这位在中国工作了70多年的老专家,并送上了插满鲜艳花朵的花篮。再过几天就是爱泼斯坦90岁寿辰。胡锦涛代表党中央、国务院,祝爱泼斯坦生日快乐,健康长寿。胡锦涛动情地对他说,几十年来,你亲身经历了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6.
爱泼斯坦研究中心成立暨爱泼斯坦藏书捐赠仪式10月18日上午,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宏盟楼举行。爱泼斯坦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致辞,清华大学图书馆党委书记高瑄向爱泼斯坦夫人黄浣碧颁发捐赠证明并致感谢辞,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王健华宣布关于设立“清华大学伊斯雷尔·爱泼斯坦研究中心”及”爱泼斯坦奖学金”的决定,  相似文献   

7.
爱泼斯坦曾说:“中国人一般是由爱国主义走到国际主义,而我却是由国际主义走到了爱国主义。”“中国是我的家,我在这里成长,在这里形成了我的世界观。”这就是爱泼斯坦对自己一生经历的高度科学的概括。爱泼斯坦出生几个月就随他从事革命活动的父母流浪到日本,然后就来到中国,从此和中国的命运紧密相连。爱泼斯坦15岁时在天津一家英文报社开始了他的记者生涯。作为新闻记者,爱泼斯坦几乎经历了20世纪中国的整个发展过程,见证了中华大地上发生的所有重大的历史性变革。他曾经与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有过面对面的接触与合作,共同的理想与追求使他与中国几代领导人结下了真挚的情谊。最为可贵的是,他用自己的笔书写历史,向世界客观介绍在中国大地所发生的一切,他让世界人民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作为外国专家和新闻记者,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对外宣传做出重要贡献,他是外国专家的楷模,新闻记者的榜样。爱泼斯坦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著名的新闻记者、作家,而且也是长期以传播中国为己任的中国特别公民和优秀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8.
方挚 《国际人才交流》2008,(11):I0004-I0004
1O月18日上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宏盟楼高朋满座,爱泼斯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爱泼斯坦藏书捐赠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爱泼斯坦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致辞祝贺研究中心成立,清华大学图书馆党委书记高碹向爱泼斯坦夫人黄浣碧颁发捐赠证明并致感谢辞,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王健华宣布关于设立“清华大学伊斯雷尔·爱泼斯坦研究中心”及“爱泼斯坦奖学金”的决定。  相似文献   

9.
爱泼斯坦曾说:“中国人一般是由爱国主义走到国际主义,而我却是由国际主义走到了爱国主义。”“中国是我的家,我在这里成长,在这里形成了我的世界观。”这就是爱泼斯坦对自己一生经历的高度科学的概括。爱泼斯坦出生几个月就随他从事革命活动的父母流浪到日本,然后就来到中国,从此和中国的命运紧密相连。爱泼斯坦15岁时在天津一家英文报社开始了他的记者生涯。作为新闻记者,爱泼斯坦几乎经历了20世纪中国的整个发展过程,见证了中华大地上发生的所有重大的历史性变革。他曾经与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有过面对面的接触与合作,共同的理想与追求使他与中国几代领导人结下了真挚的情谊。最为可贵的是,他用自己的笔书写历史,向世界客观介绍在中国大地所发生的一切,他让世界人民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作为外国专家和新闻记者,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对外宣传做出重要贡献,他是外国专家的楷模,新闻记者的榜样。爱泼斯坦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著名的新闻记者、作家,而且也是长期以传播中国为己任的中国特别公民和优秀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10.
爱泼斯坦在中国工作生活了半个多世纪,我曾经连续8年为他拍照。从镜头里看爱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接近爱老时,我才深深感到,他是那么慈祥,那么普通又那么伟大。一位老记者对年轻记者的肺腑之言2001年在友谊宾馆一次引进国外人才工作座谈会上,《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中央电视台》、《国际人才交流》的记者,请爱老签名留念的同时,又请爱老对年轻记者提点希望。他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赶上祖国的发展时期,也应像战争年代一样,深入到前沿才有感受,要有创新,更要有追求,把它们和谐组合起来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我虽然不是年轻人了,但爱…  相似文献   

11.
近邻艾培     
在茫茫人海中喜遇同一生辰的人会感到对外亲切,彼此又是近邻好友就更加难能可贵了。82岁高龄的老专家爱泼斯坦和我就恰巧如此。七年前我的妻子苗丽华应聘到北京以文教专家身份任教。我俩外美国来到北京,搬进一所公寓式的宾馆居住,发现同楼隔壁有一对形影双双、同进共出的老夫妇,先生是外国人长相,妻子是中国人。了解之下,知道他们是爱泼斯坦大妇。有一天我们专程登门去拜访他们,说明我们来自美国,如今共同返回祖国发挥余热_大家一见面就相谈甚得、十分投缘,这便开始了我们七年来的文件和友谊。从此,接触不断,乐趣多多_‘“远未…  相似文献   

12.
第一次见到爱泼斯坦是在北京广播学院(现北京传媒大学)外语系的一个教室里,时间是1985年5月。当时我是教育部在该校举办的第一批国际新闻班的一名培训生,爱老被邀请来给我们上课,讲国际新闻写作。学过新闻专业的人都知道爱泼斯坦和斯诺是同一时代的著名记者和国际友人。当时他讲课的具体内容我已经印象不深了,但至今仍然记得,出于对他的崇拜,从他一进教室的那一刻,我就一心想让他给我签名留念,并最终如愿以偿。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我没有从事新闻工作,但一直保留着他的签名并对新闻和新闻人情有独钟。可能正是由于有这种心态,我在13年后有缘和…  相似文献   

13.
半个世纪以来,你们不忘老朋友,广交新朋友,为新中国的建设引进了急需的经验和技术。你们的工作为人类平等、和谐的伟大事业做出了贡献。祝贺国家外国专家局成立五十周年@爱泼斯坦$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与开发研究会  相似文献   

14.
吴向志可谓是石油事业的拓荒牛。他说他这一生中与油气勘探结下了不解之缘:学的是钻井,干的是钻井,吃的就是钻井这碗饭。这位钻井高级工程师把发展石油事业当作了他追求不息的奋斗目标。90年代初期,百色油田逐步由原油盛产期走入低产期,效益一天不如一天,而原油的低产量又严重地制约了石油勘探的整体发展水平。面对钻井任务不足、设备陈旧老化、资金匾乏等困难,刚上任的滇黔桂石油局第二钻探公司经理吴向志,根据公司的严峻形势和要求,结合当前实际,大胆地提出了“向管理要效益,向科技要效益”这一顺应时势的构想,并积极地投入到…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产业也在不断地改革进步。近年来教学者们一直都在反复思索教学方法的问题,就是为了更好地教学以及有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将教学方法进行彻底的改革。在20世纪80年代,一种语言教学方法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这便是任务型教学法。这种教学理论正在不断地引入到英语教学课堂中,是我国教育形式的一个新的开始。本文阐述了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及其在高职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共识。不少国家经济腾飞的奇迹,决定性地因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一部美国经济的发展史可以说是美国人力资源开发的历史。教育是美国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手段。美国政府和民间组织齐心协力抓教育,并保持教育计划及其实施的连续性,不受国家元首更替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进行了全国性、深入的教育改革。80年代中期,又把教育问题提到关系国家和民族兴亡的高度。90年代初,美国政府制定了提高教育质量的综合计划,这一构想的基本内容就是要把现在每个…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曾经对当时的新领导班子提出三个标准,“群众公认“就是其中之一。我党根据这一原则选拔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十多年过去了,这一原则在实践中也不断地得到了肯定和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主体“,其中,“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这对我国党政人才的使用和评价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公务员作为党政人才的主体部分,在其考核中贯彻落实这一标准就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中央中央总书记江泽民2月12日晚上在人民大会堂,同在京工作的30位外国老专家、老朋友及他们的家属举行“家庭式聚会”,共同欢庆即将来临的中国羊年春节。这些专家当中,有早在三四十年代就投身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的美国的爱泼斯坦、沙博里、史克,德国的秘迪·卢森堡,日本的横川辰子、高野广海、森新一、川越敏孝、罔崎兼吉,英国的戴乃迭、奥地利的魏璐诗等。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或建国初期来华工作的有法国的戴妮丝,日本的添田修平、内海博子、泰国的妮达·蓬达碧等。他们在北京的文化、教育、新闻、出版、广播等单位工作。  相似文献   

19.
正清华,享誉国际的著名学府,人们总是被它气派的大门、偌大的校园深深震撼。而真正走进来的时候,俨然是另一番景致,越是慢慢走进她,越是感觉到心的宁静。清华的新闻与传播学院是一幢老式建筑,爬山虎布满了整个墙壁,在阳光和鲜花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安详。在这里,我们采访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清华大学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史安斌。初识史安斌,素色的西装,金丝边的眼镜,一派学者的儒雅气  相似文献   

20.
从20世纪20年代起,在西方一些国家出现了一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这一思潮不论属于哪个流派,其共同的特点是表面上拥护和赞成马克思主义,实质上却从不同角度歪曲和攻击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这一思潮中的一种,其主要代表是法国的萨特,尤其是他的《辩证理性批判》一书突出地表现了这一思想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