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维山 《东岳论丛》2012,33(6):45-4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美学开始了研究的转型.在转型中形成了三种影响较大的学术探索取向,即后实践美学研究、审美文化研究和生态美学研究.虽然他们对实践美学都持反思的态度,但对实践美学的重要理论资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并不一味持排斥的态度,而是对之进行了重新解读.比如,后实践美学研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读到了人的生存、存在和生命;审美文化研究看到了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美学阐释了其中的生态维度.  相似文献   

2.
文化转型期必然是多元期,应让各派美学自由地、充分地发展,不仅哲学、美学研究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且应用美学也应大胆去搞,雅、俗审美文化要共同发展,和谐地思考与研究,共同着眼于美学事业的健康发展。美学研究不存在危机和困境,即使有困境也就更有希望,没有绝对的坏事。国际美学研究的趋势是从封闭的象牙之塔走向现实的生活实践,这预示着思辩美学观念向实用美学观念的转化。美学必然走向实践,中外美学都是这样。  相似文献   

3.
走向美育的美学及其当代落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时期30年来的中国美学已走到全面转型的关头。由民族国家向文明国家的民族文化建设,要求当代学术探索一条与之相适应的、注重美的公共性、而向着审美沟通论和文化素养论转型的美育理论。美学的当代转化,亦即美学思路向美育思路的转化。如何从传统的知识论美学走向一种素养论美育的落实,是当代美学的根本问题;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徽州民居为审美客体,以作者自身的审美经验出发,比较和分析了徽州民居的美学特点,探讨和总结出徽州民居典型的美学特征和独特的审美意象,有助于现代建筑创作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5.
郭勇健 《学术月刊》2023,(7):142-151
美学应当具有两个维度,即作为知识/科学的美学和作为生活/文化的美学,或简称为“系统美学”和“审美文化”。系统美学属于“理”的研究,审美文化属于“事”的研究;系统美学的言说方式是美学概念、命题、论证,审美文化的言说方式是审美意识、警句、描述。为美学扩充一个审美文化的维度,就能超越美学的知识论取向,并化解理论与实践的对立。超越美学的知识论取向,并非否定美学是科学或知识,而是主张美学不必囿限于科学或知识。作为知识/科学的美学源于西方,作为生活/文化的美学则是非西方文化也拥有的。在审美文化的意义上,应当承认古代中国已有了美学。“中国美学”同“日本美学”一样,通过美学的审美文化之维而获得合法性。“中国美学”也有两个维度,即古代审美文化的维度和现代系统美学的维度,前者无需索要普遍性,后者亦可追求普遍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时期小说在文体转型的同时,小说的审美取向也发生转型。本文从审美层次观照新时期转型小说勇敢的反传统精神,强调个性、自我,突出人的潜意识、生命本能的“非理性”;对传统审美的反叛——“审丑”的凸现;生活描写“平面化”后导致作品意义“深度”的消失。探讨审美转型的成败得失,以期对新时期小说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章辉 《江西社会科学》2005,4(4):209-216
实践美学的思想资源是德国古典美学,西方现当代美学是对西方传统美学的扬弃,借助当代西方美学的视阈就可以辨析实践美学的精神要旨和价值取向。从现象学美学看,实践美学忽视了存在,抹杀了接受主体性;从分析美学视角看,实践美学把审美活动认识论化,忽视了审美的体验性和超语言性。  相似文献   

8.
蒋孔阳:实践美学的总结者与终结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辉 《江汉论坛》2006,3(6):121-124
蒋孔阳实践美学观的基本逻辑理路是:实践产生审美关系,美在审美关系中,美感是对美的反映,自然美是美的一种形态。蒋孔阳综合了前人的实践美学观,是实践美学的总结者,但这种综合使实践美学仍然存在着一系列弊病,并无力回应现代性审美活动的挑战,因此,实践美学已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9.
张玉能 《云梦学刊》2003,24(1):61-63
在当今美学日益边缘化的境况之下,要发展和推进美学,就必须以实践作为逻辑起点,让审美理论在实践中走向澄明之境。这条建构当代中国美学的道路就是在实践中的人生论美学与审美人类学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新文化和新文学是在不断论争和分化中发展起来的.20世纪30年代,以林语堂为代表的论语派就与左翼文学发生了论争,它不同于发生在新文学内部的其他论争,而有着丰富的美学意义,标志着中国现代美学在挣脱传统经学和玄学束缚之后而有了审美的自觉,从逻辑的、理性的理论构想走向了文学的审美创造,在文学与时代、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之间有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尚力与闲适的审美裂变.  相似文献   

11.
从1950年代美学大讨论拉开序幕至今,新中国关学理论以探索者的姿态坎坷走来,并且形成了自身的发展脉络.其主要表现为:1980年代实践美学成为主流;1990年代对实践美学的发展、批判、改造,出现了实践美学的创新形态,以生命美学、生存(超越)美学、存在论美学为代表的后实践关学,以及新实践美学和实践存在论美学;新世纪则出现了以生态美学、环境美学、全球性美学为代表的新的美学形态,中国当代美学理论正走向一种开放的多元新格局.  相似文献   

12.
黄桂凤 《云梦学刊》2013,34(2):92-94
2012年10月27日至28日,"实践美学与中国当代美学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广西玉林师范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30余位学者,就实践美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索。新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认知论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进行了交锋,对当下中国美学的实践转向、科学化走向、创新发展等问题发表了意见,还就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原创性理论建构、文化产业的美学分析、审美教育的实践转向、日常生活审美分析等一系列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研讨,这里选登的是其中四篇论文。  相似文献   

13.
杨献珍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为指导,论述了文艺与哲学的辩证关系,强调要把审美创作方法奠定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基础之上,批评了把创作方法看成是单纯表现手法,把表现手法看成是纯粹技术问题的观点;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强调创作主体必须深入参加社会实践,正确处理审美创造中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反对“绝对自由”的美学观和文艺创作中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倾向;要求正确把握审美创造主体的美学素养和创造技法的辩证关系,强调要提高美学修养、艺术地反映社会生活;坚持审美创造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以此作为文化工作者的审美价值取向,用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社会实践服务,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等等,从而形成了他比较系统的实践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论杨献珍的实践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洪林  杨直 《江汉论坛》2004,1(7):42-44
杨献珍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为指导,论述了文艺与哲学的辩证关系,强调要把审美创作方法奠定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基础之上,批评了把创作方法看成是单纯表现手法,把表现手法看成是纯粹技术问题的观点;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强调创作主体必须深入参加社会实践,正确处理审美创造中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反对"绝对自由"的美学观和文艺创作中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倾向;要求正确把握审美创造主体的美学素养和创造技法的辩证关系,强调要提高美学修养、艺术地反映社会生活;坚持审美创造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以此作为文化工作者的审美价值取向,用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社会实践服务,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等等,从而形成了他比较系统的实践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美学研究进人90年代,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是美学家开始摆脱精英情结,从审美文化角度介人当代世俗生活;一是在学术研究日益本土化的大趋势下,对古典美学的文化性阐释成为一种重要的潮流。刘士林先生的《变微之音——大众审美中的道德趣味》,应该是这种时代性学术转型的成果。但是,刘著与我们近年来习见的此类著作又有很大的不同。他从美学的角度谈道德问题,从当代审美文化的角度重释历史遗产,并试图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寻到一种内在的血脉联系和逻辑演进的必然性。刘著的出版是美学与伦理学由分离走向融合的新标志。关于这种融合…  相似文献   

16.
实践美学作为当代美学的主导形态 ,在思维方式上超越了生存的超越性与现实的实践性之间的二元对立 ,对传统美学研究的思维方式有所改进和发展。在批判旧实践美学的非此即彼思维方式的同时 ,在多元共存思维的思维方法基础上 ,从实践本体论和存在论角度切入美学研究 ,强调实践的艺术化和生存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德国文学思想走向现代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历史时期出现的由德国古典哲学、美学向现代哲学、美学的转型,使得德国文学思想迅速在迟到的德国民族这里走向现代,具有了审美现代性。德国文学思想的审美现代性的特点在于对启蒙现代性的反思,表现出的主要特点是:民族意识性、象征符号性、非理性化。在这世纪之交的时候,德国文学思想的现代性主要表现为几个主要文学流派:哲学上的新康德主义和现象学,文学上的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美学上的马克思主义。它们分别对德国文学思想的现代化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并共同揭开了德国文学思想的现代序幕,鲜明地体现了审美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8.
评所谓“后实践美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与杨春时《走向后实践美学》等文展开争鸣,指出所谓“后实践美学”(超越美学)根本不能成立。首先,所谓超越美学的本体论基础是不可靠的,它是以生存本体论的唯心主义为其哲学基础;其次,超越美学的认识论(解释学)基础是十分脆弱的,它是在虚妄的生存本体论基础上产生的纯粹主观唯我主义的认识论、由于超越美学从唯心主义的本体论和纯粹主观唯我主义的解释学认识论出发,恶性膨胀了“精神性”和“个体性”,因而背离了实践美学的正确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聂春华 《中州学刊》2012,(5):198-202
环境美学虽以"环境"为其学科名目,但在对西方传统美学的反思中,身体问题凸显为环境美学一个重要的理论支点。环境美学在阿诺德.伯林特那里是由主体走向身体的一元化思路,在艾伦.卡尔松那里则是从身体走向主体的二元分化思路,两者都是对传统意识哲学忽视身体的一种反思,使身体成为内在于环境美学自身的一个基本问题。身体的原始在场而非主体意识的在场成为环境美学各种讨论的前提,也激发了审美经验研究从感知的元素分析走向了注重各种感知之间的关联阈。环境美学对审美描述和元批评的关注表现了这门学科对传统美学的表述问题的焦虑,而审美描述与传统美学话语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它能激发感知者和读者的身体"在场感",并实现审美经验向审美理论的过渡。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追求、西方理论的影响、全球化浪潮、艺术审美实践的现实发展是决定中国当代美学发展进程的四大动因或四大向力,中国当代美学正是在这四大向力的牵制和撕扯中走过了它近30年的历程,并形成了当今复杂多变的多元并立的格局."多元并立"既可能是美学研究繁荣发展的标志,也可能是美学研究陷入僵局和困境的征象,这取决于多元之间是否能构成对话交流的关系.目前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理论构建与艺术审美实践发展的偏离和脱节,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客观上看是以"外求式"为主导的理论创新模式的形成,主观上看是"拿来主义"、"普世主义"、"功利主义"等学术思想所导致的非正常的学术心态.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理论创构的"现实关怀"和"问题意识",促使美学理论研究从以"外求式"为主导的创新方式转向以"自主式"为主导的创新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