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战后日本建立的相异于欧美的、独特的金融体制 ,对促进日本经济的恢复和高速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日本由后发展经济向工业化经济转变的完成 ,特别是 90年代泡沫经济崩溃后 ,日本金融体制的不适应性逐渐凸现出来。日本政府曾于 70年代后半期至 90年代初期进行了渐进式的金融改革 ,然而收效甚微 ,1997年又出台了“大爆炸”式的金融改革。纵观这两次金融改革 ,将如何评价它们各自的地位和作用 ,两次改革之间又存在着何种区别及内在联系 ,本文对此尝试分析之。一、战后日本金融体制的特征  在一系列日本经济运行体制中 ,2 0世纪 5 0年代…  相似文献   

2.
关于重构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的探讨王希成目前,中国金融业正发生着一场历史上的变革:由计划经济“资金供给化”为特征的金融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金商品化”为特征的新金融体制转变。纵观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进程,虽然形成了合作金融、商业金融和政策金融并存的基本...  相似文献   

3.
试论日本金融的“大爆炸”东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所刘昌黎1996年11月11日桥本首相和三冢藏相会谈,决定改革日本金融体制、金融制度,在2001年前实现金融自由化,并仿效英国①,把这次改革称之为“日本版大爆炸”。从此以后,“大爆炸”成为日本金融改革的热门...  相似文献   

4.
面向WTO的中国金融发展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红 《求是学刊》2003,30(6):70-73
金融是市场经济的中枢神经,是资本运营的核心。中国的金融体制渊源于计划模式,资源配置主要靠财政,不是银行。在体制转换中,面临着艰巨的改革任务。面向WTO,中国金融的发展走向:重新构筑金融体系;鼓励发展民营银行;实行国有银行的股份化改造,促进金融市场的深化;扩大金融市场的开放,尽快和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5.
关于专业银行商业化几个问题初探周永刚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分工协作的金融体制,研究我国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必要性、现实环境...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四大已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总体目标下,金融作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调节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杠杆,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尽快构建新的金融体制和运行机制,已成为金融、经济界人士注目的焦点,也是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拟就此做一些粗浅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金融深化理论要求金融当局放开对利率与汇率的严格管制,使其能真正反映信贷与外汇资金的实际需求。由于利率、汇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动关系,伴随着金融深化国际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目前的利率与汇率管制体制弊端日益突出,因此深化其体制改革也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银行风险控制的理论与实践杜火韦目前,中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金融体制改革正在深化,金融业快速发展,新的金融工具不断运用,而较为完备的金融监管体系还未建立起来,使得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体制转轨(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不确定性因素,存在着许...  相似文献   

9.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确定我国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而克服了我国计划经济一系列弊端,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我国的金融体制和金融政策的改革都进展不快。从形式看,虽然近几年来已经建立了两级银行,成立了几家专业银行,实行了“划分资金、实存实贷”的资金管理制度,但实际上还是沿用50年代的金融体制模式,专业银行仍然起国家管理机关的作用,没有办成真正的银行,没有办成直接按经济规律办事的起中介作用的金融企业,对资金效益不负任何责任,在所有制上还是大一统的国家银行,对各种经济成分  相似文献   

10.
面向21世纪的日本金融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宁 《日本研究》1998,(2):17-22
面向21世纪的日本金融改革辽宁大学国际经济学院杨宁9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持续衰退,日本开始对经济金融领域的体制问题进行深刻反省,并加快了改革的步伐。1996年,桥本首相上台不久即提出要对社会经济进行全面改革的设想。1997年6月大藏省公布“金融体制改...  相似文献   

11.
金融是市场经济的中枢神经,是资本运营的核心.中国的金融体制源于计划模式,资源配置主要靠财政,不是银行.在体制转轨中,面临着艰巨的改革任务.在金融实务领域,存在着五大观念误区银行只能国家专办;国有银行只能给国有企业贷款;贷款必须提供实物硬件抵押;不是积极"寻贷",而是消极"惜贷";只是单纯放贷,不是兼顾投资.面向WTO,中国金融的发展走向是重新构筑金融体系;鼓励发展民营银行;实行国有银行的股份化改造,促进金融市场的深化;扩大金融市场的开放,尽快和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12.
日本金融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及主要内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潘晓文郑永忠战后日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日本式”金融体制,一直维持了长达50年之久。它对日本经济的腾飞起过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也给日本经济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近些年来,日本金融领域发生的大动荡打碎...  相似文献   

13.
日本的农业金融在日本金融体系中占有特殊地位。它包括了农业、林业和鱼业三大方面,一般称为农林渔业金融,对日本的农林渔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就日本农业金融体制,资金筹措与运用及对我国农村金融的启示,作一初步探讨,以资借鉴。一、日本的农业金融体制日本的金融体制较之欧美有所不同,它是从日本银行(日本中央银行)为顶点,以政府系统金融,民间系统金融为两边,以农林渔业金融为底边的金字塔型金融结构。政府系统金融主要有二行十库;民间系统金融主要有八十六行(都市银行十三、地方银行  相似文献   

14.
日本金融渐进式改革失误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战以后 ,日本成功地建立起了一套主银行制度为特色的日本金融制度 ,推动了日本经济长达 2 0年的高速增长。 80年代开始 ,日本又顺应形势发展 ,开始了渐进式的金融自由化改革。随后 ,日本推出了“大爆炸”式的金融体制改革方案 ,以求对金融体系进行彻底整顿 ,实现金融市场自由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金融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我国金融事业的根本指针,因此,学习邓小平金融思想,以邓小平理论指导金融工作实践,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一邓小平金融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必须掌握大银行,并且要使银行“独享垄断权”,并指出:“按照全体人民的利益来调节信贷事业,从而破坏大金融资本家的统治。”列宁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提出改造资本主义银行,“砍掉使这个极好机…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说过:“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斯蒂格里茨也谈过:“金融体制是经济的大脑。”“住房改革的成功取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成功”。福利分房的取消使广大居民个人成了住宅商品的巨大潜在需求者,同时国家又决定把住宅产业培育成新的消费热点的经济增长点。而由于本身具有价值大、耐用期长等特点,住宅商品的消费在现代社会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今天的中国居民已不能再以那种传统的消费方式即攒足钱再消费的方式去对待住宅商品。那样对个人来说是一种生活质量方面的损失,对整个社会来说,会对…  相似文献   

17.
在新旧体制并存、交替、市场不健全的条件下,企业集团的发展面临着来自于多方面的问题和困难,其中金融体制和信贷资金管理方式与企业集团的发展需要不相适应是制约和影响企业集团发展的因素之一,其根本对策只能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作者提出了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与企业集团发展相关的基本思路,并归纳出了近期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金融深化与中国金融稳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秋  刘殿新 《学术交流》2006,(1):96-100
金融深化在改善金融制度、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金融秩序动荡进而引发金融危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货币化程度逐步提高,金融相关率逐渐增长,金融机构组织不断创新,金融市场健康成长,这个过程正是中国金融不断深化的过程。迄今为止,我国虽然尚未发生全局性的金融动荡,但我国金融业同样存在大量不安全因素:如金融机构高居不下的不良资产,保险业的无序竞争,上市公司的不良业绩等等。在金融深化进程中,保持我国金融稳定发展的路径选择应该是: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谨慎开放资本市场,稳步推行金融产权改革,准确把握金融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9.
从明治维新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本金融体制历经多次改革,但尤以九十年代“金融大改革”涉及范围最广,力度也最大。本文拟就日本的金融大改革及其启示作一探讨。一、日本金融业存在的问题及表现(一)金融机构不良资产问题严重。许多日本银行在泡沫经济膨胀期滥放贷款...  相似文献   

20.
日本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体制性、深层次的原因是日本长期以来推行的金融超前发展战略。金融超前发展战略的主要特征是:(1)金融体制建立在商品经济发展之前,即金融资本的产生与发展、金融制度的产生与发展都是超常规的;(2)需要政府强力扶持和立法的先行;(3)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