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说观是指作家对小说文体创作的认识。明代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绚烂期 ,比较分析《三国志演义》到《水浒传》、《金瓶梅》、“三言”“二拍”等小说作家的小说观 ,可见作家越来越摆脱史实而走向虚构想象 ,越来越摆脱英雄传奇而走向百姓世俗生活。小说是一开放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文体。读者的小说观并非和作家的小说观一致  相似文献   

2.
清中后期话本小说文体全面突破了传统文体规范,出现了篇章体制与叙事模式笔记小说化等文体变异现象。这种文体变异与话本小说文体观念的极端片面文人化发展直接相关,实质上是以笔记体的文体宗旨、叙事精神改造话本小说原有文体传统的结果。话本小说文体变异是创作走向衰亡的产物,而文体变异又反过来加速了创作的衰亡。  相似文献   

3.
《三国志》注引《魏略》关于曹植"诵俳优小说数千言"的记载具有重要的小说史价值。通过对先秦汉魏俳优俗赋的考察,可以发现曹植所诵"俳优小说"实则是俗赋。相关的出土文献、传世文献均表明,在汉魏六朝时期,俗赋已经发展出以演诵故事为主的一脉,成为唐宋说唱文学的源头。以"俳优小说"为切口和出发点,继续考察敦煌俗赋与变文、话本的关系,可以发现俗赋是唐宋转变、说话等讲唱文学产生的文体基础。据此可以推论,白话小说的母体源出于汉魏六朝以来的俗赋。如此则可将中国白话小说的起源追溯至汉魏六朝时期的俗赋。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小说与历史的密切关系,使虚实问题在小说观念中占有特殊位置。由于受到史学观念的巨大影响,唐代之前的小说创作和理论基本上为纪实观念所左右。渊源于宋元说书艺术的白话小说,为了满足市民阶层的独特审美需要,虚构想象在讲史小说中进一步突破纪实观念的束缚,初步建立起“虚实相半”的创作原则。明代小说理论进入黄金时代,对虚实关系的探讨屯更加深入。虽然纪实观念仍有较大的影响,但以谢肇浙、袁于令为代表的“贵幻”说异军突起,并很快以其高度的理论性成为虚实观念中的主要倾向。本文考察了明代小说观念中的虚实理论,分析了诸说的利弊及其价值,探索了古代小说虚实观念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5.
杨庆东 《齐鲁学刊》2008,(2):134-137
恽铁樵主编《小说月报》从观念和创作上作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从而使《小说月报》出现了某种现代性转机。恽铁樵的小说观念突破传统小说"载道"、"惩劝"的功用观,大大扩展了小说的表现视野,同时也为小说文体的解放做了理论观念上的准备。恽铁樵等对当时小说创作状况的创新和认识成为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前奏。  相似文献   

6.
《隋志》著录《世说新语》于子部小说类,而把《搜神记》著录于史部杂传类,这一方面说明二者在文体上存在差异,同时也表明了不同历史时期小说观念的演变《。世说新语》不同于《搜神记》的文体特征可归纳为一个“小”字,一是体制小,即篇幅短小,不具备完整的故事情节;二是功用小,即缺乏宏大主题,远实用而近娱乐。《隋志》于小说类著录《世说新语》而弃《搜神记》,表明《世说新语》的文体特征正切合《隋志》所持的小说观念。  相似文献   

7.
从文体形式上说,传奇小说蹈袭了史传的叙事传统,它把史传的叙事体式和方法运用到传奇文的写作中,并始终与史传保持着紧密联系。从文学观念上说,传奇小说无论是唐人小说,还是宋元话本体传奇,或者清代笔记体传奇,严格地说,都是传统笔记小说之外的文体,代表的是非正统的小说观念。史传文体与非正统的小说观念的融合,不仅创造了传奇小说文体,而且也带动了中国小说观念的拓展和更新。  相似文献   

8.
对唐宋文学的研究历久弥难 ,但总有人在知难而进 ,使研究成果不断问世 ,以昭示研究者坚韧的步履和在新的社会生活中对唐宋文学的认真反思 ,重现它们的历史风貌和后学者含英咀华的种种滋味。其中就有刘明华的《丛生的文体———唐宋文学五大文体的繁荣》(江苏教育出版社 2 0 0 0年 8月版 ) ,从文体的角度切入对唐宋时期的诗、词、文、小说和批评进行研究。作者在“前言”里说 :在唐宋文学的研究中 ,“融入近几十年文学史和文体史研究的新材料、新成果 ,利用新的研究方法、形成新的文学观念 ,对光辉灿烂的唐宋文学史作出更趋科学、公允、全面…  相似文献   

9.
邓富华 《船山学刊》2013,(2):142-146
清代作为小说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小说批评理论已经逐渐摆脱史著影响,追求小说文体之独立地位与发展。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逐渐摆脱小说补史的传统观念;二是从对具体的虚实问题的讨论,发展成为以"情理"来考察小说所反映的"世界"与人物,逐步认识到小说是对社会历史生活的典型概括,而不再斤斤计较于是否历史的真实书写;三是对小说文体功能的认识上,有娱乐化和审美化倾向;第四,从作家创作动机来看,小说成为作家个人情感宣泄与寄托、展示才能学问的载体,推动了对小说文体的改造。  相似文献   

10.
明清小说虚实观的尚实一脉在强调小说认识价值、教育价值的前提下,对依循史实与虚构叙事关系的认识有所转变,对虚构的看法变得灵活通脱;而尚虚一脉发掘了小说虚写的艺术魅力。两脉既有分流发展的一面,也有交错融汇的一面,实现了对生活真实、艺术虚构和艺术真实三者关系的辩证把握,达到了新的认识高度。上述新变,是明清之际小说创作推动催生的结果,反过来又影响了小说创作,形成了良好互动。明清小说虚实观的演进态势表明,可以从尚实与尚虚两面去认识明清小说虚实观,但不能用简单的二元对立的方法将它们的持有者清晰地划分两个或更多的阵营。  相似文献   

11.
在澳门文学体裁发展中,小说"弱态中呈强势"(陶里语),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文体.本文就澳门作家对小说文体的认识、澳门小说创作的多样化格局、澳门小说的缺陷等作一番描述.尤其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澳门小说发展走向多元化格局作了较为集中的透视,试图让读者对澳门当代小说发展有一个相对清晰和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小说理论、小说观念的调整是造成民初小说创作面貌迥异于清末的重要因素。表面上看,这一调整似乎只是传统小说观念的回潮,但它以世俗化、趣味化来调解清末小说的政治化、功利化,实则是走向世俗艺术的一种进步,也是中国小说观念的现代变革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13.
战争年代的小说理论因其特殊的时代背景 ,具有与其他任何时期小说理论不同的新质。最明显地表现在小说人物塑造原则的时代性变异。然而 ,此时期的小说理论并非孤立的存在 ,而是脱胎于前代小说理论母体之中的 ,这不仅摭拾并强化了晚清以降的“工具论”小说观 ,而且有力地回应了 30年代革命现实主义小说论。此时期非主流的小说观念则奏响了时代合唱中变异的声调 ,表现出对 30年代乃至五四现代派小说理论的坚守与复归。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是西方小说文体的兴盛发展时期,本文着重论述在19世纪的文化背景中小说文体的叙述转变和特点,并探究了19世纪西方小说的历史化叙述模式、抒情性叙述模式和写实性叙述模式及历史小说、浪漫小说、写实小说的文体形式。  相似文献   

15.
《皇越春秋》是越南汉文小说中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它演述了陈、胡、黎三朝波谲云诡的社会图景 ,文化意蕴颇为丰厚 ,个中孕含着越南人的正统观、修德观、忠义观、重贤观等文化观念 ,从中可以管窥中国传统文化对越南文化的深远影响 ,也可以透视出与汉文化有别的弱小民族争取独立自主的民族文化心理。从人物塑造、战争描写、虚实处理等艺术角度观照之 ,可以明显看出它对《三国演义》的学习、借鉴与模仿痕迹。其艺术上的成败得失 ,不仅可以使我们领略当时越南汉文小说受中国小说的影响程度及所达到的艺术水准 ,也可为中国历史小说的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现代小说观萌生于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历史语境中,晚清留学生对此有筚路蓝缕之功。在域外的学习过程中,留学生的文学观念受到来自异邦的冲击与影响,中国的现代小说观即率先在他们中萌生并得以初步成型。由于受到政治因素、传统小说观的惯性影响以及对域外小说观的接受程度等诸种条件的限制,留学生对中国现代小说观的早期建构呈现出新旧杂陈与多样化并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两宋时期新小说观念的觉醒潘承玉在我国文学史上,两宋时期说书体小说开始具备了后世近代小说的诸种文体特征:运用大众化的语言,以虚构的情节为结构中心,反映大众化的人物及其命运,等等。在两宋时期的大众观念中已公认,只有具备了上述诸种文体特征的作品才是小说。这...  相似文献   

18.
史传文学对中国小说文体的影响在以往的论述中被奉为圭臬,因而小说文体本身的特性往往在这种强调下被悬置.本文以虚构性为前提界定《桃花源记》作为小说文本,论证其在传统叙事模式基础上,采用了独特的限知视角、倒错时间和诗意背景,从而构成不同于史传的小说审美特性真实性、惊奇、双重语境、移步换景.这种创格出现在小说创作主体的群体尚未自觉的魏晋“前史时期;’,体现了中国小说叙事多元性的潜在因子.  相似文献   

19.
18 97- 1 91 6的 2 0年是中国小说文体理论由传统向现代迈进的初始阶段。其间 ,人们对小说文体的认识理解 ,经历了在“经、史、子、集”框架下小说与“群书”的比较 ,到中西小说比较以及“艺术系统”内比较的过程。通过比较思维的更变 ,“引进”了一些新的小说文体概念术语和理论模式 ,小说观念上发生了许多变化 ,并尝试构建系统的现代“小说学”。  相似文献   

20.
略论五四时期的写意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桂起 《齐鲁学刊》2001,1(5):123-126
五四时期的写意小说是体现着中国现代小说诗化革新倾向的另一种小说体式。写意小说以意绪或情趣为内容表现的核心,以写意为其独特的美学追求,在现代小说中显示出别具一格的特色。从体式类型上看,写意小说最突出的特征是其叙事内容的诗化倾向和描写方式的写意性。写意小说在五四时期的出现,显示出现代小说艺术素质的改变和小说审美意识、文体意识的解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