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语》含有丰富而深邃的道德哲学,其中以“仁”、“义”、“礼”为核心的社会公德;以“忠”为基础的职业道德;以“孝”为起点的家庭美德。这在当今落实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的历史条件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于孔子仁学作了多角度审视。从仁学的提出看仁 ,它是为了恢复周礼 ,作为礼的理论基础而出现的 ;从孝的层面看仁 ,“孝悌”是“为仁之本” ;从实现仁的方法 ,即忠恕之道看仁 ,它包含了道德上的人格平等和尊严等内容 ;从天地万物一体看仁 ,以生为仁 ,是儒家天人关系论说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西周的"礼"与"德""孝"关系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孝”是西周宗法伦理的核心 ,而“礼”与“德”“孝”有相同的起源、内涵和发展走向 ,“礼”是“德”“孝”价值观念的外化 (行为规范 )。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人际关系思想极富智慧,体现于《论语》中。一是以“学”为主的基本的人际态度和自我提升。二是主于“诚”、“敬”的人际行为智慧,外化为具体的行为指向,即始于孝、悌而行于仁。孔子将私人领域的“孝”、“悌”、“信”扩张并普及到社会公共领域,于是有了“仁”政、“仁”人的提法,“仁”的核心为诚心与敬人。孝、悌、信、仁的背后其实都有一种含而不露的人际野心,具有强大的人际统摄力,通过虚我以来人,虚我而为我,这如同道家的欲扬先抑,是一种人际行为智慧和人际韬略。这也是中国古代人际关系学和伦理智慧的突出表现,在当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国际交往中,尤其彰显着其独特的魅力和效力,有着重大的方法论意义,我们应重视其国际运用。  相似文献   

5.
传统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现代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力思想保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礼”是一个思想内涵深刻的概念。在儒家的视界中,礼限定着人的存在方式和存在性质;礼为人之本质,同时又是一种道德修养途径;通过礼,人们寻得内心的“仁”;礼还是一种制度,规范家庭和社会关系;它在价值层面是先王之道、诸侯治国之道,值得今人借鉴。  相似文献   

6.
孔子仁学及其道德教育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礼” ,而其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则是“仁”。孔子仁学有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实行“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礼” ;二是以“仁”为道德教育的核心 ,是为了促使被教育者在维护“周礼”时完全出于心理上的自觉。孔子仁学在道德教育上有三个具体原则 :为人由己 ,推己及人 ,知、情、意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正>“礼”与“仁”在孔子思想体系中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探索它们的关系,弄清它们的主次地位,对于正确评价孔子有很重要的意义.研究者中有“礼”为核心和“仁”为核心的不同说法.笔者持“礼”为孔子思想的核心的观点并作简略论述,以就教于孔子研究的学者们.  相似文献   

8.
对于孔于思想核心的问题,学术界众说纷纭。本文以为孔子思想有核心,这个核心便是“和”。孔子所谓的志于道(和),据于德(中),依于仁(仁、礼),是把握其思想核心的关键。从“和”与“仁”、“礼”、“中”四大范畴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看,“和”是最高理想,“中”是达到“和”的方法,“仁”、“礼”是“和”的具体外化。从“和”与“仁”、“礼”、“中”之间的相互关系看,“和”能够一贯到底,内在地贯通于“中”、“仁”、“礼”,使四大范畴合而为一。从“和”这一重要范畴本身的内涵看,“和”是指哲学化了的和谐观,是孔子全部思想的结晶。  相似文献   

9.
试论曾子对孔子学说的阐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子提高“孝”在儒学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以“孝”统贯孔子的“仁”和“礼”,以“忠恕”概括孔子学说,突出“忠”在内省的修养方法中的作用,开启了求诸于心的运思路向。曾子成为儒学发展中一位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  相似文献   

10.
管仲的伦理思想是时代的产物,基本上是维护传统的道德观念,核心是“礼”,但管仲所维护的“礼”已与传统的“周礼”相去甚远;“仁”是春秋时期的新道德观念,虽然不能肯定管仲一定提出过“仁”的概念,但其思想中的人本主义精神却为“仁”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管仲对伦理学最大的贡献是他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道德基础论。  相似文献   

11.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该在吸收传统孝道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弘扬和提倡现代社会的公民孝道教育。加强公民孝道教育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应然诉求。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看,公民孝道教育的现代内容包括感恩教育、养亲教育和敬亲教育;公民孝道教育的现代实施包括重视孝道的知性教育,加强孝道的情感培育和强化孝道的践行教育。  相似文献   

12.
"感恩"是基督教的信条之一,"孝道"则是儒家文化的根。基督教感恩文化和儒家孝道文化的核心内容都是"爱"与"感恩",都提倡"敬爱父母"、"感激父母"。在国内当前社会道德普遍滑坡、感恩之心缺失的背景下,尝试将两种文化进行融合,通过诵读古文经典,汲取传统"孝道"文化的养分;并借鉴基督教文化"感恩"的教义和美国"母亲节"的表现形式,内在以"感恩"作为"孝道"的心理基础,外在把"母亲节"纳入节日序列中,对国人尤其是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唤醒大家的孝道意识,从而弘扬传统孝道文化中的精华,积极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3.
“孝”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是家庭伦理的核心。新的孝道包括:赡养之责、敬重之心、关心理解之情,发展“孝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前提,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必由之路,是理顺人际关系、治理国家的有效途径,是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机制。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孝文化需要建立平等、民主、互益的新型家庭伦理道德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及注重“孝”道德教育与法律调控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孝"是中华民族特别看重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在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历史上,尽管"孝"曾被统治阶级严重异化,也曾被全盘否定,但在现代社会里,"孝"的积极正面功能不可替代,其合理价值不可抹杀。继承优良传统,建设精神家园、促进社会和谐,亟需将"孝"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与实践中,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具有亲和力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5.
孝是中华民族特别看重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在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尽管历史上孝曾被统治阶级严重异化,也曾被全盘否定,但在现代社会里,孝的积极正面功能不可替代,其合理价值不可抹煞。继承优良传统,建设精神家园、促进社会和谐,亟需将孝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与实践中,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具有亲和力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6.
站在道德信仰这个全新的视角上,我们发现孝道观念在当今社会的沦丧已经到了极其严重的地步。为了唤醒国人心中的“孝”感,使传统孝道回归家庭,并继承其中的合理内核,通过采取孝道教育的方式,在全社会建立起对孝道的信仰,使之成为传统道德信仰与新时期道德信仰的连接点,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一个良好的国民素质基础。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道德建设离不开传统孝道的发扬光大,而现有关于孝道的研究多侧重文本分析,停留在理想化与抽象化的层次,缺乏与日常生活实践的沟通和连接。有鉴于此,以人类学的社区研究法来调查分析一个具体乡村社区的孝道实践有助于突破文本分析的局限,将抽象的孝道回归至惧体的社会文化场景中来理解其含义,并探讨社区中以做人的逻辑为基础形成的意义体系即社区之神是如何维持孝道实践的,从而为有效地在全社会弘扬孝道奠定基础,使孝道重建不至于流为空洞的口号。  相似文献   

18.
从感恩范畴的角度看,儒家孝道可看做是一种带有普适价值的感恩文化,其感恩精神有三个突出特色:一是既重形式更重内容的感恩,二是主张父慈子孝、反对愚孝的双向感恩,三是推己及人、"修齐治平"的感恩。在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深入认识和把握儒家孝道的感恩精神特色,对于我们重振新兴传统孝道,从物质和精神多方面满足老人们的需求,让孤寡老人都能得到良好的照顾,克服目前"倒孝"啃老族"等不良现象,营造和谐美好的家庭关系及社会人际关系,都有着重要的现实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投射出社会发展的每一次变革。传统孝道的变异与封建政治的强殖入侵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现代家庭结构和功能的深刻变化、社会文化视角从社会到个人的转变促使传统孝道不断整合,在“以人为本”思想的解构中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现代孝道重构要坚持“以人为本”,才能达成和谐、公正的新孝文化。  相似文献   

20.
孔子的“孝道”,不仅是宗法社会制度的反映,也是一夫一妻制家庭中父母与子女血缘关系的反映。这种基于人类血缘关系的“孝”道,具有超时空的普遍性。针对现代社会“亲情”失落的弊端,通过对“孝”的现代诠释,注入时代精神,是可以为构建和谐家庭服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