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美国这样一个自称“富裕社会”的国家里,仍然存在着严重的贫穷问题。许多下层人士境遇困窘、生计艰难。但美国大多数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认为美国社会中的贫穷主要是“相对剥夺”。对我们来说,认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贫穷问题,应注重对实际情况的具体考察,在理论认识上要有所深化和提高。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的扶贫开发罗东山贫穷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直到今天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有着庞大的贫困人口。本文拟联系我国解决贫穷问题的实践,对扶贫开发问题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议题。要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学习小平同志的富民思想,掌握其若干要点是十分重要的。 一、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稳定的基础,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社会制度更应该体现这个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据这一规律,小平同志在不同场合反复阐述了一个观点: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社会主义的任务就是要消灭贫穷。1975年全面整顿时他就提出这个问题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正式摆上了议事日程。当时他说人民生活如此困难,怎么体观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坚持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否则就不能战胜资本主义。92年春南巡谈话,在总结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经验时又阐述了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生活尽快富裕起来的重要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4.
"三农"问题形势严峻,表现为经济贫穷、社会事业滞后,权益得不到保障等,这不仅损害了社会公平,也导致了效率损失.在中国,"三农"问题的产生中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角色错位、政府管制的资源配置不合理、管制过度与管制失效并存、管制成本过高等因素是引发"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寻求"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对政府角色重新定位,使政府管制与市场机制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
世界经济史大会是由国际经济史学会主办,每3-4年召开一届的经济史学界盛会.大会的议题往往代表着国际经济史学研究的最新动向和发展趋势.纵观第十五届世界经济史大会的讨论内容,学者们围绕着"贫穷和不平等"两个主要议题,从不同的视角、运用多元化的研究手段探索了全球化、东西方的发展路径问题.关于全球经济史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从长时段看全球化中的贫穷和不平等;第二,全球化视野中的市场和地区;第三,战争、政治经济、制度与经济增长差异;第四,围绕造成经济增长差异的可能要素展开的研究.其中,关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描述是一个重要却又薄弱的部分,特别是从经济发展的量和结构两个面刻画中国经济水平还有很大进步空间.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金融危机下,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人都有相似的境遇。为应对1997至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香港和澳门特区政府推出了温和的社会保障措施以帮助失业和贫穷人士。在经历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显著经济、社会变化之后,香港和澳门居民期望政府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尽管如此,大部分亚洲政府在处理日益复杂的社会保障议题上仍未改变福利供给策略。因此,对于多数人而言,经济困境不但没有改变,更由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的食品价格危机而雪上加霜。有鉴于此,在过去几年,香港和澳门政府都推出了多项政策以解决在职贫穷与跨代贫穷问题。但旧有的'生产主义福利体制'已难以满足全球化进程中日益复杂的社会经济变迁和公民福利期望,应妥善调整福利策略。基于我国香港和澳门地区金融危机后社会福利措施改革的研究,对分析东亚地区社会福利体制变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依据社会调查性质的原始资料,探讨民国初期北京地区的犯罪与贫困现象及其相互关系。民国初期北京的犯罪问题十分严重,突出表现是犯罪人数激增,犯罪类型以经济罪居多。导致犯罪发生的诸多因素中,贫穷是最主要的诱因。贫穷和犯罪互为因果关系并形成恶性循环,是导致近代北京陷入衰败深渊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社会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不容忽视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法律见识贫穷——一个研究纲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除贫富差距、使社会的全体成员都能享受发展成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揭示贫穷与当今社会的法律制度、法治社会所应该体现的正义和自由之间的关系,就成为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需要重新检讨限制穷人权利、导致贫穷的不合理的法律制度,将正义与自由作为解决贫穷问题制度变革的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9.
从文献中归纳整理出孔子关于犯罪的根本原因是贫穷、贫富不均 ;作为个体的人失去“仁”也是导致犯罪的一个主要原因。分析出孔子提出的预防犯罪的措施首先“富之”,即发展社会经济 ,奠定物质基础 ,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 ;其次是“教之”,即通过“教”来建立符合统治者意志的社会精神文明 ;再次是综合治理、德礼为主、刑罚为辅  相似文献   

10.
贫穷问题包括客观贫穷与主观贫穷两个层面.21世纪以来台湾不论是客观贫穷还是主观贫穷均呈现扩大化趋势.客观贫穷扩大化与台湾人口高龄化加速以及身心障碍者增多有关,更重要的是宏观经济状况恶化和收入差距扩大加剧.而台湾主观贫穷感受的增强则表明台湾民众消费期望和收入状况严重不符.造成这种不符的原因既有总体经济层面的原因,如房价过高、薪资停滞、贫富差距增大等,也有传统消费习惯的路径依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消费市场高端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详细论述以下两个主要问题。第一个问题将着重于展示农村经济改革工作中的一些重要数据,研讨一些影响其的主要因素。第二个问题着重于讨论农村改革中出现的不均衡以及贫穷现象。一、效率和增产 (1)包干到户 1982一1983年间迅速  相似文献   

12.
日本近世城市发展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兴盛,造成了日本社会关系的剧烈变化.町人因为从事商品货币经济而逐渐富有,社会地位也开始提高.武士阶层因为脱离生产经营、居住到城市里依靠年贡生活而逐渐贫穷,社会地位每况愈下.不少武士为了谋生,不得不违反幕府法律从事商品经济,从而与商人、豪农利益接近.农民阶级也出现分化,少数农民因从事商品生产而成为豪农和町人,大多数农民则愈加贫穷.维新前夕社会关系错综复杂的变化,对维新后的社会改革带来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贫困与发展是当代中国及未来发展最严峻的挑战。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虽然进入80年代后,贫穷问题才成为我国社会各界众目聚瞩的一个热点,其实反贫困早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一贯政策,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总结历史经验,从80年代中期起,国家的扶贫战略由对贫困户的单纯生活救济转变为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并将其纳入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战  相似文献   

14.
贫穷光荣、贫穷代表正义这些观念是一定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的产物,是当时革命话语中用以重新划分社会阶层、团结劳苦大众、无产者进行革命的一种话语策略。这种道德观的理论基础来自马克思主义对私有制的批判和中国传统的平均主义,并在意识形态的话语机制中得到展播且深入人心。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具体形式,20世纪中国的革命文学对贫穷的道德观进行了有效的宣传,炫耀贫穷和仇恨富有者是贫穷道德观常见的文学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15.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但少数人暴富,相当一部分人特贫,也同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所希望存在的。社会主义的中国不会漠视社会贫困的现实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和人民为消灭贫困共同富裕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按国家统计局的贫困标准衡量,1978中国贫困人口为2.5亿,贫穷发生率达30.7%。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反贫困的力度,1985年贫困人口减少为1.25亿,贫困发生率降至11.8%;1990年贫困人口下降为8500万人,贫困发生率进一步降至9.4%;1994年底,贫困人口下降到7000万,贫困发生率降至6.8%。中国反贫困不仅造福于国内的贫困人口,它同样对国际社会  相似文献   

16.
2008年以来,针对长期问题与短期问题相互交织,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相互影响,体制性问题与周期性问题相互作用的复杂局面,中央政府在努力完善市场机制基础上竭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从而使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大都陷入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最大衰退时期,至今仍是复苏缓慢、需求不振、前景堪忧.对比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辉煌成就,总结近五年中国宏观调控经验,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已经经历四次大的改革 ,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改革之根源 ,是基于计划经济体制先天性的缺陷、不开放和人民生活贫穷这三大因素。计划经济体制的先天性缺陷和不开放导致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缓慢和人民生活普遍贫穷化。而人民生活普遍贫穷化则培育了支持改革的社会力量 ;邓小平的复出和广大老干部以及知识分子的被解放 ,则构成了改革的领导力量 ;真理标准大讨论则又为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 ,是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实施,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建设的持续推进以及中国和巴基斯坦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语言、习俗、环境管理制度、环境保护法律、社会管理制度、社会管理规范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将面临重重困难与挑战。基于中巴经济走廊涉及地区的特殊性,把中巴经济走廊分为西部高山高原区、东南沿海平原区、北部克什米尔地区和中国新疆段。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可能面临的社会风险进行阐述。西部高山高原区面临的社会风险包括部落区障碍和极端宗教主义,东南沿海平原区面临的社会风险主要包括历史文化遗产和国家公园保护,北部克什米尔地区面临的社会风险包括跨越争议冲突地区、极端主义威胁、宗教文化差异和自然保护区保护,中国新疆段面临的社会风险包括少数民族问题和环境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环境社会学视角下的环境污染问题——东井村个案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系统关系失衡的表现。环境社会学关注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关心环境问题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原因。文章基于东井村的田野调查,发现不顾及环境的发展方式将导致环境退化,导致经济水平下降、贫穷、疾病和人口迁移等社会现象的产生。分析东井村村民与化工厂和地方政府的博弈过程,发现导致环境污染问题发生并持续的社会原因是。环境利益获得者和环境损害承担者的分离,地方政府对短期经济增长的需求,以及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悬殊的社会格局。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完善社会体制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出路。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对经济全球化的论述和总结来源于中国社会的实践,又兼顾对国际发展境遇的思考,对提升新型经济全球化认识产生促进作用。习近平对新型经济全球化的论述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论述经济全球化的本质,阐发其发展趋势,解决经济全球化是什么的问题;叙述经济全球化的正面和负面溢出效应,澄明新时代经济全球化出现的问题;分析经济全球化问题背后的全球治理问题,指明新型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特征和未来发展方向;介绍中国在参与、推动新型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角色定位及实践经验,为实现新型经济全球化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