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古至今,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始终都是时代课题。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培养和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尤为重要。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进入新媒体时代,为实现这一目标,引发了新的思考,特别是培养路径方面,本文分别从学校、社会及青少年自身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何鑫 《公关世界》2022,(4):132-133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时代的更迭,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就逐渐走上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在新时代的宏观背景下,家风教育被赋予了新的要求,提出了新的做法,这些都集中体现在党十九大以来的一些重要文件和会议记录之中.我们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注入生活气息,使之融入青少年的责任意识培养当中去.主要从家庭、社会、国家三个层面路径进行家风教育,要注重潜移默化,在提升自己素养的同时,也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3.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已渗透居民的日常生活。网络是把双刃剑,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给人们负面影响。这种影响是潜在的,它的影响对人格不够完善的青少年更甚。当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的现实自我和网络世界中的理想自我无法统一时,就会出现自我同一性混乱,形成网络双重人格。因此,对青少年网络双重人格分析及其调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在我国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诞生期、90年代的发展期和21世纪的繁荣期三个阶段。80年代在翻译苏联研究成果、预防犯罪和阐述重要性方面奠定了专业研究的基础;90年代在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进入21世纪,学术期刊的繁荣,学术水平的提高,比较研究、跨学科跨领域研究、传统专业研究的加强等方面共同构成了繁荣期的表现。立法与法学、教育学理论的变化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来说是挑战,研究中对传统法律文化的忽视是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是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保质保量的重要保障。但随着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教师发展机会不足、培训有限、自我认同感低、融入感不强等问题逐渐显现,引起国家和教育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因此,以建立生态制度保障体系、加强自主发展意识、搭建专业发展网络平台、实行动态流动机制为实施路径,从而促进农村教育合理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青少年研究学科建设的发展,青少年研究的领域与范围逐步扩展.相关研究成果也显著增加。对人大复印资料《青少年导刊》2006年至2011年间转载的学术论文进行主题分类和内容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青少年研究的总体水平正在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高转化:青少年研究领域正在形成一批稳定、持续、有影响力的研究者和研究机构。虽然我国青少年研究逐渐成熟.多学科、多元化研究渐受关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研究的内容主题过于集中在某几个少数群体,具有鲜明的群体分布特征等。  相似文献   

7.
在第三届青少年研究基础理论建设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位学者围绕多学科理论的引入与本土化运用、基础理论的概念梳理与界定、青年研究方法论探讨等议题展开讨论交流。秉承前两届研讨会的一贯宗旨,本次研讨会继续深化青少年研究基础理论的探讨,并致力于青少年研究学科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网络问题主要源于网络素养的缺失。所谓网络素养是指网络用户在了解网络知识的基础上,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网络,理性地使用网络信息为个人发展服务的一种综合能力,具体包括对信息的获取、理解、思辨、质疑、评价、选择、创造以及传播等能力。解决青少年网络问题,更好地发挥网络积极作用的关键是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而提升网络素养的重要途径是网络素养教育。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刻不容缓.笔者认为应从加深网络素颜教育的认识、熟知教育内容,才能实施到位。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教育生态学理论为依托,以天津财经大学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译教学实践为基础,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口译教学进行质化研究.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德国青少年用语开始进入语言学研究领域,成为受到众多研究者青睐的热门课题,并逐渐发展成为德语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德国青少年用语的发展历程入手,对德国青少年用语在过去六十年中取得的丰硕成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从社会、文化、心理和语义等不同角度详细介绍了德国青少年用语的概念;阐述了德国青少年用语的研究领域及其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揭示其发展趋势及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日本的青年研究成果为参照系。希望通过这一学术平台对青年现象的起源与发展、意义与本质做若干探索性的思考。以代际现象呈现的青年存在,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特别是近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现实。社会的近代化需要有超越个人经济利益、家族与阶级利益的具备社会公共性质的年龄群体,在现代化过程中更需要具备超越现存社会构造有革新精神的社会群体,这就是青年现象。作为人类发展史上的现象,青年的诞生与发展、青年作为代际现象的存在意义在于其时代的公共性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公共性的理解、即全社会最大利益的需求的认识,形成了还未被经济利益、阶级构成、职业分工所分割化的、作为历史主体的青年一代的政治使命。  相似文献   

12.
2007年,第一届青少年研究基础理论建设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对青年研究30年的历史与发展进行了系统的回溯,对青年研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加以理性分析。在这次研讨会举办前后,《当代青年研究》刊登了一系列有关青少年研究理论反思的专题论文,使得2007年成为了青年研究界的理论回顾和思考年。时隔两年之后,当代青年研究论坛暨“第二届青少年研究基础理论建设研讨会”于2009年5月在杭州举行.是对青年研究进行深度反思中的新拓展。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有关知青、知青子女回沪政策的相继出台,每年都会有相当数量的知青子女或跟随父母,或独自一人回到上海学习、工作和生活。这批根在上海,生在异地,后又到上海发展的年轻群体,在面对人生中重大生活境遇调整时明显分化,一些人通过自身努力获得了稳定的工作和安定的生活,而另一些人则因种种原因而处境困难。本文通过对上海市某区知青子女抗逆力的调查,发现回沪知青子女的抗逆力与就业呈正相关,已就业的回沪知青子女抗逆力要比未就业的人水平高,最后提出促进回沪知青子女就业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Youth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making a transition from social movement to emerging profession. This article marks the path of this transition; charts achievements in developing core competencies and skill standards, training and education programs, career ladders, evaluations, and public awareness; and suggests the next steps in staff development that managers of nonprofit youth and human service organizations should consider.  相似文献   

15.
《后浪》宣传片在2020年五四青年节前夕发布后立即引发热议,直接导致"后浪"一词入选十大网络热词,并成为青年群体的新代名词.通过对微博数据LDA模型话题的分析发现,由于个人认同、代际观念和批判倾向的差异,青年群体对视频表现出了不同的情感倾向和看法;青年的异质性态度也折射出他们的现实境遇和数字时代下新的世代关系.通过对此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当下我国青年的社会心态和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16.
2014年以来,台湾地区发生的"太阳花学运"与"反课纲运动"等青年社会运动对台湾政治格局、社会秩序与民主思想带来强烈的冲击与影响,运动中的"青年反叛"现象反映了相当部分的台湾青年在当前两岸关系与社会发展态势下的思想价值倾向与行动主张,一方面从群体特质与现实困境来探究"青年反叛"的主客观基础因素,另一方面从青年社会运动发展演化的六个阶段,即导火索事件、网络舆论"发酵"及网络从众蔓延、集体动员规模壮大、行动升级并达到高潮、多次博弈谈判及运动转折点产生、运动退潮及行动终止来分析台湾青年社会运动所折射出的社会心理与集体行动特质。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青年是网络社会和未来社会反腐力量的主力,社会心理路径是影响青年网络反腐行动的重要因素。对1250名青年的实证研究发现,不同心理路径对青年参与网络反腐行动产生作用。目前,青年网络反腐关注度处于中等水平,但网络反腐行动倾向较积极。集体愤怒、集体效能、感性动因、身份认同、网络道德信念五条社会心理路径能正向预测网络反腐行动,集体愤怒是最重要的心理路径。集体愤怒、集体效能和感性动因直接影响网络反腐行动,身份认同和网络道德信念间接影响网络反腐行动。构建青年网络反腐行动的身份认同结构模型,有助于了解身份认同对青年网络反腐行动社会心理路径的整合作用,从而为鼓励新时代青年参与网络反腐提供更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8.
青年研究及其基础理论建设,应从厘清“谁是青年”和“青年是谁”这两个问题入手,不求构建那种主观的、封闭的庞大体系,而应注重回归青年自身,回归社会与青年的种种互动关联研究,在一个开放的状态下,在一个自然生成的过程中,以高度的学术自觉,吸纳和吸引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力量,走一务“集约化”发展的路子,逐步改变中国作为青年人口大国却是青年研究弱国的不合理局面。  相似文献   

19.
青年作为一个社会概念,是处在特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对处于青年期这一阶段的社会族类的一种特定的认识,是一个被特定时代赋予一定期待的群体。社会学把“青年”看作是社会化的一定阶段,认为“青年是从依赖成人的童年到能进行独立的、负责的成人活动的过渡”。社会发展和青年成长具有密切联系,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个典型时期青年群体与主流社会意识相背离所产生的“偏离”现象的对比分析,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青年群体的发展状况、规律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当前青年群体的“偏离”现象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20.
青年“无所谓”心态探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青年无所谓心态是青年在试图解决问题时产生两难境地时选择的第三条道路,有着其深厚的社会原因.然而青年自身在接受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自我意识"误读、价值失衡、责任心薄弱、信仰失却是其更为本质的原因.针对这些原因和根据青年的特点,对无所谓心态应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