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锐的小说中有大量关于死亡的描写。作家在死亡描写中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运用了多种手法,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形式来描写死亡。李锐小说的死亡描写消解了以往的死亡描写通常赋予死亡的简单价值评判,是对人的真实处境、对生命的真实状态的关注,这是因为李锐从自身对苦难的真实感受升华到了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忧患。李锐的小说之所以描写死亡或近乎死亡的苦难的方式来展示人的真实处境,是因为死亡描写在展示人的真实处境上有突出而直接的特点,这与李锐所认为的理想的小说形式相吻合  相似文献   

2.
死亡一直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话题,文学作品中对死亡的描写亦是作者花费大笔墨的地方.余华作品中死亡叙事描写和西方文学的死亡叙述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被推崇为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先驱。在其遗留下来的1 700余首诗稿中,有大约近600首诗歌是以死亡为题材的,是其一生诗作总数的三分之一。诗人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描写死亡,向世人展现了其对死亡的独特理解。在艾米莉·狄金森的笔下,死亡主题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蕴。艾米莉·狄金森通过对死亡的描述,阐释了生命的终极意义,她对死亡价值的判断体现了探讨生命真谛、扩展生命张力、让精神永恒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运用西方死亡文化理论,研究了基督教的死亡观念和西方死亡哲学对海涅诗歌创作的影响,揭示了海涅诗歌中表现死亡艺术的文化蕴含:通过梦魇、死亡、潜意识和变态心理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以及拟人的艺术方法,赋予死亡生动的艺术形象和深远的寓意,不仅渲染了作者对不幸爱情的悲哀情愫,而且让人得到了难以忘怀的艺术享受。在海涅描写死亡的过程中,已经使艺术与死亡哲学达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契合与和谐,死亡意象也成为他诗歌创作的最高的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5.
死亡是学作品经常描写的内容。在鲁迅的小说中,死亡描写具有启蒙的意义。鲁迅通过自己小说中人物的死亡,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提出了关怀生命的重大命题,使五四新学在反映人生问题上呈现了新时代的特征,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和很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小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产物。把同一时代中国和英国两本具有代表性的小说加以比较,不难发现中英两国的文化差异。《红楼梦》和《十日谈》这两本小说对人物肖像描写的不同手法反映了东西方对人体美、服饰美、男性外貌的不同认识,以及对“丑”这一概念的不同处理。作者在书中对环境的不同描写也充分反映出中西文化对自然的不同态度和对意境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7.
哈代诗歌中有大量以死亡为主题的死亡诗,展示了哈代独特的人生感悟和审美体验。哈代强烈的、独特的死亡意识,在他的死亡诗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哈代死亡意识的产生受生活背景、先人创作和宗教信仰的影响,他通过妻子的悼亡诗和描写想象中的死亡来诠释他的死亡观,哈代认为死亡是对生活苦难和不幸的摆脱,是对生活的一种胜利,死亡是对生命的回归。  相似文献   

8.
《岸》是前苏联作家尤·邦达列夫哲理三部曲的第一部。它主要描写苏军炮兵排长尼基金与德国少女爱玛在战争中相爱和战后重逢的故事。作者描写了战争环境中的战乱,炮火、鲜血和死亡;描写了和平环境中的冷战和主人公尼基金之死。他的死给作品蒙上了一层痛苦、阴郁、忧患的纱幕,令人惋惜、惆怅,也令人沉思。死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与人生、爱情、复仇、战争……等主题一样自古受到作家的关  相似文献   

9.
王尔德童话是世界童话宝藏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他的童话中有个独特之处:每篇童话中都提及到死亡,其中有八篇都有相应的对死亡的描写。本文从童话中所涉及到的死亡原因着手,分析了王尔德的思想,从而指出这个唯美大师对社会、道德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古代小说和戏剧中描写的爱情经常与死亡发生联系.爱情因死亡越发显得凄美和沉重,死亡也成为衡量爱情坚贞与否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后四十回所写贾宝玉读书中举,并未与前八十回贾宝玉的思想、性格相悖。后四十回林黛玉劝贾宝玉读书赴考,是前八十回的自然发展,完全符合生活实际。各种指责文字都是出于对后四十回的偏见。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后四十回“因袭模仿前人”辩说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某些情节和文字可从前人的小说、诗文中找到来历,有些还在前八十回中出现过,这应该是长篇小说创作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不能作为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不是同一作者的"理由"。相反,后四十回中出现前人写过的情节却胜过前人、超越前人;有些情节看似同前八十回重复,却是前半部作品的发展,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创作水平,说明整部《红楼梦》只能出于同一作者。  相似文献   

13.
关于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作者问题,学术界仍有争论。将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词语进行比较,发现二者在词语使用习惯上确实存在某些差异,这也为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出自不同作者之手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后四十回为何神鬼妖魔增多诗词饮食减少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红楼梦》后40回出现了较多的神鬼妖魔描写,同时诗词明显减少,饮食和戏曲也比前80回少写。其实这是有可以理解的原因,不能作为前后不是出于同一作者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模拟笑声的主要拟声词有"咭咭呱呱""哈哈""呵呵、"嗤(哧)""嘻嘻"等。这些笑声出于众人之口,但又各有归属,体现出大观园中众多人物各自独特的身份、气质与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16.
唐代杰出诗人李贺的诗歌中弥漫着浓郁的死亡氛围,诗人以浓烈的色彩、奇异的想象对死亡世界进行了精彩的描述,并追寻死亡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在短暂的一生中,他体味着死亡的孤独,又对死亡怀有梦想,这缘于他独特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7.
腰斩《红楼梦》、贬低否定后四十回的现象正从红学界通过大众媒体向外扩散。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后四十回对《红楼梦》的普及、广泛流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保全了《红楼梦》,这是一个不能低估的功绩。不能把"脂批"作为评论和否定后四十回的根本依据。也不能用前八十回作尺子,衡量后四十回并贬低和否定后四十回。更不能根据不确定的材料,进行"可能"之类的推理而否定后四十回。一些红学研究正将《红楼梦》非文学作品化,红学研究泛娱乐化、文本解读神秘化,使红学失去应有的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四季性意象结构,伴随着第五回宝玉游太虚幻境,正式展开小说梦之春循环。以修建大观园和元春省亲为标志,小说开始进入“梦之夏”的循环。梦之秋循环(第五十四回至八十回),目前所能看到的笔墨只有27回,而梦之冬的循环在前80回中更不可能见到。但我们已能据此断定小说结构上四季循环的构思。这不仅表现为前80回中前后明显呈现出明与暗、热与冷这种带有四季情调的反差,更在于作者能准确把握住情节上由盛到衰、由乐到悲的悲剧发展意脉,将之与四季相联,从中让读者感悟来自社会和人生的四时气象。  相似文献   

19.
在语义学风行的年代里,研究对象是否得到正确的描述,往往只考虑语句用于描述对象时是否可确证为真;那个时候,大多数人都相信,句子先有句义,才有真值可言;"要预先掌握句义,才有可能确定语句的真值"被视为守则;那么,说话者是怎样认识句义呢?这个问题不好回答.蒯因提出极度翻译,让我们看到翻译者即使没有先行掌握对象的结构或者句义,也能够掌握语句的真值.从此,研究真值问题就不必先为结构或语义是否可知的问题而操心.其后,戴维森借用了翻译者的方法,去说明极度诠释如何实现之时,让我们看到了描述对象离不开受话者的诠释;而诠释是否成功,则要看相关的对象是否为发话与受话双方所共同确认的谈论目标.我们有理由相信,考虑描述是否正确,既要考虑诠释的问题,也要考虑哪些外物左右了句子的内容,有外在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20.
学界以孝道作为曾子思想的核心,统率诸德,构建曾子的思想体系,却忽视了《曾子》十篇不同篇章之间内在的思想歧异,我们从思想核心、对待生死的态度、人生境界、道德修养内容及目标等方面分析了《曾子》十篇的内在思想矛盾,主张《曾子》十篇应划分为内外杂篇,《曾子立事》、《曾子制言》(包括上中下三篇)、《曾子疾病》五篇为内篇,《曾子大孝》、《曾子立孝》、《曾子本孝》、《曾子事父母》四篇为外篇,《曾子天圆》为杂篇。《曾子》十篇不同篇章之间内在的思想矛盾,可能是成书于不同弟子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