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坚持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到纪检监察工作的各项工作中去。如何理解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如何从理论上全面诠释党在反腐败问题上的重要指导思想的变化,如何在工作中更加全面地贯彻这一指导思想,是我国理论研究界和各级纪检机关面临的一项重要的理论研究和现实实践课题。本专题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民本思想的演变轨迹及其时代创新,论述了"以人为本"视阈下中国反腐败政策的范式转变,以及如何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反腐倡廉建设中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期望通过本组文章,给反腐倡廉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提供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2.
运用彼得.霍尔(Peter Hall)的政策范式理论,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校毕业生就业政策领域的范式变化。自1949年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共经历了三个明显的范式阶段:行政配置政策范式(1949-1985),双轨制政策范式(1985-2000),以及正在制度化中的市场配置范式(2000年开始)。发生了两次范式的转移:从行政配置向双轨制的政策范式转移,从双轨制向市场配置的政策范式的转移。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执政范式的现代化诉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执政范式的与时俱进是执政党解决发展问题的必然选择。科学发展观作为执政范式的新发展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和延续性。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物质生产力、自然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均衡发展,在发展、和谐、代价三大向度内规避风险,是执政范式现代化的经验性诉求。  相似文献   

4.
社会生态人是指为顺应生态发展规律,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谐共生并协同进化的人,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对如何处理人与社会及自身、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创造和培育着新型的人性模态,并实现着对人的重新塑造.社会生态人人性内涵与科学发展观的人性要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战略提供了合理的人性范式,能够成为科学发展的理想实践者.  相似文献   

5.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视角解读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理解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新发展,思考人的全面发展新思路,这对于提升人的主体地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元政策视角下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元政策的视角观照,科学发展观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重大指导思想,同时也是用以指导和规范政府公共政策行为的一套理念和方法的科学体系.深入剖析科学发展观的元政策价值,对于改善和优化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系统,提升我国政府公共政策能力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西方社会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传统的从工业生产角度解释城市增长的模型已显得过时。本文从舒适物的理论视角,分析城市舒适物与西方城市发展的关系,指出舒适物已成为城市发展及影响城市高端人力资本移入和城市活力的重要变量。文章从历史的角度概述了西方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宗教舒适物、人文舒适物、商业舒适物以及如今包括自然、人文、消费和社会的综合舒适物,指出城市舒适物及其理论范式代表着人类对于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思考和见证,也代表以"人的发展"为尺度下的城市反思。文章最后在分析美国城市芝加哥的基础上,总结了舒适物视角下城市发展的政策转变:从以往将城市作为单纯经济增长的场所和机器变为一个更强调智慧增长的地方,尤其注重其对居民和高端人力资本的吸引力;相对应地,城市以制造生产为主导的活动越来越被消费和审美为导向的活动所代替;城市从注重为生产企业提供政策激励转为为大众提供舒适的公共物品。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对中国现代化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使中国的现代化理论日渐成熟。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提出科学发展观,这是中国现代化理论发展的新成就。科学发展观明确了“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价值观,确立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现代化建设的新模式,提出了中国现代化现代化建设的新战略。  相似文献   

9.
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提出并科学回答了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首要问题,成为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与灵魂.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与时俱进,也是新世纪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要使以人为本从科学理念到社会实践,就要使以人为本理念深入人心,就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和充裕条件,就要从体制上、制度上、法律上保障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实现,就要将人文关怀体现在社会管理和社会生活的微观细节之中.  相似文献   

10.
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提出并科学回答了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首要问题,成为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与灵魂。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与时俱进,也是新世纪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要使以人为本从科学理念到社会实践,就要使以人为本理念深入人心,就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和充裕条件,就要从体制上、制度上、法律上保障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实现,就要将人文关怀体现在社会管理和社会生活的微观细节之中。  相似文献   

11.
关于新世纪中国的国际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绍邦 《河北学刊》2003,23(6):5-10
国际战略概念是战略概念从军事领域向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领域扩展的产物。科学的国际战略,应该是主权国家的对外战略谋划符合国际局势及其国际环境。因此,新中国的国际战略随着国际环境的变迁曾有过四次重大调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客观认识我国的国情与综合国力,明确我国现阶段的国家利益,加强对我国国际战略的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中,文化发展出现"离异"趋向,究其根源在于长时间中我们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原版"去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文化传统和民族的思维方式也有所背离,知识分子多成为"依附型",失去自我。我们只有走综合创新之路,才能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正确认识文化转型,并与时俱进,重现中国哲学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3.
杨蕾 《中州学刊》2003,(3):131-133
20世纪 ,是中国逻辑史研究经历开拓、突破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它不仅开创了中国古代逻辑全面研究的先河 ,在中国学术和教育领域确立了中国逻辑史学科和研究方向 ,而且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造就了一支优秀的研究队伍 ,为新时期的中国逻辑史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进入新世纪 ,我国逻辑史研究承继上世纪 80年代以来的良好态势 ,继续呈现出一个较热烈的研究局面。各种角度、不同层面的挖掘在向前推进 ,各类观点不断推出、相互争鸣。总体而言 ,主要集中在本体反思、研究方法、逻辑学人和现实应用四个领域。下面 ,我对此进行简单介绍 ,同时也提出…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光清 《学术探索》2006,1(1):12-17
政治发展战略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性作用。21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应是:抓住机遇,多向推进,民主为本,稳中求变。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社会主义是一种运动,在运动的不同时期,允许存在不同的社会主义 模 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是完全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状况,是完全符合科学 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苏联、东欧的剧变,只是社会主义一种模式的失败,是由于在社会主 义改革中没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而导致的失败,并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社 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 然,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6.
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新世纪 ,入世、知识经济以及全球经济浪潮的到来 ,给企业文化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初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实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后,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总体有利与相对不利并存的态势。影响中国安全环境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亚太地区的经济走势;二是中国与亚太地区几个大国的关系;三是民族分裂主义活动;四是中国周边的军事安全状况。中国要实现新世纪初稳定周边的安全战略,关键是要办好自己的事情,实现睦北、缓西、稳南、进东的战略。  相似文献   

18.
公共政策供给不均与中部地区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市场经济能够使资源配置实现最优化,但也有失效和造成不公之弊.政府作为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应解决市场经济缺陷导致的不公平.区域政策不公、农民不公、乡城移民及就业不公和结构调整及国有企业改制成本支付不公及其区域效应是导致中部经济增长速度相对低落的重要外部原因.中部崛起不仅需要区内强化内部发展机制,而且需要中央政府至少从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等方面考虑给予中部实质性的政策优惠,以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郭琼 《兰州学刊》2008,(12):49-51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和东盟的关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政治上,双方确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经济上,启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安全上,中国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而中国的睦邻友好外交政策、东盟的平衡外交战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是促成中国与东盟关系取得新进展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我国社会转型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期,加速城市化建设的步伐,无疑是顺应和符合我国历史发展要求的,并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强劲动力。因此,湖南亦应将城市化作为新世纪发展的重要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