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是日俄两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而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争霸战。战后,日本帝国主义利用战后远东国际关系的演变,加紧了对我国东北延吉地区的侵略。本文拟从远东国际关系演变这一角度,分析日木对我国延吉地区的侵略过程。  相似文献   

2.
一九○四年二月八日,日本突然袭击了俄国在中国旅顺口的舰队,十日双方宣战,由此开始了以中国东北境内为战场的日俄战争。这场战争直至一九○五年九月五日,经美国斡旋,签定了《扑次茅斯和约》方告结束。从日俄双方在中国领土上进行这场战争的原因及后果上看,都充分暴露了这是一场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中国领土,侵略我国东北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 ,日本奉行的对外政策是以朝鲜为跳板侵占中国的东北部 ,进而吞并全中国的“大陆政策”。为此 ,日本与沙俄展开了激烈争夺。日本作为日俄战争的战胜国 ,继承了沙俄在中国东北攫取的权益。设立满铁是以股份公司的形式作为伪装 ,执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掠夺中国的对外政策  相似文献   

4.
一九○四年至一九○五年,日本帝国主义和沙皇俄国为了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进而争夺亚洲及太平洋的霸权,在中国东北地区打了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即日俄战争。这场战争的爆发是由帝国主义掠夺瓜分的本质所决定的,是沙俄争夺殖民地的“远东政策”和日本征服中国的“大陆政策”的直接产物。  相似文献   

5.
张玉芬 《南都学坛》2012,32(1):39-44
19世纪90年代以后,俄国外交政策的重心从巴尔干和中亚转到远东,其目标是争夺远东霸权。俄国利用三国干涉还辽的外交成功,实现了在中国的帝国主义扩张,并随之调整了远东政策,于1895—1898年间对中国以经济渗透为主,推行"和平征服"政策,把在华势力范围由中国东北北部扩展到东北南部。义和团运动期间,俄国武装占领中国东北并企图独霸,俄国远东政策由"和平征服"向"武力压服"过渡,并由此出台了"新方针",逐步走上"强硬"政策的冒险主义道路。这一政策的直接结果是导致日俄战争的爆发。从日俄战争中俄国战败的结果看,1895—1903年俄国远东政策和实践在总体上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6.
辛亥前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东北的活动辛亥革命前,东北三省是民族危机和阶级矛盾异常严重的地区.从甲午战争,到沙俄入侵,到日俄战争,帝国主义对"满洲"的争夺日益加紧.反动腐朽的清王朝,对内加紧压榨,对外一再屈膝.到一九○五年,东北实际上成了日俄分割的半殖民地.一九○七年,清廷派徐世昌为东三省总督,在东北搞假"维新"、伪"立宪"."借维新之名,行苛政之实",积弊未除而捐税  相似文献   

7.
一九○○年夏,以中国农民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进入高潮时,沙俄政府对中国采取了一箭双鹏的政策。一方面伙同英美日德法等帝国主义国家出兵津京,镇压义和团运动,乘机取得“共同利益”;同时又以“护路”为名。出兵并占领我国东北,以便取得俄国的“单独利益”。正是在这个时候“俄国资产阶级已拟定在满洲成立‘黄俄罗斯’的计划。”它的目的就是要将我国东北变为俄国的“黄俄罗斯”。沙俄政府为实现这个计划,从一九○○—一九○四年日俄战争爆发前夕,先后向清政  相似文献   

8.
沙皇俄国是最富于侵略性的国家。日俄战争结束以后,沙俄政府的对日政策发生了战略性转变,由同日本帝国主义拚死争夺远东太平洋地区霸权,一变而为紧密勾结,奉行所谓“联日政策”。沙俄政府为什么要改弦更张?“联日政策’的作用及其性质又是什么?在这些问题上,  相似文献   

9.
日俄战争后,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推行其“大陆政策”,实现吞并“满蒙”的战略计划,首先开始了对我国东北铁路的修筑权、贷款权和经营管理权的攫取,而吉长铁路是主要目标之一。吉长铁路扼东三省中枢,在军事上、经济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所以,中国政府在日本帝国主义对吉长铁路的攫取过程中,曾进行了多次的抵制和斗争。但日本帝国主义为了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 ,俄国的世界战略重心已经转移到东方。其战略目标是独占中国东北并与日本争夺朝鲜 ,称霸远东。其战略方针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给西方以和平 ,给东方以战争。由于沙俄政府无视日本的扩张要求 ,一意孤行地推行其东方战略 ,最终导致日俄战争爆发 ,俄国在战争中惨败。迫使俄政府对其东方战略作了重大调整。出现了由与日本争夺朝鲜、独占中国东北 ,转变为承认日本独占朝鲜、与日本瓜分中国东北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日俄战争期间为了在争夺中取得有利条件尽早制服对方,日俄双方都处心积虑地拉拢和培植东北地区的绿林土匪,这成为东北匪患的一个重要源头.日本在日俄战争战胜俄国获得在东北的独占权后,十分重视对土匪的研究与利用,秘密地怂恿、支持一大批日本军官、间谍、浪人潜入东北,乔装华人,组织政治土匪,干扰东北政局,为日后全面侵华做准备.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为伪满洲国,日本更是在此全面经营土匪势力以配合全面侵华战争,这成为东北地区匪患横行的又一源头.  相似文献   

12.
帝国主义之间的国际关系,“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即争夺领土。”欧洲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帝国主义争夺的战略重点,欧洲也就成了帝国主义列强互相厮杀的主要战场。交战国集团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孤立和战胜敌人,因此争取新的盟国,成了大战期间交战  相似文献   

13.
“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几个大国想争夺霸权,即争夺领土。”(《列宁选集》第二卷,第810页)在帝国主义时代,由于资本主义固有的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霸权的斗争有增不已。十九世纪末公然宣称“也要为自己要求日光下的地盘”(《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下册第44页)的德帝国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打败了,被迫接受了凡尔赛和约。这“是一个真正逼死人的和约,是比布列斯特和约更带强制性的和约”。(《列宁全集》第28卷,第142页)  相似文献   

14.
一九○四年二月八日,日本和沙俄为了争夺我国的东北和朝鲜,开始在我国的土地上大打出手。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竟然认为“彼此均系友邦”,而置领土主权和我东北人民的生命财产于不顾,无耻地宣布“局外中立”,并且划定辽河以东为战区,任凭两个帝国主义强盗在自己的  相似文献   

15.
周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分析了当前的国际形势,指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越来越激烈”,“它们的激烈争夺,总有一天要导致世界大战”。这是依据列宁和毛主席关于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的理论,在大量事实的基础上所作出的科学论断。列宁曾经指出:“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世界霸权”。帝国主  相似文献   

16.
周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分析了当前的国际形势,指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越来越激烈”,“它们的激烈争夺,总有一天要导致世界大战”。这是依据列宁和毛主席关于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的理论,在大量事实的基础上所作出的科学论断。列宁曾经指出:“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世界霸权”。帝国主  相似文献   

17.
十九世纪,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它们竞相争夺殖民地,侵占别国领土,亚洲是帝国主义角逐的主要地带,而地大物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朝鲜,便成了帝国主义列强争夺的焦点。帝国主义在远东角逐当中,最突出的是沙俄的远东政策与日本的大陆政策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导致一系列战争,给中国及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今天我们深入研究这段历史,对于了解帝国主义的本质,增强爱国主义思想,促进世界的安定与和平,将会有重要裨益。  相似文献   

18.
黄鸿钊教授主编的《百年国际风云》一书最近已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问世。该书系统阐述了近百年来欧亚主要国家之间关系的风云变幻,尤其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利益争夺,两次世界大战的因果及过程和其对当代世界格局的深远影响。总体说来,该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历史学家的使命不仅仅是把现在和过去确实发生过的事变收入其记载,更重要的是通过深入研究历史,揭示出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和规律,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教训,为展望未来提供工具和手段。《百年国际风云》正是著者带着这种使命感写就的,该书主要探讨了两大问题:一是霸权与战争的内在关系、即帝国主义国家对霸权的争夺怎样引起战争,战争如何调整了它们之间的原有矛盾。但因战争仅仅能迫使弱者屈从于强者的意志,  相似文献   

19.
西亚石油问题牵涉的范围相当广泛,其中包括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夺原料产地和资本输出市场的矛盾问题,西亚石油的利润问题和西亚民族解放运动及高涨时期石油国化运动问题等。本文除对上述几方面叙述外,对美英矛盾的发展情况和矛盾的性质,对西亚石油的生产和分布情况,国有化运动的影响及研究的意义等方面,也作了不同程度的介绍。由于本文主要是以政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范围为主要内容,仅能为研究这方面问题提供一些资料或线索,关于西亚石油问题所牵涉的其他方面,则未全面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20.
1900年,俄国利用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之机出兵,全面入侵东北,激化了与日本的矛盾,从而引发了1904年的日俄战争。为了维护东北主权,清政府利用日俄矛盾,进行中俄交涉,使俄国承诺撤军。在日俄战争爆发后,清政府鉴于未来形势发展的不确定性,采取了中立的外交政策。随着战争的发展,当出现日俄两国分割东北势力范围的倾向时,清政府的外交政策未能做出及时调整。战争结束后的日俄和谈中,中国作为战争的最大受害国,却被排斥于和谈之外,最终无奈地接受日俄重新划分东北势力范围的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