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自《论语·述而》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以来,“束脩”一直被认为是“束脯”,是弟子敬师之礼,是师收弟子的手续、学费。然而仔细品味,总觉不大和谐。孔子是位十分注重礼节的学者,而古代馈赠礼物又男女有别,《左传·庄公二十四年》记载;“男贽,大者玉帛,小者禽鸟”,“女贽,不过榛栗枣脩。”况且孔子的弟子中并无女性,以束脩为敬师之礼不符合实际。清代康有为《论语注》承先师朱九江看法,认为“惟女贽乃以脯脩,学者无之。后儒误以解此经,则大谬。”至少可以设想,在孔子时代,或说在孔子的私学里,送束脩致师礼是不… 相似文献
3.
<正> 孔子,举世闻名的大教育家,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私人办学最有成就的人。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三千”之数,虽不无夸大,但孔子学生很多却是无可置疑的。私人办学,规模初具,其教育经费是从哪里来的呢?这确是研究孔子教育事业极关重要的问题。许多研究者,因《论语·述而》有“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一句话,就把“束脩”当作孔子收纳的学费。郭沫若《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上说:“他是‘有教无类’。 相似文献
4.
<正> “束脩”这桩公案,至今聚讼未决。目前主要有“干肉说”和“束发说”两种,然而双方都未有充足的证据说服对方。我愿提点看法与有关同志商榷。一、“干肉说”和“束发说”的源流“束脩”的含义问题案汉之前韵文献资料中未见争议,歧议始子汉以后。孔安国注《论语》时说:“言人能奉礼,自行束脩以上则皆教诲之。”这里的束脩既可解为“干肉”,又可解为“束发”。郑玄首倡“束发说”,解束脩为:“谓男子年十五以上也。”可惜此论未被后儒继承,声息渐衰,险成绝嗣之论。主张“干肉说”的魏有何晏,梁有皇侃,宋有刑(曰内)、朱熹,元有许谦,明有张居正,清有刘宝楠,真可谓人多势众,洋洋大观: 1.《论语集解义疏·卷四》皇侃疏:“束脩十束脯也。古者相见必执物以为贽。…… 相似文献
5.
潘捷军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7):84-91
地方志与历史学历来有“同源异流”的密切联系,同时两者间的关系研究一向又是一个薄弱环节,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以往地方志自身性质定位不明.而今,地方志“资料性文献”性质之说逐渐为方志学界所认同,这是对史志关系重新进行审视分析的重要前提.本文在此基础上,从地方志的本质特征、地方志与史学研究的不同结构、中外史学研究发展过程及态势等几个方面,对史志关系作了梳理分析. 相似文献
6.
<正> 《齐鲁学刊》一九八五年第四期刊出杨佐仁同志《论束脩》一文(以下简称杨文),对《论语》中束脩的“真正涵义”提出了一些看法,其论证方式颇新颖,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不少引文中或错漏字、或错标点、或错篇章名目等,疏漏较多,有损该文形象。为使《论束脩》更臻完善,今特将错漏之处检出,代为校勘,并就正于杨同志。至于该文论述过程中的一些新论,亦有不敢苟同者,拟另文请教,此文就不涉及了。 (1) 杨文说:“郑玄解束脩为‘谓男子年十五以上也’”,全文直接引此句凡四次,均同。郑氏《论语注》已佚,今查多本转引、辑录者,均为“谓年十五以上也”,并无“男子”二字。盖其时男女有别,尚无女子外出求学,孔门亦未收女弟子,是不必有“男子”二 相似文献
7.
8.
每年高考来临,老师最着急最受累的村是对学习成绩不良的学困生的帮助、转化工作。为了帮“困”,老师比家长还费心,几乎把所有的“心”都付出了,开始是对学生的爱心、关心,关注他们,作出了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决策。接着是苦心加细心,方方面面地为帮“困”而努力,如找学困生谈话,给他们鼓劲,指导学法,补课开“小灶”,细致地批改他们的作业,并写上激励性批语,教学中进度不敢快,内容不敢深,时时想到了他们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对学生的关心照顾真可谓无微不至。而高考呢,基本上是因学困生没有好的结果以老师和家长的病心加伤… 相似文献
9.
《睽车志》与《夷坚志》──“科学与志怪”之一(日本)本不二明著王枝忠,鲁忠慧译南宋初期郭彖编纂的志怪小说集《睽车志》中,刊载了一则有趣的科举奇闻,这里引录原文于下:龙舒人刘观,任平江许浦监酒。其子刘尧举字后卿,因就嘉禾流寓试,舟以行。舟人有女,尧举调... 相似文献
10.
桂林以山水甲天下,久负盛名,其为人文渊薮,学者尚鲜论及。从广西全境来说,八桂人文荟萃于桂林,亦有其历史渊源。因秦汉以来,中原与岭南政治、经济方面的联系日益加强,文化、生活方面的交流日渐密切,桂林地处南北要冲,适为互相渗透融会之区。故自南北朝以历明清,桂林的山峰岩洞,摩崖石刻,蔚为壮观,号称桂海碑林,举凡文章、诗词、歌赋、题记、铭刻、箴言、书札、题名、联语、榜书、造象、绘画、百家技 相似文献
11.
“志”“意”“情”是中国美学情意本体范畴中的三个主导范畴。“从心”的基本义基础上的内涵相通性、综合性,是其成为主导范畴的根本;三者在综合内涵基础上的意蕴偏指,是其作为独立范畴的内涵特色,也关系着它们在美学史上确立主导范畴地位的先后时间,形成了一个嬗变的范畴演进历程。“志”“意”“情”范畴的嬗变历程,折射出作为生发机制的思想文化语境、思维运构逻辑和作为显现形态的文艺表现方式、文艺审美形态的转变。通过内涵辨析和嬗变梳理,可以发现作为情意本体美学范畴,“志”“意”“情”主导的美学形态共同显现了中国美学古典性的意蕴美;同时,三者的嬗变演替,折射出审美主体地位的不断提升以及中国美学由古典向近代进发的整体趋向。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诗歌,自“诗言志”理论提出以后,主要是朝着儒化的方向发展,其自身抒情的因素亦在这过程中一度受到了掩盖。但随着春秋“礼乐”的解体,其自身本具之“情”很快就得到了复活,并通过对“人性”的演绎,与“志”融合,发展成为“发乎情,止乎礼义”,这一能与中国古代社会特点相和谐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在先秦礼乐思想的学理背景下,"情"被看作与生俱来的自然本性,"志"是后天培养形成的主观意志和价值意识.二者虽然都属于心理活动的范畴,相互联系,但又是性质、来源、作用不同的两个概念,孔颖达"情志一也"的说法是一种误解.<左传>讲"以制六志"的"六志"不是"六情",而是沿循"心术为主"的理路,对"六情"的礼乐价值规范.近年出土的战国楚简和传世文献对此都有充分的证明.诗学批评中,人们也引入了"情志一也"这个话语,着意淡化它的礼乐政教的价值意识,强调其诗歌艺术的抒情特征,将"志"消解在"情"的表现之中,实际又抹煞了二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西周至春秋时期,社会上流传两种重要文献——“志”与“语”.它们先口耳相传,而后“书于竹帛”,是先秦社会中重要的“语”类文献.在经典文献结集的时候,成为《左传》、《国语》的素材,得以流传至今.在西周至春秋社会,它们承载社会的理性价值判断,成为当时重要的话语资源,是前诸子时代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5.
看到每一期《中国电脑教育报》都反复宣传“学五笔字型立大志,用王码电脑建中华”,实在不是滋味。 绝大多数学“五笔字型”的是记忆力良好的青年。他们学“五笔字型”究竟立什么样的“大志”,建什么样的中华呢? 一个青年学了“拆字编码”,他就得紧跟 相似文献
16.
由古至今,在黄山脚下的一片灵秀之地上,到底出现过多少“名人”,人们一时很难说清楚,但古徽州府——歙县之西南溪头镇的柯灵泉,肯定能算一个。柯灵泉今年59岁。别看他只有高小文化,但他的创作水平却令人刮目。其戏剧创作曾获“田汉戏剧奖”;他先后花费8年时间,独自撰写了一部150余万字的《溪头志》!一般一套像样的编辑人马、历经数年才能完成的工作,柯灵泉居然一个人能做成。学术界普遍认为,柯灵泉所著镇志中的人文风土、民俗礼教。是.研究徽州民俗、社会文化的重要资料,将受到徽学、民俗学、社会学研究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18.
儒家哲学作为一种理性化的情感哲学,所追求的是生命情感的安适与愉悦,它是一种直觉性的人生体验。“孔颜之乐”与“曾点之志”是这种体验的范式和典型,是儒家最高的精神境界。李二曲“孔颜之乐”的理论基础和依据是道德本体论,核心是工夫论和境界论。其所谓“道明德修”、“心中境况”之发用为乐,都是从本体体验上说明心中之乐,体现出综合理学和心学的特.占、。论及“曾点之志”,二曲认为曾点志趣高远,气象从容,与天地万物同流,其精神实质与“孔颜之乐”相同,是最高精神境界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中的重要阶段,亦有自身的学术演变脉络。其中,在认同"学而至圣"这一价值理念的前提下,有关为学路向与归宿的构建则呈现出由"志伊学颜"到"志孔学孔"的话语转向。阳明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王艮借助对孔子人格的诠释与推崇,以志孔、学孔的主张,通过对"位"的有意忽略,化解了宋明传统中"志伊学颜"命题的困境;进而通过民间社会的重建,拓宽了为学实践之领域,建构起以立足民间社会而倡导修身讲学为内容的为学之路。 相似文献
20.
1968年在宁夏同心大罗山下韦州公社周庄大队朱元璋之子朱的墓地发现方形青石“庆王扩志”一合,志、盖皆边长六十厘米,厚十五厘米。志文楷书,四周边栏为宽五厘米的线刻云龙纹饰。志文原款式(改横行)为: 盖文:大明庆靖王墓 志文:庆王圹誌 王讳 太祖高皇帝第十五子也母妃余氏生于洪 武戊午正月九日二十四年辛未四月十 三日册封庆王二十六年癸酉五月之国 陕西之韦州三十四年辛已十二月徙国 宁夏正统三年八月初三日以疾享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