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轩辕黄帝是黄山所以得名的缘由,没有轩辕黄帝就没有黄山这个名字。张脉贤先生提出的“黄帝葬黄山”的猜想不仅是个文化猜想,也是个极富历史学依据的学术性假说。一般人认为“黄帝葬黄山”是道家或道教传说,其实这既不是道家传言,也不是道教编造,而是远古先民的遗迹和历史印记。由于我们目前的研究还没有深入到科学的考古学层面和全面的历史论证阶段,  相似文献   

2.
黄山是徽州文化构成的自然风光板块,在新兴显学——徽学研究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而关于黄山名称的由来,历来沿用“黄帝炼丹”说。本文从许承尧设疑发端,例举《旧唐书》、唐诗和道家学说,质疑传统说法,提出黄山名称是源于《易·坤卦》:“天玄而地黄。”  相似文献   

3.
景区自然生态及周边环境不错,地理位置也理想,是不错的游览地。但是,景区内的“野人”主题,为无源之水,虽然也掌握了游客的某些兴奋点,但是没有文化含量,与黄山区域人文历史与徽州文脉不联,焊痕太明显,是感觉生硬的一种“资源整合”,建议在“野人”的文章里,结合黄帝文化的内容。黄帝本是原始部落领袖,黄山也因此得名,那么,这里应该是有东西可挖,有内容可做的。“野人”应是原始氏族部落的集居地……  相似文献   

4.
2002年5月,带着组织的重托和人民群众的期望。我来到黄山工作。当我踏上黄山这块神奇的土地时,即被这里盈漫着微风徽韵的独特文化所吸引、所感奋、所陶醉。徽州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令我深深震撼,使我倍增光大徽州文化、发展黄山经济、造福黄山人民的崇高义务和责任。  相似文献   

5.
熊湘山文化就是黄帝文化,本文阐述了其文化的表层、中层、底层和两大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第十届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期间,黄山书坛推出一款新书——《天上徽州——徽州文化十大流派》。这是黄山文化界的一件盛事。是黄山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中华“和谐文化”中又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由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黄山学院“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黄山市文化委员会、黄山市社科联、黄山市故园徽州文化促进会共同主办,歙县许村镇人民政府、黄山紫霞茶业有限公司协办的“文化生态保护学术研讨会”6-7日在黄山市黄山学院召开。  相似文献   

8.
黄山古楹联     
黄山是进入世界“双遗产”名录的世界级名山。黄山的雄伟奇幻令海内外游人为之倾倒。但是,游人在饱览黄山自然美景之余,往往会生出一种莫名的缺憾。这种缺憾就是对黄山丰厚的文化遗产知之甚少。为了满足游人的文化需求,挖掘黄山的文化旅游资源,本刊从本期起,将全面、系统地介绍黄山文化遗产。让我们先读读《黄山古楹联》。  相似文献   

9.
醉温泉     
温泉,黄山“五绝”之一,与奇松怪石云海冬雪齐名,古人曾云:“五岳若与黄山僻,犹欠灵砂一道泉。”水出紫石峰下的黄山温泉古时就因轩辕黄帝沐浴化仙传说成为灵泉而出名,唐宋以来尤其借助于文人骚客们的享用、吟咏、宣传而播名遐迩,干百年中衍生出来的温泉文化成为黄山旅游文化中最富有诗情画意的华彩篇章之一。  相似文献   

10.
近十余年来中华大地上出现了“黄帝文化热”,一批学者投身于黄帝文化研究,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研究所所长何炳武研究员就是其中卓有成就的一位。何炳武的黄帝文化研究起步较早,全面系统,成果丰硕,具有把黄帝文化研究与中华文化研究相结合;把黄帝文化的资料整理与学术研究相结合;把黄帝文化的学术研究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等显著特征。一、黄帝文化研究与中华文化研究相结合何炳武对黄帝文化的研究没有停留在对黄帝生平、事功的考证上,而是把黄帝置于黄帝时代的大背景中,把黄帝文化置于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中去认识和观察,使得黄帝文化的研究更有广…  相似文献   

11.
具茨山文化包含有大量的黄帝及其"臣属"的史证,物证与民间文化传承,尤其是新近发现的具茨山"岩画",均可证明具茨山文化圈的主要内涵为黄帝文化.具茨山新近发现的"岩画",准确定名应为"具茨山岩图",其发现对中原上古文化的研究,无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徽学动态     
《徽州社会科学》2009,(5):45-45
2009年4月24—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歧山视察古徽州的黄山市,对黄山文化旅游和徽州文化的保护开发利用作了重要指示,他说:要把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黄山要保护文化资源,挖掘徽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做大做强旅游产品。黄山属于自然景观,是中国第一名山、名景,要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要加快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努力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推动旅游业又好又快地发展,黄山旅游发展要彰显特色,这是吸引游客的关键所在,包括饮食文化,旅游产品都要有特色。  相似文献   

13.
“秀甲九州”的中国黄山,不仅仅是泉、石、松、云等自然风光奇绝秀美,冠于诸山,而且其历史文化蕴涵丰厚,和中华文明同源共生,是名闻世界的黄帝之山。了解和认识文化黄山的真缔,重新认识“中国名片”形神绝佳的表里,对黄山在新世纪走向世界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4.
徽学动态     
《徽州社会科学》2007,(3):27-27
黄山学院充分发挥地利优势,进一步加大徽州文化特色科研的力度。校科研处精心组织谋划,在校级科研项目立项方面,扶植了一批徽州文化和黄山旅游研究的课题,支持教师徽州文化和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研究,2006年徽州文化特色科研课题获立项14项,还大力支持有关徽州文化课题国家和省级项目。  相似文献   

15.
徽学动态     
《徽州社会科学》2006,(11):50-50
著名徽州学专家广东社科院研究员叶显恩教授在应邀参加第十届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期间,11月7日来黄山学院徽州文化研究所指导工作。黄山学院党委书记汪良发,黄山学院副院长汪大白,黄山市政府程永宁副市长,黄山市社科联主席汪炜,黄山市地志办副主任翟屯建,黄山学院徽州文化研究所所长吴兆民以及汪柏树教授,方利山研究员等和叶教授进行了交流座谈。  相似文献   

16.
吉姆·桑塞尔是黄山的朋友,正是由于他客观公正的推介,黄山走进了《世界遗产名录》;正是由于他的建议和引导,黄山及时补齐了文化遗产申报材料,黄山才成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江淮情”艺术团今年9月将赴我市慰问演出。日前,导演组一行来我市召集地方文化人士座谈,就这项大型演出的创作思路征求意见,我有幸被邀参加。席间,谈及黄山和徽州文化,均感太“大”,一时难以把握。黄山大小七十二峰,包容万象,举凡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等天下名山奇观她都应有尽有,其博大胸襟确有“黄山归来不看岳”之霸气,更兼波谲云诡,瞬息生变,令人莫名其妙。  相似文献   

18.
《史记》黄帝“西至于崆峒,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引导黄帝族与炎帝族、九黎族“一笑泯恩仇”,融为泱泱华夏。这个伟大开头,就源于黄帝从八卦文化中辟出一条与崆峒广成子老学既有联系而又积极进取迥异于老学的炎黄和合大道。石刀石斧固然剪除了强暴的蚩尤,打败了炎帝榆罔的袭击,而最终毕竟是依靠黄帝的道论哲学折服了人心,永远拉开了炎黄和合文化的宽广序幕,引出我们民族史上由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几番高潮,正是民族的和合促使中国和平发展为古代世界的中心。《庄子》载:“黄帝定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空…  相似文献   

19.
2004年5月15日,李骏工作室、黄山学院徽州文化研究所、黄山市徽州文化研究院、黄山市程朱理学研究会在李骏工作室联合举办了“徽州文化乡村休闲旅游前景意义学术沙龙”活动。此次活动以沙龙的轻松方式研讨一个紧要的前沿话题,近三十名黄山市本土徽州文化研究与开发的专家学者、部分旅游开发的企业家以及黄山学院“徽州学社”学生代表与会。  相似文献   

20.
徽学动态     
《徽州社会科学》2006,(4):12-12
《黄山学院学报》2006年第一期“徽州文化研究”专栏刊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