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公民参与态度与公民法治意识之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密集参与网络有助于产生公共舆论和培养声誉,这是在复杂社会中建立信任的必要基础.从历史发展的层面看,民主和法治相伴而生,但总体而言,国内外学者对作为民主和法治的核心要素之公民参与态度与公民法治意识之间关联性的相关研究较为薄弱.有鉴于此,通过对南京市的实证调查,在对公民法治意识的成长现状进行实证考察的基础上,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深入剖析公民参与态度对公民法治意识的影响,探讨推动公民法治意识成长的公民参与途径,则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法治政府建设中的公民行政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我国法治政府建设中的公民行政参与问题,首先应了解公民行政参与理念的提出及其基本内涵,进而需要对我国法治政府建设与公民行政参与的关系进行探讨。我国法治政府建设对公民行政参与有其具体要求,而公民行政参与也对我国法治政府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公民意识与法治国家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小群 《江淮论坛》2009,(5):110-113
本文研究了公民意识的法治内涵,揭示了公民意识的法治意义及其价值——公民意识是法治国家理论的思想基础,公民参与形成“善治”,公民参与的宪政价值。  相似文献   

4.
公民参与地方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参与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和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与基本途径。公民参与的广泛展开在地方治理层面上是可行的,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民间组织的成长、地方政府分权化改革以及基层政治组织自治是我国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三种主要实现机制。各地方政府应借鉴西方国家和我国部分地区的成功经验,创新公民参与方式,建立和完善参与的配套制度,拓展公民...  相似文献   

5.
公民参与的驱动力在于维护和实现公民自身的利益。在现代国家里,公民利益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实的参与机制和政治体制,这是决定公民参与的现实基础。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加大政治体制建设的力度,对于推进我国民主化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化发展,我国公民在参与地方政府决策方面,无论是参与渠道还是参与范围和深度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地方政府层面表现得尤为显著。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地方政府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在营造民主和谐的决策氛围、增强科学合理的决策效果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政府决策中的公民参与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在地方层面都还存在一定范围、规模与水平层次等限度。充分认识这些限度,对于提高地方政府的公共决策能力和治理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建设法治天津的历史任务,提出了天津公民法治观念培养问题。在结合天津实际,分析法治天津公民法治观念的历史基础、社会基础和心理基础的基础上,提出公民法治观念的内容和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地方治理中的公民参与——历程、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芳  陈振明 《东南学术》2008,(4):111-120
本文以公民参与的三大载体--村委会、居委会和社团的发展脉络为线索,考察分析当代中国地方治理中公民参与发展的历程、现状、问题和特点.地方治理中的公民参与正是伴随这三大载体的成长,逐步由一个以参与政治选举或决定政府人员组成为内容的传统公民参与阶段过渡到一个以参与广大公共事务为内容的新公民参与阶段.以新世纪的开端为界,作者将我国公民参与的发展分为传统公民参与和新公民参与这样两个阶段,认为新世纪的公民参与盛况空前,并呈现出许多新特点,但也面临诸多挑战与问题.作者进而对如何推进现阶段我国地方治理中公民参与做出思考.作者相信,在政府与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未来中国地方治理中公民参与必将进一步发展,并取得骄人成就.  相似文献   

9.
韩慧 《东岳论丛》2011,32(8):70-74
群体性政治参与是当前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社会转型期的公民群体性政治参与呈现出膨胀性、分散性、非理性和突发性等问题特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转型期我国公民群体性政治参与的良性发展,必须选择法治的路径。因为法治能够为群体性政治参与的良性发展提供成熟的理性公民、理性的行为范式、公平的价值理念、有效的制度保障。可以从立法、执法、守法和司法四个环节入手,完善法治机制,推进公民群体性政治参与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公众参与地方立法颇受社会关注,并成为政治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公众参与地方立法会对民主建设、政府决策、公民意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不可盲目乐观。目前,我国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制度存在缺陷,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程度不足,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积极性不高,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成效也不明显。因此,构建完整的公众参与地方立法法律规则,完善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信息公开制度,提高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积极性,健全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利益表达机制是完善我国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从某种意义上说,“失信”是任何商品经济社会都存在着的一种客观现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社会,诚信问题仍然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在分析了诚信缺乏的主要原因,诚信与法治的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法律信用规范和信用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作为政治参与的重要内容之一,行政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行政参与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但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都还不够。并进而分析了这种状况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公民法律意识是实现法治国家的思想基础和社会人文背景。必须把公民法律意识培养纳入意识形态建设工程,成为推动法治国家进程的支撑及其内在驱动力。  相似文献   

14.
警务社会化的模式分析及法律制度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保安服务公司的发展、治安承包的出现以及治安员队伍的产生,我国警务社会化出现了以下几种模式:以治安自治组织为主要辅助警察力量的社区警务模式;提供区域公共安全的职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治安保卫组织模式;具备部分执法权力的辅助警察模式。在警务社会化过程中产生了诸多问题,如相关立法滞后,对辅助警察力量的培训、监督和管理还存在不足等,对此,应明确警务社会化中的各种辅助警察力量的法律地位,通过专门法律规定各类辅助警察力量的成立条件,明确警务社会化中的辅助警察力量的工作职责和服务范围。  相似文献   

15.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中的相关法律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自助能力的基本法律.该法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章程的"虚化"、利益联结、成员的准入标准、盈余的分配以及交易相对人的信赖利益等问题.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有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自2005年邓正来在《政法论坛》上撰文《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以来,有关对邓文的回应以及“法学中国化”的讨论便成为法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由邓文所引发的讨论之所以如此热烈,是因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西方法律、法学的引进基本上是处于前反思的状态,而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的进一步转型,这些未经反思的法律和法学不能很好地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在西方行之有效的法律到了中国却面临着无法发挥效用的尴尬境地。此时,邓文的发表无疑是人们开始深入反思的一个引子。从宏观上讨论“法学中国化”或许在人们还未能普遍清楚地意识到我们应当反思的…  相似文献   

17.
监督法的制定和实施是我国民主政治制度法律化的伟大成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通过专门法的形式将人大权力机关对政府执行机关的监督加以法律化。因此,人大权力机关积极、主动、有效行使法律赋予监督政府的权力和政府执行机关积极、主动接受权力机关的监督二者有效结合,认真贯彻落实监督法,突破以往从形式上的监督向实质上的转变。必将推进法治政府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8.
孙元明 《学术界》2012,(9):176-183,288
公益诉讼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着广泛的实践,成功的模式也很多,但在我国民事、行政诉讼制度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应当算是新课题.确立公益诉讼制度,走遏制公共利益损害日趋严重的需要,是遏制那些层出不穷、触目惊心的侵犯公益行为的有效渠道.公益诉讼制度体现的是公众的社会责任,承载的是人民主权理念.构建公益诉讼制度需要在观念上有所突破,理念上有所更新.  相似文献   

19.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发展市场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地方政府诚信处于社会诚信体系的核心地位,对经济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具有决定性影响。新的历史时期,地方政府诚信缺失问题突出,对区域发展、社会和谐和政府权威等构成了危害和挑战。本文在分析地方政府诚信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地方政府失信的成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地方政府诚信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地方法制的研究正在展开,地方法制相关理论需要加强研究.目前可以从四个视角来认识地方法制建设:中央与地方视角,突出地方作为法治国家组成部分的基础性地位;法律制定与法律实施视角,强调在立法任务基本完成之后地方法制建设在新历史阶段的战略性角色:领导与合作视角,是对上级与下级视角的一种改造,强调中央在实现治理方式转型中对地方的依赖与互动关系;普遍与特殊视角,强调地方在遵守中央统一规范的同时,承担制度创新的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