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即人同他的活动对象的关系。人们的活动是一个承先启后的历史过程,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也具有社会历史的特征。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客体依次表现出对象性、对象化、对象世界三种规定性。这三种规定性既是客体在人的活动中发展变化的三个环节,也是人的主体性确立和发展的三个阶段。本文就主客体关系运动变化的三个环节谈点不成熟的意见。 一  相似文献   

2.
一、审美主体及其规定性审美主体指审美活动中的参与者,以具有审美经验,能够进行审美创造活动与从事经济活动或认识活动的主体区分开来。主体所进行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经济的、政治的、道德的、认识的、审美的等各种活动。除了审美活动之外,其他各种活动都与纯功利相结合,与实际需要相联系,它们“是通过自己对象性的关系,亦  相似文献   

3.
论主客体关系及其价值实现元志贤,王连法在讨论主客体关系时,有人撰文提出“主客体一体化”、“主客体之间在总体上合二为一,成为一个无法剥离的互为内在的有机整体”的看法,把主客体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视为“主体──客体的一体化结构”模式,并以此为根据去表述今天...  相似文献   

4.
80年代初以来,我国价值哲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在理论上作了多方面研究,也存在不少问题,有不少争议。近几年,我国价值哲学研究的争论,首先是关于价值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主要是主客体关系论与人道价值论之争。80年代初以来,我国研究价值哲学的学者,大多采...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学说之间的对话和融合中,建构了塑造论哲学。当代中国之所以凸现出一个这样新的哲学模式,是因为:第一,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哲学主体性意识的觉醒。近代以来,由于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西方文化的全面颠覆,中国哲学的言说语式发生了断裂,丧失了文化自我的现代中国哲学基本上处于“学舌”状态,脱离了西方哲学的语汇就无法言谈哲学。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急速增长和社会结构的重大改变,民族复兴悄然来临,民族主体意识的觉醒呼唤着对自己文化的重新评估和对自我文化身份的重新认定。而我们要建立一种…  相似文献   

6.
人与世界之间必然形成现实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人在现实世界中充当主体,现实世界在人面前作为客体,二者构成实实在在的主体和客体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这注定了:人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必然具有一系列现实的具体内容。然而,学术理论界在探讨主客体关系时,往往脱离人与世界之间现实地存在的主客体关系活动的实际,抽象地谈论人的主体性和世界的客体性,进而忽视了这种主体和客体关系的现实的具体内容。本文拟就人与世界之间主体和客体关系的现实的具体内容作一简析,以对其现实性作一展示。一、主体和客体的对立任何统一…  相似文献   

7.
<正> 主客体关系问题,是一个有着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的问题。耀邦同志讲:“我们政治思想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提高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我是这样理解,也就是改造我们的主体,改造我们的主观世界,来更好地认识我们的国情,认识我们国家在整个世界当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整个世界的形势,把我们国家能够更有效地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所以主客体问题,也是我们政治思想工作当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这里想讲三个问题:第一个是主客体规定和相互关系问题,第二个是哲学基本问题和主客体的关系问题;第三个问题是这个问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冯芸 《齐鲁学刊》2013,(1):85-90
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人类实践活动,而在这一过程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同时也是我们对道德教育进行研究之逻辑起点的是道德教育主客体间的关系问题。面对当前道德教育实践中主客体间现实存在的种种不和谐现象,从哲学视角对主体与客体、主体与主体性、客体与客体性及道德教育过程的阶段性进行深入分析,应是对两者关系进行科学定位的基础。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以和谐性、平等性和双向性为原则的道德教育主客体关系,必将极大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从而促进现代道德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关于主客体关系的对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光远 《学术界》2001,(6):22-33
有一个年轻朋友 ,给我打电话 ,说他在学习辩证唯物主义时有一些问题想同我讨论。我知道他很爱动脑筋 ,也很会动脑筋。他的脾气我也知道一些 ,说话直来直去 ,不讲客套。我很喜欢这样的青年 ,就约定一个时间让他来了。下面是他和我的对话 :他 :这些日子我在想一个问题 :认识是一种现象 ,也是一个过程 ,这样说当然不会有什么问题。这样的话 ,虽然很抽象 ,然而可以从这儿出发去想问题。我想提的问题是认识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现象 ?是一个怎么的过程 ?同认识现象可以比较的 ,还有什么现象 ,还有怎样的过程 ?我听你说过教育是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统…  相似文献   

10.
教育客体对教育主体的信任,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基本保障。本文主要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客体之间形成的充分信任关系、怀疑关系和不信任关系。进一步解析了主、客体之间结成不信任关系的原因和应当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主客体相互作用主要发生在界面地区,这里是各种不同的哲学流派展开论战的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理性主义不是以客体否定主体,就是以主体否定客体;经验主义剐迷失在知觉和现象中而遗忘了主客体;后现代主义根本抛弃主客体关系走向了虚无主义.现代认识论要走出后现代困境,必须重新返回主客体关系的界面.  相似文献   

12.
主体和客体是哲学史上一对古老的范畴,民主也是一个多义而复杂的概念。正确理解马克恩主义理论中主客体学说与民主思想的内在关系,对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主体和民主具有一致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是有意识、能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改造和认识活动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中活动的人”。客体是进入实践活动领域并和主体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主体能动地反映着客体,改造着客体。人们正是在这种主客体双重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既改造着客观世  相似文献   

13.
自然向人生成所表现的主客体的生态性存在是过程性和结构性的统一。主客体的生态关系要求得和谐与平衡,需要人自身主体性的解放,需要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认识、体验主客体生态结构的前提,在自然—社会—精神—文化存在的结构性链条上历史与逻辑地把握人,并由此而透视未来世界中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的生态性优化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14.
在理论界探索哲学发展的进程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的当代,唯物主义方法作为最一般的哲学方法论被提出来加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这里,笔者试图从认识论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方面,也对唯物主义方法进行一些考察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编辑主客体之间关系的互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 《北方论丛》2003,(4):121-123
编辑活动是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相互结合的辩证统一体,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反映在编辑主体与具体的某一编辑客体之间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6.
电脑的发明以及伴随而来的对思维模拟的研究,是人类在当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的重大的实践活动。这种模拟思维的实践,使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迫使哲学要研究人脑和电脑之间的关系,探讨人脑思维的机理,并使认识论的研究由宏观领域深入到微观领域。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通过对宏观主体与微观客体复杂联系的考察,拓展关于主客体关系问题的理解。对量子理论所涉及的主观介入和主客体划界等问题的系统探讨表明,在微观认识中,由于通过实验设计、提问方式及对微观客体与宏观实验安排相互作用所生成的宏观效应的描述和说明,主体作为参与者的事实暴露无遗。但这种主体参与以及由此而生的主观介入都只是在描述的意义上。从描述的观点看,主体和客体本来就是出于主观规定,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划界是主体根据认识的需要作出的。  相似文献   

18.
主体间关系论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针对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因商品化、物化、大众文化膨胀、制度化操纵而引起的主体的失落于外以及封闭于内这样两种事实,以论纲的形式考察了主体间关系。主体间交往不仅存在于生活世界,而且展开了制度世界、通过语言中介传递意义世界的对话,通过劳动以自觉的实践形式确认主体。主体间不仅表现为一种不能被悬置的内在关系(作者由此批评了存在主义),也是一种外在关系,因而不能完全被关系同化成为“我”的工具化(作者由此评论了布拉德雷、维特根斯坦、哈贝马斯)。主体间关系的内在性意味着应当超越封闭的我、从主体走向主体间;而主体间关系的外在性要求避免因关系而消解自我。  相似文献   

19.
家庭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在社会生活中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安定。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他们之间的人身关系,即他们之间因婚姻、出生以及收养等而形成的亲属关系;二是他们之间的财产关系。对于前者,当代世界各国在法律上均有较为明确的规定,而对于后者,则仅对家庭的部分成员——夫妻间的财产关系作了规定。  相似文献   

20.
人通过劳动从动物提升出来的同时,也就发生了主体人与客体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主客体关系是一个与人的存在相伴随的久远以来的事实。但是对这一事实的认识,由于受到片面性的纠缠,所以对人说来,在长时期中还是一个未解的司芬克斯之谜。直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后,这个谜才算揭开了。原来人与环境的关系是在实践基础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