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对于什么是异化,以及异化的社会和异化的人的特征,国内外学术界已作了不少的研究和探讨.而对于异化社会里是否存在着非异化的人,如果存在着非异化的人的话,那么他的标志是什么.他在社会历史中究竟起什么作用等问题,至今还没有人进行研究.本文拟对此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2.
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多数人都相信与其他人相比,自己经历的事情更可能是积极的,而消极的事情基本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乐观倾向”。对于很多人,尤其是那些对未来充满憧憬的青少年来说,虽然他们听说过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人在中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主发展的历史是史学界在科学研究中,鲜人问津的一个课题。而中国民主发展历史的研究,对于研究中国国情,对人们了解中国民主思想、民主运动发展的曲折道路及其经验教训,对于完善和发展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民主,都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仅就中国近代民主发展的历史道路作简要叙述。  相似文献   

4.
对于什么是异化,以及异化的社会和异化的人的特征,国内外学术界已作了不少的研究和探讨。而对于异化社会里是否存在着非异化的人,如果存在着非异化的人的话,那么他的标志是什么,他在社会历史中究竟起什么作用等问题,至今还没有人进行研究。本文拟对此试作探讨。一异化社会中是否存在着非异化的人?对此,马克思的回答是肯定的,只是没有专门加以科学的论证罢了。马克思在评论欧仁·苏《巴黎的秘密》中的女主角玛丽花时指出:“尽管她处在极端屈辱的境遇中,地仍然保持着人类的高尚心灵、人性的落拓不羁和人性的优美。……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重新回顾了文学研究史上三个"悬而未决"的研究:形式手段、互文性和文类,并对此提出了更细致的问题,用以揭示我们是否值得投入更大的精力来继续进行这三个发面的研究。他得出结论:对于文学文本的形式手段可以借助于当今的语料库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而对于互文性的研究可以使用更为直接的方法,研究那些明显是重写或引用先前文本的文本或文本碎片;在文类研究中,颇具前途而又为人所称道的是以认知法为基础的文类原型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欧洲中世纪,神学蒙昧主义在精神领域居于统治地位,神学竭力否定人的价值,文学也离开了对人的关注而成为宗教的婢女,因而严重地阻碍自身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人性解放形成社会思潮,文学离开了神而回到自己的本位,把人作为观照的中心,从而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这是文学研究中公认的事实。但对于我国封建社会怎么认识,例如:中国封建社会是不是消灭了人的个性的社会,人性在文学中反映如何,这在文学研究中是存在着分歧的。这也涉及对我国文学遗产的估价问题。本文就这方面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宗白华的“意境”是一个具有浓厚形而上意味的范畴,他在这个概念中寄寓了自己对于宇宙真理的探索意志,而宗白华对于中国画艺术的研究,都旨在阐明中国画意境中所蕴含的中国人的宇宙观念,并致力于揭示出构造这种意境的形式元素的独有特征。  相似文献   

8.
现将投射偏差模型框架引入服务类耐用品消费者均衡中,从理论上阐述投射偏差如何会导致消费者在服务类商品消费时无法达到效用最大化。研究采用实验和实地调研的方法,一共有251名人员参与了实验与调研,分析上网体验对于未来一年宽带的支付意愿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人们在体验上网前后对于信息的认知状态有显著差异,没有上过网的人会基于当前的认知状态而低估未来一年宽带的效用,其支付意愿明显低于上过网的人,投射偏差在服务类耐用品的消费均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东方朔作品小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在历代作家的作品中,真伪莫辨而如西汉东方朔之作品者,世所罕见。在其死后很短时间内,即有关于他的作品是非问题的争论。而东方先生作为西汉重要作家之一,考证清楚其作品的多少与真伪,这无论对于他个人的研究还是对于整个汉代作家作品的研究,都是很有意义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治古代文史者,自古迄今,有不少人进行过这一方面的考订工作,最早最典型的要算东汉班固。现当代一些著名学者如鲁迅等人,也就少数专门篇章进行过辨别鉴定。直到今天,还有学  相似文献   

10.
心理学在我国一向不大发达,有一段时期,甚至被当作资产阶级反动学说加以讨伐。结果,不但影响了某些社会科学的发展,而且还助长了对于人的工作的简单化倾向。其实,以改造旧社会、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是应该以活生生的人作为自己的出发点,随时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要求和愿望;而不能把原则当作教条看待,拒绝对于人心的研究,更不能以贯彻某种权力意志为终极目的,而不管人的实际情况如何。可惜在我们中国,由于长期的封建礼教的统治,那种抹煞人的存在价值,无视于人的心理状态的做法,倒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的。《庄子·田子方》篇中就记载着楚人温伯雪子对于鲁人的指责:“吾闻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吾不欲见也。”经过汉代的“独尊儒术”、宋明的理学熏陶,所谓礼义,不断得到强化,对于人心就愈来愈不了  相似文献   

11.
人的价值问题是伦理学所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当前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急待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从理论上正确地认识人的价值,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对于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在振兴中华,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中贡献力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什么是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具有什么意义?研究这些问题必须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从社会的人的劳动中,从个人同他人,同集体、同阶级、同社会的关系中去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12.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研究南北朝历史的重要文献。而《颜氏家训》中的《文章篇》中体现出来的对于文学和文章的看法 ,对于从事写作的人来说 ,更有重要的意义。了解颜之推的文章观 ,借鉴其对文章和文学的态度 ,无疑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自由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康德提出的"人是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的论断,充分提高了人的地位。而他在道德活动中对于人的情感的排斥,使得自由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最终被推向彼岸世界。这样的不足并没有打消人们追求自由的积极性,后世哲学家们通过不懈努力,找到了通向彼岸世界的途径。康德的自由观对于当前人们如何正确理解"自由"的内涵以及解决我们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亚当·斯密认为人类基于自爱和同情心而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既具有“经济人”属性又具有“社会人”属性,马克斯·韦伯则从社会学角度论证了人的“道德人”属性。他们还研究了人的这两种属性的统一性和分离性。吸收和借鉴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建设和实施“以德治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文学研究中,其知识对象的特征往往被忽略了.文学研究对象首先具有设定性,文学本身就是人创造的,而且对于文学的看待和理解也是人自身的规定,这样作为研究对象的文学不是一个本然的存在,而是人所规定的存在,人以什么角度去看待它,它才可能以什么面貌呈现;文学研究对象其次具有游移性,文学研究中文学作为研究对象始终是游移不定的,这种变化体现为三个层次,一是文学创作与阅读中自觉地进行变革,二是文学研究角度的变化,三是和文学有关的技术领域的变化,它使得文学的创作或者人们看待文学时采用的手段发生变化;文学研究对象还具有功能性,文学研究中文学在发生变化,研究文学的视角、方法在变化,对于文学提问的方式和方面也在发生变化,这样,新的对文学的思考和看法就会对文学的下一步的认知,对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影响,从而产生出实际的效果,这效果就是功能性的.我们研究文学,不是一步步地逼近到一个最终的答案,而是通过研究看到了文学的多方面的面貌,而新的面貌的出现对于我们理解过去的文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以后创作新的文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完美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会对个体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产生很多影响。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对大学生完美主义及其与自我和谐的关系进行探讨。本研究采用自编大学生完美主义问卷与自我和谐问卷对1195名大学生进行了测量,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完美主义与自我和谐呈显著正相关,完美主义总分能够显著正向预测自我和谐。在完美主义的五个因子中,关注错误及家人期望两个维度对于自我和谐有正向的预测效果,而与人比较、自省及条理性三个维度对于自我和谐有负向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7.
艺术创造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一直是文艺理论中的一个古老而重要的命题。对于艺术创造活动中主客体的关系 ,刘勰和马利坦所持的观点既有相同之处又有相异之处 ,相同之处在于二人都认为在创造活动中艺术家自我和外物之间应当互相制衡、融和统一 ;二人的理论分歧主要源于他们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各不相同 ,仔细辨析两位文论家观点的异同 ,对于我们开阔研究视野、多角度地把握艺术本质、全面揭开艺术创造精神活动的奥秘 ,都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人相貌识别技术的开发、研究及推广应用过程中,我国专家与学者较少关注我国少数民族人群。本文试图使用统计分析方法,以抽样调查获取的50例四川藏族青年相貌图片资料为研究素材,对中国四川藏族青年相貌的典型特征进行归类与总结。这对于充实中国人相貌识别技术基础理论的研究内容,对于科学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相貌识别与检验技术,对于刑侦人像组合软件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推广应用,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辜鸿铭的“良民”根植于“道德主义”,并在儒家“国家宗教”的教化之下,被塑造成充满着仁爱并随心而活的形象;而埃利亚斯的“绅士”则是置身在由于经济发展而越发紧密和不断扩展的人际网络当中,更加敏锐的羞耻感促使“自我强制”的心理机制逐步加强而呈现出彬彬有礼的形象。两人立论相左,前者因“爱”而生,缺失理性的维度;后者被“恐惧”所囿,掩盖了“神圣的本能”即仁爱,从而塑造出互为“他者”的形象,但同时也展现出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两个形象在建构过程中对于情感,对于家庭教育,对于社会视域中个人的强调,也是二者的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20.
论现代企业的人本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企业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简称“人本管理”),是指在管理活动中,把人视为主体而不是客体,视为资源和财富而不是问题和负担。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充分调动所有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优化与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其最终目标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由此带来的企业效益的最大化。为此,在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中,要始终把人放在核心位置上。研究人本管理原理,探索现代企业实施人本管理的途径,对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一、人本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和主要内g人本管理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11年美国人泰勒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