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雎》最初是用于女子教育的作品。《关雎》的叙述者是女子教育的主持者后妃,她教给年轻女子采摘荇菜和准备祭祀等劳动技能,让她们学会相互协作和配合,同时使用琴瑟钟鼓之乐教育年轻女子达成性情之平和,养成内在心性气质和外在容貌举止的淑善。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五行》以及“上博简”《孔子诗论》都只是用诗,与《关雎》之义没有直接关联。《史记》“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和“周室衰而《关雎》作”两条材料,习惯视作《关雎》讽刺说和诗篇晚出的关键证据,但历来对这两则材料的理解存在断章取义之弊,属于严重误读。《关雎》是周人制礼作乐最早的重要作品之一,表征了周文化的礼乐精神和对女子教育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史记》“孔子删《诗》说”非后人强加许廷桂史学家金德建著《司马迁所见书考>称:“其实《史记·孔子世家》里只有这样他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孝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韵、武、雅、颂之音。’这段话里‘删’字固然没有...  相似文献   

3.
《论语》中载孔子“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一语,后世对其解释纷纭,无论是批评还是维护,都未能说到关键处。本文对孔子说这句话的背景进行考察,然后指出其针对的具体对象以及“女子与小人”所代表的具体类型,指出孔子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相似文献   

4.
子张之儒对原始儒学的继承与偏离丁原明子张之儒,韩非列为儒家八派之首。然而,孔子批评“师也过”(《论语·先进》),孟子说他只得“圣人之一休:”(《孟子·公孙丑上》),而荀子则斥他为“贱懦”(《荀子·非十二子》)。这是为什么呢?在我看来,其主要原因就是子...  相似文献   

5.
孔子所言“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是他针对君主和执政者的大量前车之鉴并希望对他们施加正面影响而说的,其尊重妇女的言论或价值取向及夫妻双方互有权利和义务的思想长期被人忽略。孔子对妇女的总体态度和立场显示他是温和的人本主义者,他讲“大同”世界,讲“仁者爱人”、“仁政”,从来就没有把妇女排斥在外,讲孝道把父母放在同等地位等,都反映出对女性的深厚人本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6.
韦盖利 《今日南国》2013,(10):51-51
现在人们骂某人头脑不好,往往会说“你肺子进水了”。这一说法最早是由隋朝的侯白提出来的,《太平广记》中记载了“州举秀才”侯白对越国公杨素讲的一则笑话。杨素问侯白:“现在有一个大坑,有几百尺深,你如果进去的话,你有什么办法出来呢?”侯白说:“我只要用一根针,在脑袋上扎个洞,把头脑中的水放出来,放满一坑,就可以浮水上来了。”杨素就问他:“头脑中哪里有那么多水?”侯白就说:“要是头脑里没那么多水,那为什么肯跳进那么深的坑里去呢?”  相似文献   

7.
廖保平 《社区》2008,(20):17-17
人生的盛景,留给善于独辟蹊径的人。 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将女人与小人相提并论。 最近,武汉大学教授陈文新在“国学班”上课时,对孔子为何发出如此感叹,推测出两种原因:一是孔子可能存谈恋爱的过程中受过挫折;一是孔子婚后家庭生活不太美满。  相似文献   

8.
从文学制度层面来重新审察孔子的生平与言行,发掘孔子《诗》说“思无邪”、“可以兴”等命题的文学内涵。“思无邪”是说不让《诗》受新声溺音的浸染,确保其德义不至流向淫邪。“可以兴”显示了晚周用象形制的变化,《诗》中的起兴物朝着两个方向分化,一则进如晚周诸子述学的观念世界里,一则进到晚周名物训释的博物之学中。  相似文献   

9.
刘美萍是山东德州一个普通的农家女子,当初准备结婚的时候,因为男友家比较贫穷,一些亲戚朋友就再次劝阻她:“你还是好好考虑吧,他家里的条件可不怎么样!”刘美萍说:“他家的条件好坏,与我们的婚姻有什么关系?他这人很勤快,脑子又不笨,还没有大毛病!我这人也不懒,有些残疾人还能发家致富呢,我们两个好胳膊好腿的人还能吃不上饭?谁生下来的时候,也不是从娘胎里抱着一摞钱出生的!”她的这番话很有道理,亲朋好友们再也不好意思劝说了。  相似文献   

10.
(一)“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课本注“则何以哉”为:“那么(你们)为什么呢?以,为.”这是孔子启发学生谈“志”的一句问话,问题应当十分明确,不然学生无法回答.注文把孔子的这句问话释得含糊不清,使人摸不着头脑,不妥.“以”不应作介词,应作动词“为”讲.《辞海》、《辞源》等辞书皆有此义项.“何以”即“做什么”、“怎么办”或“采取什么措施”.这样不但问话明确,而且与下文联系紧密.’F文就是围绕着“做什么”来展开的,分别写7子路、向有、公西华、曾四人的志向,回答了他们做些“什么”.全句可译为:“如果有人…  相似文献   

11.
《论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析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男女:人也。孔子泛爱之不暇,何鄙视之有?人群之中,有善恶之分,有良莠之别。“为难养之女子与小人”,指南子与卫灵公或其类属者,有证有据。  相似文献   

12.
据郭沫若同志说,“仁”是春秋时代的新名词。在孔子以前,没有“仁”这个字。孔子多次论述“仁”,光在《论语》一书中,涉及到“仁”的就有58条,共用“仁”109次。我们同意前人的这一观点:“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13.
吕叔湘、王海在《<马氏文通>评述》中说:“《文通》讲句读,犯了术语不够用,问题说不清的毛病。”又说:“《文通》仅仅依靠‘句’和‘读’这两个术语,怎么能不左支右细,没法把问题说清楚呢?”这些话使我们产生了一些疑惑:《马氏文通》论句读,真的就只有“两个术语”,且“不够用”吗?同时也使我们觉得,对《马氏文通》的句及论句术语作一番认真的研究,很有必要。查《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书后“词语索引”,得“句、叠句、排句、起句、结句、两商之句、反正之句”等术语1五个。查《马氏文通读本》之“词语索引”,…  相似文献   

14.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主张推销自己。有文记载:一次,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罕篇第九》)子贡问话的意思是说,先生你有美德是隐藏起来呢?还是推向社会经世致用呢?孔子接过话头,爽快答道:“快卖掉吧!卖了它吧!我就是在待价而沽呢!”  相似文献   

15.
孔子是否轻视妇女?这个问题多年来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学术界、历史界都作过多次研讨,众说纷纭,一直没有确切结论。经查阅有关孔子当时的历史资料及档案材料,凡是涉及孔子对待妇女态度的地方,均找不到一点孔子轻视妇女、压迫妇女或歧视妇女的具体事例。仅有一处是在《论语·阳货》篇中,孔子说了“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样一段话。相反的,在历史资料及相关档案材料中却查到多处孔子重视妇女的地方。这样一来,对孔子上述这句话就得重新考虑,重新推敲,需要分析孔子是在何种情况下何种时代背景下讲这句话的。笔者认…  相似文献   

16.
共和国即将迎来六十岁的生日了,六十年的成长经历意味着什么呢?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耳顺”就是孔夫子认为六十岁时应该达到的一种境界。于丹在“心得”中说这种境界其实就是外在的天地之理在内心的融合。而我理解的这种境界首先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思想成就,这种成就的基础是自信。毛主席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在此基础上勃发的是更宽大的胸怀和更广阔的包容之心。  相似文献   

17.
做人     
人的一生都有一个共同的课题:做人。并不是每个人从娘胎里出生就能成为人的.是要学做人的。《三字经》曰,学做人,读孔孟。那么圣贤是如何教导人们学做人的呢?子路问孔子何谓“成人”,孔子答:“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为成人矣。”孔子又补充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这可是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人提出来,并要求全社会遵循的啊!  相似文献   

18.
张培锋 《社区》2014,(35):27-27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孔老夫子说的,意思是说,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强迫别人去做。如果这句话反过来说——“己之所欲,施之于人”可以吗?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生哲学问题。其实,孔子也说过另外一句话“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两句话都见于《论语》,可见孔子的主张似乎是反过来说也可以的。但是,且慢!为什么孔子说的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不是更简明一些的“己之所欲,施之于人”呢?这里面有什么区别吗?  相似文献   

19.
士,事也。——《说文》孔子有个叫子贡的学生,曾问孔子“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孔子回答说:“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孔子的回答,关键地指出了作为一名士的最基本条件和责任一是要行己有耻,即要以道德上的羞耻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二是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即在才能上要能完成国君所交给的任务。前者是对士的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后者则是对士的实际办事才能方面的要求。而这两方面的统一,则是一名合格的士,也就是一名完美的儒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其实,在《论语》里谈仁的地方很多,谈义的地方也不少,只是不见仁义连用罢了。不仅如此,在《论语》中,孔子总是把“出则事公卿”与“入则事父兄”、“远之事君”与“迩之事父”、“君君臣臣”与“父父子子”并列在一起。从实质上看,这不也是仁义连用吗?所以,孔子在《说卦传》说:“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是孔子思想在人道,亦即人生观方面以仁义为核心的确凿证明,是不容怀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