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山大学杨海文博士浸沉于孟子研究达十余年,今有《浩然正气——孟子》面世(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显露出三个“一”的特点,即集中西哲理为一体、熔古今议题为一炉、合文史哲为一身。是书语言通俗易懂,为人文哲理随笔性质的学术著作,读来没有沉闷滞重的感受,给人以船只顺流而下的舒畅感。  相似文献   

2.
<张申府文集>于2005年1月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它的出版对我们了解20世纪中国社会、政治以及学术文化诸多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历史资料.正如张岱年先生在该文集的<序>中所说:"张申府是当代中国的哲学家、政治活动家,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著名人物."1993年中国文化书院举办过一次<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张申府、汤用彤、梁漱溟诞辰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会后把有关论文编成文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3.
《张申府文集》于2005年1月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它的出版对我们了解20世纪中国社会、政治以及学术文化诸多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历史资料。正如张岱年先生在该文集的《序》中所说:“张申府是当代中国的哲学家、政治活动家,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著名人物。”1993年中国文  相似文献   

4.
<正> (一) 余九岁时,北洋军阀恢复读经,高小一年级增设《孟子》一课,当时老师马虎教,学生胡乱学,犹记将石印《孟子》放置老师台前,背过身去,就象甘肃对“花儿”一般地高唱起来,到底唱的什么,学生固然不在乎,老师也不管。这就是六十余年前学习《孟子》的大略。可是,问题在于,六十余年前固已如此,难道六十余年后之今日,就能学习得非常清楚明白了吗?其实这个问题,清初的黄梨洲(宗羲)早已接触到过,他说,按道理讲,“一人索之而弗获,千万人索之而无弗获矣”,“一时穷之而未尽,千百年穷之而无不尽矣”;况且  相似文献   

5.
孟子的井田说和分工论——读《孟子》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的井田说和分工论,在先秦经济思想史上,是最引人注目的。因此,近世之治先秦经济史者无不加以评说。许多人认为,井田之说是空想的乌托邦,是托古改制,分工论则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为压迫剥削辩解。我不赞同这种说法。我认为:孟子的井田说并非向壁虚构;他的分工论是进步的,完全应该肯定。下面,谨依次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6.
孟子研究的力作——读《亚圣智慧》肖驷近年来,孟子研究领域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不断推出新的学术论著,其中,王其俊先生的研究成果令人瞩目。他在这个学术领域,潜心钻研,锲而不舍,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并继专著《孟学新探》之后,又推出了新的力作——《亚圣...  相似文献   

7.
杨逊 《船山学刊》1987,(2):35-40
王船山在《读四书大全说》的《孟子篇》 (以下简称“本篇”)中,发挥并发展了孟子的思想,有的是撇开后儒的种种曲解、误解,恢复了孟学的原貌,而更多的是通过传孟、注孟,表达了他自己的观点,这就是他自己说的“六经责我开生面”“本篇”对程朱有关孟学的论述或注释,有所推崇,但也指出程朱特别是朱熹注孟太“疏略”甚至存在“差错”,或者“带些呆气”,“永得立言之旨”。如果说,船山平时是“修正程朱”,(嵇文甫语)那么“本篇”却主要是批判程朱。兹分述如一下: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比较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最近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中西500年比较》,就是我国学术界比较研究的一项新成果。本书以16世纪中叶作为中西比较的历史起点,由此展开了对中西双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军事等诸方面的全面比较。全书按时间和历史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便构成一卷的主要内容。第一卷从16世纪中叶到1839年。此卷分析了西方在资本主义的道路上迅速地崛起,中国在封  相似文献   

9.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中国人民正以不同的方式去了解竞争的含义,去探寻竞争的方式、方法和技巧。广西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胜负之间话竞争》一书正适应了这个潮流,以流畅的文笔,简洁的叙述以及生动丰富的实例,对竞争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阐述。该书围绕“人与竞争”、“竞争谋略”、“竞争类型和方式”、“竞争道德”、“国际竞争”、“新竞争论”等方面的内容,从不同的侧面作了深入浅出  相似文献   

10.
白奚 《学术界》2007,(6):287-293
《老子古今》一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主要表现在一、提出了 "语言趋同"、"文本改善"、"思想聚焦"等概念,揭示了《老子》版本在两千多年的演变过程中呈现出的规律性现象,提出了今本《老子》是历代编校者们有意识地不断修改加工的结果,《老子》的古本并不是最好的、最合理的,反而是经过历代编校者不断加工的版本更好、更合理等重要论断.二、从方法论上对古今中西的《老子》诠释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提出了"人文自然"、"反向格义"等重要概念.三、用《老子》的古老智慧思考和解决现代人类面临的问题,对《老子》的思想做出了精深的、富有现代气息的阐发.  相似文献   

11.
认真地读一点历史 ,重视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 ,是为了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走向未来。由国内八位著名学者撰写的《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 998年版 ) ,即是为各级领导干部学习中外历史提供的一部极好教材。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的长处 ,因而 ,我们既要扩大与国际间的交往 ,还要了解世界各国的历史。书中的《世界古代帝国和文化兴衰》、《文艺复兴及其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略论英美法三次资产阶级革命》、《近代以来中美俄日关系的特点》等专题 ,对世界各国的历史大背景进行了讲述 ,在拓展人…  相似文献   

12.
毛庆同志的新著《屈骚艺术新研》(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出版,下简称《新研》)。书名与内容完全吻合,恰如其份。时下冠之以“新注”、“新论”之名者多矣,然翻阅之后总有似曾相识之感,难免有被捉弄的帐惘。而《新研》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确实能使人耳目一新,流连忘返。研究对象新。楚辞领域古老而窄深,热烈而寂寞,众多的研究者从事辑集、注释、考订、评议、辨论、图绘、绍述、再现,二千年间共累积专著四百多种,但没有一种是专门探讨艺术奥秘的。新时期的楚辞研究,又形成了楚辞学史上的又一个高峰,各种著述正式出版者已逾百部。值得注意的  相似文献   

13.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陈述了他在中西社会之间看到的许多差别,如“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不过,这些差别到底是古今之别还是中西之别?对于这个问题,费孝通在其著作中并没有提供一个确定的答案,而冯友兰和梁漱溟两位先生则给出了两种完全相反的答案。三位学者对这一问题所做出的解答及其分歧,构成了迄今为止我们在这一问题领域所能看到的基本思想景观。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来对这一问题展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14.
《孔丛子》是关于孔家后人思想的一部著作,虽然对该书的真伪,人们多有争议,但书中有关孟子的记载,却对我们研究孟子思想提供了帮助.书中涉及孟子的思想观点主要有仁义观、义利观和圣人之道,而这也正是孟子思想的根本所在,如果能够系统明晰了孟子的这些观点,那就可谓基本上把握住了孟子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15.
邓球柏 《船山学刊》2005,(4):208-208,39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刻,湖南人民出版社推出了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文选德先生的力作<论语诠释>与<道德经诠释>.这既是出版界、文化界的一件大喜事,也是学术界、教育界、思想界的一件大喜事.选德先生的力作<论语诠释>与<道德经诠释>的面世,必将有助于加深我们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必将有力地促进提高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苏正道 《理论界》2014,(5):137-140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采用经学训诂的形式对义理内容进行建构,在学术思想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对戴震的义理旨趣、考据特征以及对《孟子》的创新阐释及其缺陷作了分析,认为其过度目的性阐释导致了《疏证》在接受方面的诸多困局。戴震义理学表面上对程朱理学持批判立场,但双方在动机、旨趣和义理内容的建构上不具同源性,戴震把程朱理学瑕疵当成程朱理学本身加以攻击,对原始儒意的理解并没有超越宋儒而进行。戴震对于《孟子》的把握仍有未达,但《疏证》所展现出来的批判精神却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王坤坤 《理论界》2012,(10):133-135
孟子接续孔子仁的思想,进一步说明了仁义道德的根据和来源,开辟了独特的人性理论。孟子转化了传统的"以德论天"思想,拓扩为"以天论德"的新视域,他把心性来源归为天和命,人性天生即有,不假外求,是天赋于我,命之所下贯。因之,孟子的性善论便拥有了形上根基和超越性价值,这也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理论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船山在《读孟子说》的《告子章》等章节,阐发了他对理气心性思想的看法,主要涉及三个问题:"贵性贱气""知觉为性"和"命日受,性日生"。船山《读孟子说》的理气心性论是在批评朱子学以及佛教心性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船山的批评触及了朱子学将理"实体化"引发的内在矛盾,并以"气善论""理气一体论"予以合理解决,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是宋明理学自然发展的结果。《读孟子说》的理气心性论主要是回应朱熹,但已体现出归宗横渠的学术倾向。  相似文献   

19.
20.
因为与现代汉语语序的不同,古代汉语的方位词、处所词研究长期以来保持着其研究的特殊意义。本文以先秦经典《孟子》为文本,通过描写方所词的类别,分布,研究方所词的句法功能,及其相关动词、介词的语法特点,以此窥见方所词在上古汉语中的语法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