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2 毫秒
1.
正知识分子在中国的语境中指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然而,在西方语境中指除专业知识以外有特殊担当的人。"在他们的活动中显示出对社会核心价值的显著关心。他们是寻求提供道德标准和维护有意义的一般象征的人……。他们根据更高和更广大的真理对当前的真理提出疑问;他们用不实际的应该来反对诉诸现实。他们认为自己是理性、正义和真理这样的抽象观念的专门看护人,是常常在市场与权力场所遭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国电影新力量”导演声势渐显,他们关注社会问题,常取用当代都市作为空间情境,并以对空间的观察反映当下的现实与焦虑。在他们的电影创作中,空间有着典型的现代症候,如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空间中时间的紊乱,以及空间的功能性失位。这些空间的焦虑是某种社会心理发生改变的症候,而通过影像对现实的针砭与对边缘群体的关怀则是新力量导演们释放焦虑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从“人被抛到世界上”的角度切入,阐释小说《呼啸山庄》的外围结构(叙事结构)所反射的被放逐者的悲剧性生存境遇:在现实社会中,中心对边缘有一种本能的拒斥,边缘人受到中心权威的无尽压制,边缘人不得不面对这种现实,在反抗中,他们既颠覆中心又分裂自身。  相似文献   

4.
存在主义是西方20世纪上半叶产生的一种对社会形成了广泛而深刻影响的哲学与文学思潮。20世纪 8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社会由传统迈向现代这种剧烈而深刻的变革,中国当代的少数民族作家也在一种固守与叛 逆的选择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这种思潮的影响。他们在现代文明的废墟上从精神的高度重蹈远古时代人类 “生存”的主题,力图拯救自己于文明形成的困境中。他们在对现代人生命本体的叩问里,努力追寻并建构着人类 的精神家园。对于现实世界、对于存在、对于自我的探寻,使他们越来越深陷不能认识自己与不能把握社会的困惑 之中,于是他们竭力展示人生的荒谬与悲剧,否定人性的崇高。他们以文学的方式进行着人类生存哲学的思考,他 们以那种独特的艺术视阈反映现实,认识现实并结构着现实。  相似文献   

5.
张莉  余文盛 《延边大学学报》2024,(1):92-100+144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唐甄与同时代朝鲜思想家柳馨远在政治革新思想方面有较多相似之处,这是目前所见的文献中几乎没有深入论及之处。他们虽处于不同的国度,但重塑政府组织结构却是二人政治革新的共同选择;在重塑过程中,都更加注重各个部门和机构的“实权”;为了让政府组织更高效地运行,二人都选择了“省官”这一办法;二人对于官员的选拔与任用,都把“实功”作为最核心的指标。他们之间存在着这样的相似之处与二人所处的相似的社会现实和刻在他们骨子里的儒家民本思想有关;相似的社会现实是外因,儒家民本思想是内因。对其二人的政治革新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可以为学术界研究唐甄与柳馨远的思想提供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著名作家马卡宁1991年创作的中篇小说《豁口》,以寓言和隐喻的方式表达了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态度和哲理性思考。小说中充满着"世纪末"情绪下的虚无和荒诞,作者挖掘了在这样的氛围中人的存在状态,深刻地揭示了他们在"自由"中的阵痛和选择,他们与"恶"的对抗,以及他们在集体异化中的自我救赎和对个性的维持,小说散发着人性之光,体现了作者在内在经验参照下对剧烈变动的历史和社会现实的准确观照和省思。  相似文献   

7.
庄子和屈原事实上都不是忘情世道的人。庄子与屈原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他们既觉醒又迷惘,这是时代赋予他们思考与探索的责任。庄子与屈原都面对着国家的日益衰落的惨象,再加上他们的特殊的生活经历,使得他们比同时代的人有着更为鲜明和深刻的体验;他们不满于时政,或抨击邪恶,或申张正义,他们都关心如何改造现实的问题;他们都有愤世的意向。他们极富情感,心肠是热的。然而,他们用自己冷静的头脑的理性去认识现实,看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化第一基石》的《跋》中,侯建新讲其理论分析框架主要来源于庞卓恒;在《人的发展与历史的发展》及其一系列论文中,宠卓恒说他的哲学观是他研究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成果。他突破了通常把唯物史观理解为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框架,找出了被人所忽视的唯物史观的现实前提,即“一些现实的个人”、“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并由此而得出结论:人们的“生产活  相似文献   

9.
在《精神生活.意志》的开篇,汉娜.阿伦特就揭示了所有的知识人都必然面对的一个根本性悖论:他们赖以确认自身身份的知识总是对现实某种程度的抽象和脱离,而他们真实的存在——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的——又总是无可逃避地深陷现实之中,也就是说,知识人只能宿命地处于知识世界和生  相似文献   

10.
生活在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处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之中,尽管人是自由的、有意向和目的的创造者,但他们的一切行为方式,包括认知、经验和理解这样的意识活动,都必然受到一种对他们来说具有深远意义的现实的影响和制约。他们朝着世界迈动,并且彼此之间以这种现实为基础。可是,作为面对过去的文本(text)解释者,能否把自己超越于历史环境和现实基础之外,完全浸没在作者的所是(identity)之中,或是把自己的所是置于其中而努力发挥出自己的可创造性呢?这看起来是西  相似文献   

11.
对于原始人性善恶的问题,西周人并没有明确界定,但我们通过对<周书>的考察,可以从他们的言论中推论出其对原始人性的看法.西周人看到现实人性中包含恶的部分,主张以德为主要指导原则,通过教育的方法改造现实人性中的恶,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威廉斯在《欲望号街车》中描绘了一个错觉世界,三个主要角色(白兰琪·杜波依斯、斯坦利·柯华尔斯基、斯蒂拉·柯华尔斯基)在剧中都深陷错觉而不能自拔。当现实和期望无法调和,深陷错觉成为了他们被迫接受的生存方式,他们的表现也正反映了现代人在面对现实时无奈和绝望的心理。事实上,剧中所呈现的世界其实也是现实世界的缩影。但是剧中人物以不同方式掩饰、维护自己的错觉,表明了他们仍然抱有继续生存和生活的希望,这也让读者在绝望和悲剧的气氛中看到了希望和力量。  相似文献   

13.
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流派,对西方社会产生过巨大影响,近年来在我国也引起了兴趣和争论。现把国内对这个学派的评论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一、关于存在主义的理论特征多数同志认为,存在主义是一种把人的存在当作全部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的哲学。他们注重存在,注重现实人生。但是,存在主义所说的存在不是指人在生活实践中所接触到的客观存在,也不是指现实的人的存在,而是指被他们歪曲和神秘化了的人的精神生活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安史之乱使中唐出现了大迁徙,对南方的探索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入。元稹、白居易二人在仕途上的波折使他们的空间位移十分频繁且涉及地域广泛,为二人创作上的地理色彩浓厚特征提供了现实的条件。然而受制于中唐车马道路等现实条件,元白二人终不可能对中唐帝国疆域有整体上富有感情积淀的认知,这就产生了近似于后现代的处所焦虑。元白二人通过唱和的方式,填补了地域上的认知空白,确认了自己感情的所在,形成“通江唱和”诗作中奇特的地理交互现象。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与索尔·贝娄是以塑造知识分子形象而闻名的二十世纪著名作家,两人在批判现实的同时,都理性地关注人的精神生活。文章通过对他们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进行比较,分析他们的相似性和相异性,旨在找出这种相似性和相异性背后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6.
梦想与现实--对《好人难寻》中主人公的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从梦想与现实的角度,对弗兰纳里·奥康纳小说<好人难寻>中的两个主人公老祖母与"不合时宜"进行了角色解读,展现了他们个人梦想与现实的冲突,进而反映了现代社会中梦想与现实的关系梦想与现实如两根矗立的石柱,彼此对立,彼此凝望.梦想衬出了现实的可悲,现实映出了梦想的可叹.  相似文献   

17.
乌托邦叙事的意义——格非《人面桃花》阅读笔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梦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在于梦想的内在性拥有,而在于实现梦想的行动在现实中必然失败的命运。格非《人面桃花》中的乌托邦承担者,都是一些追求梦想的实现而特立独行的人,他们对内在精神的向往和对未来世界可能性的寻求,无不显示个性的生命激情和超越现实的勇气。因此,乌托邦叙事不仅仅是故事层面的反乌托邦性,而是对乌托邦精神的象征性解释。  相似文献   

18.
威廉斯在《欲望号街车》中描绘了一个错觉世界,三个主要角色(白兰琪.杜波依斯、斯坦利.柯华尔斯基、斯蒂拉.柯华尔斯基)在剧中都深陷错觉而不能自拔。当现实和期望无法调和,深陷错觉成为了他们被迫接受的生存方式,他们的表现也正反映了现代人在面对现实时无奈和绝望的心理。事实上,剧中所呈现的世界其实也是现实世界的缩影。但是剧中人物以不同方式掩饰、维护自己的错觉,表明了他们仍然抱有继续生存和生活的希望,这也让读者在绝望和悲剧的气氛中看到了希望和力量。  相似文献   

19.
王安忆在小说《米尼》中,通过对人物细腻的刻画和深刻的心理描写,揭示出一群生活在20世纪80年代,正处于上海转型期的一群小人物的生活状态。这里,有的人因为现实的挤压变得刻薄、古怪;有的人因为承受不住生活或精神方面的压力发生变态;亦有的人因为诱惑走上人生的不归路。然而,在他们当中,最让人铭刻,也最能扎入人心脏的还是那些变异以后,在阴暗面里前行的角色,他们或者堕落,或者破坏,也或者急迫。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与索尔·贝娄是以塑造知识分子形象而闻名的二十世纪著名作家,两人在批判现实的同时,都理性地关注人的精神生活.文章通过对他们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进行比较,分析他们的相似性和相异性,旨在找出这种相似性和相异性背后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