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史学界流行着这样的说法:“武昌起义后,是章太炎先生首先提出了‘革命军起,革命党消’这个对革命起了极为恶劣影响的口号。”或者说:“张謇利用章太炎的‘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的口号来瓦解南京政府,是从内部帮忙了袁世凯,离间了革命政权。”事实果真如此吗?请看黄兴的儿子黄一欧在《辛亥革命杂忆》中说:“中山先生后来说,章太炎的话是附合当时的某官僚的话。1923年,中山先生在广州任大元帅,对中国国民党员发表演说,讲到武昌起义后,他由巴黎到达上海,本党的同志及绅商各界,甚至一般老官僚都一起来欢迎他。其中有一个官僚极为郑重地说:‘好极了,现在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灭了。’当时一般官僚最怕的就是革命,故造出‘革命军起,革命党消’这八个字,去抵制革命党,而革命党人不明白他们的用意,也随声附合。中山先生讲演中没有点出这个官僚的姓名,实际上,他指的就是张謇。”(《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第33页)由此可见根本不是“章太炎先生首先提出这个口号”;也不可说是“张謇利用章太炎提出的这个口号”。应该实事求是地说,章太炎曾经重复过张謇提出的口号,由于章太炎  相似文献   

2.
“东北作家群”这一概念 ,最早是由现代文学史家蓝海先生在 1946年抗战胜利不久首次提出的 ,解放后王瑶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史稿》中又沿用了它 ,并且在这一条目下用较大的篇幅评述了该群体的创作。此后 ,这一概念便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界所接受。然而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它的研究却未能深入下去。进入新时期以后 ,这一课题才真正引起重视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 ,不论是初期的资料发掘式研究 ,还是后来的个论式和专题式的研究 ,都无法使这项工作深入下去。学术界一直为没有产生“拳头”产品而遗憾。而《大野诗魂》(马伟业著 ,北方文艺…  相似文献   

3.
武昌起义后筹组中央临时政府的议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对于建立革命政权这一重大问题,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同盟会成立的初期,就把它提上议事日程。1906年秋冬间,孙中山、黄兴、章太炎等人曾就武装起义成功后应该建立怎样的组织机构,采取怎样的政策进行研讨,共同制定了《革命方略》。其中包括《军政府宣言》、《军政府与各处国民军之关系》、《略地规则》、《对外宣言》、《招降满洲将士布告》等十一个文件,准备各地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使用。《军政府宣言》对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分别作了解释。在“建立民国”一条下,它说:“今者由国民革命,  相似文献   

4.
在1981年10月9日《文汇报》的副刊上,我读到章太炎先生用篆文书写的对联的照片。句子是: 肩头伊尹谁能任; 脚底鸱夷未了心。上款为“得白沙诗,书以示梓琴同志。”下款“己巳仲夏章炳麟”。这副对联是写来赠送给田桐的。田桐,号梓琴,湖北人。同盟会老会员,曾经当过孙中山先生的秘书。他是前几年逝世的享年八十八高龄的田桓(寄韦)之兄。对联的句子不是章太炎先生自撰,而是采用朋友“白沙”诗里现成的二句。“白  相似文献   

5.
《长恨歌》二重主题说辨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学术界长期以来存在着争议。其中主要一种观点认为:《长恨歌》一方面批判唐玄宗荒淫误国,一方面又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深表同情,两者互为矛盾,此即所谓“二重主题”说。如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在《长恨歌》的“题解”中说:“……其中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生离死别的悲哀,寓有同情之意。诗以传说作为素材;而作者的目的,则不但‘感其事’,同时也意图通过这一事件,批判统治集团荒淫而招致祸乱,垂作历史教训。这两者之间是有矛盾的,因而使得诗的主题思想复杂化。”游国恩先生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刘大杰先生编著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也均持这一观点。这一争议,迄今尚无定论。笔者以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不存在这一矛盾,不仅《长恨  相似文献   

6.
一八九七年六月,浙江有识之士章太炎、宋恕、陈虬、陈黻宸等在杭州发起创立了“兴浙会”。这个团体明确地提出了“兴浙”的口号,并且以“兴浙”作为组织的名称。它是我省第一个以“振兴浙江”作为奋斗目标的带有政治性的学术团体。章太炎是“兴浙会”的核心人物。考察“兴浙会”的历史,对研究章太炎的思想,研究他怎样从改良到革命的转变,是很有意义的。更为重要的是,它作为知识界的一个学会团体,我们可以从这些先驱者为“兴浙”而作的努力与思考中,得到一些启示与借鉴,也许会有助于当代振兴中华,振兴浙江的宏伟事业。当然他们理解的“振兴浙江”,与八十年代振兴浙江的含义是有性质与程度的差别的。“兴浙会”是十九世纪末浙江籍人士建立的一个地域性组织,也是面向全国,甚至瞩目世界的社团。它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浙江知识分子的新觉醒,显示了那个时代浙江人民要求振奋民族精神,改变乡土怯弱贫困面貌的愿望与气魄。无论从这些发起人名重一时,在政治上、学术上的重要影响,还是这个团体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历史地位来看,它都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相似文献   

7.
王凤贤、丁国顺合作撰著的《浙东学派研究》,最近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是继193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著名史学家何炳松先生《浙东学派溯源》之后,又一部全面而系统探讨浙东学术文化历史的力作。因此,自该书出版后,立即获得了学术界的一致好评。张岱年先生赞誉说:“《浙东学派研究》内容精详,系开拓性的著作,是哲学史研究的新成就,可佩可佩!”冯契先生在给作者之一的王凤贤同志的信中,也予以高度的评价,他说:“您经过多年研究,完成《浙东学派研究》一书,用新观点对浙东学派作如此系统的探讨,是前人没  相似文献   

8.
30、40年代进化论的复兴是人类学特有的现象。这只是说,它是由那些自认为专业上属于这一领域的学者促成的。而实际上,社会学在大约20年后也经历着自己的进化论复兴,只不过这一复兴产生了一种与唯物主义论显著不同的理论,社会学中的进化论复兴很大程度上是帕森斯的影响下发生的。我把在帕氏影响下产生的这种理化理论称为“社会学新进化论”。不过,可能将其冠以“功能主义进化论”也是便于理解的,因为它是一种直接建立在功能主义理论前提之上的进化理论。  相似文献   

9.
悖论文献访求漫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这曾经是一个悖论,但时间已给了它一个证明。”——威廉·莎士比亚“读者不妨试试如何解决悖论。从悖论问题提出半个世纪以来,问题至今悬而未决,没有任何一种答案能得到普遍的认可。”(《元数学导论》,第40页) 这是五十年代初,克林对于悖论研究所作的小结。到了七十年代末,新版《英国大百科全书》中,克林撰写的《数学基础》一文,关于悖论问题,仍然说:  相似文献   

10.
有一部先秦古籍《鹖冠子》,过去被许多人判为伪书,长期不受重视。各种思想史哲学史著作都不提它,也无人具体分析研究其学说内容。近年来,随着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及乙本卷前四篇黄老学佚书(以下简称《黄老帛书》)的出土和发表,《鹖冠子》的伪书说再次受到挑战,它的学术价值引起了少数专家的注意。如侯外庐先生主编的《中国思想史纲》肯定《鹖冠子》是“传世古籍”,张岱年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认为“今本《鹖冠子》不完全是伪书,也不完全是真书”,惜乎语焉不详,未能发明指意。学术界仍来引起普遍重视,也无人作出有说服力的考辨。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出今本《鹖冠子》既非伪书亦非原书的新考证,并对它的作者、时代和学派倾向、学说特点等问题作一简析,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最近读了张国光先生《关于&lt;水浒&gt;的论争》一文,后改题为《“两种&lt;水浒&gt;说”与“两截&lt;水浒&gt;说”》公开发表。文章声称罗尔纲先生的《水浒》研究是“袭用”他的“双两说”,是“双两说”的“翻版”,不是什么“新说”,是一个“学风不纯”的问题。读后使我们十分震惊!这是对罗先生的诬蔑!我作为罗尔纲的助手,有责任进行辨诬。  相似文献   

12.
《书法》杂志八二年第五期载胡济沧先生《李白<草书歌行>辨伪》一文,提出了五条理由,最后断定《草书歌行》决非李白所作。我以为他的论据是欠妥的。 该文说:“今按李白集子里确有贾至《洞庭送李十二赴零陵》一诗,但事买上李白未果此行。”因为他们又恰遇李晔,三人有同游洞庭湖数篇之作;又碰到杨召卿、陈太守“话旧迎送,到岁暮还留在岳阳”。“我在集子里遍找李白的行踪,除了这首有争议的诗以外,看不出他和怀素  相似文献   

13.
"进化"的科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赵敦华 《求是学刊》2006,33(2):26-31
自从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以来,“进化”这个概念已经成为日常语言中的一个常用词。虽然进化论可被应用于社会科学和文化研究,但是日常的或“准学术”的言谈不能表达进化论的科学意义,反而造成对进化论的似是而非的误解。文章通过对比人们对“进化”这一概念的误解和该概念的科学含义表明了科学语言和日常语言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印度是世界上文明古国之一。在漫长的岁月中,印度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其中天文学更是世界古代天文学宝库中的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本文仅从吠陀文学和史诗《摩诃婆罗多》中对印度古代天文学作一粗略的窥探。吠陀文学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献记录,其形成年代约在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200年之问。“吠陀”一词的一般含义是指“知识”。吠陀文学共有四种,即《梨俱吠陀》、《耶柔吠陀》、《沙摩吠陀》和《阿闼婆吠陀》。其中《梨俱吠陀》最为古老。而每一种吠陀又有各自相应的本集、梵书和奥义书(或森林篇)。另外《吠陀支节录》亦属吠陀文学。该著作中包括纪律、仪典、字源、音韵、天文和语法,也就是吠陀的六个续编部分。该书的成书年代约为公元前1200年。另一古籍《摩诃婆罗多》是印度两大史诗之一,描写俱卢族人与般度族人之间的一  相似文献   

15.
报纸上说,某地四个学生,状告校长先生,要求赔偿损失一万元。原因是一个“作”字《种读法:以身作则的“作”字,学生说是读第一声,而老师说是读第四声,扣了学生一分。恰巧是这一分,学生得花6000元“补助费”才能进重.点中学就读。后来学生发现,这个“作”字上面有文件规定可以读第一声,错不在学生,要他什1出6000元进学校,实在有,点气不过,因此对校长提出控告,而学校则说没有收到过这个文件,这桩官司打到什么结果,学生流,校长赢还不知还,但这件事却大有一议的价值。大家都认为中国汉字的笔划大多,难认,因此我们要把繁体…  相似文献   

16.
我读《东京大都市》张凤兰王文元先生的《东京大都市》最近由中国世界语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的第一部专门研究东京城市的专著。这部书涉及到东京的“软件”与“硬件”,对东京的社会与东京的城市都作了全面的研究探讨。作者在前言中披露了这部书最初的写作动机。东京是目...  相似文献   

17.
一、吠陀的自然哲学按印度传统,吠陀文献主要有;1)四吠陀——《梨俱吠陀》(《赞颂明论》)、《娑摩吠陀》(《歌咏明论》)、《夜柔吠陀》(《祭祀明论》)、《阿闼婆吠陀》(《禳灾明论》);2)梵书;3)森林书;4)奥义书。其中《梨俱吠陀》最古,约出现于公元前二千年,是一部古代雅利安诗人的集体创作,全书共10卷,1028首神曲。此书的形式是祈神的颂歌,但内容广泛,涉及印度从原始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现实的一切方面,可以说是一部上古的“百科全书”。《娑摩吠陀》和《夜柔吠陀》基本上复述了《梨俱吠陀》有关歌咏和祭祀两部分内容的  相似文献   

18.
一代名文《百合花》的独特风格并非如茅盾先生所评价的是“清新俊逸”,它更主要的还体现出作者茹志鹃“深沉悲悯”的精神风貌。同时,《百合花》也是一篇“没有爱情的爱情颂歌”。它传达了人类感情美好的爱欲。在艺术上,《百合花》是一篇象征写意结构的小说,这不仅在中国现代小说中独出一格,而且也与20世纪世界现代小说相类同。  相似文献   

19.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记录于1908年,但是直到2008年才出版,因而是非常宝贵的新的研究资料.章太炎是汉语言文字学承前启后的大学者,这部《说文笔记》鲜明地体现了章氏学术的传承与创新.本文从“孔”、“好”互通的例子出发,讨论章氏于汉语言文字学的传承与创新.“好”与“孔”通假,《尔雅》以下皆发之,而章氏谓“孔”亦与“好”通,则发前人所未发.章氏此说,解决了以下问题:1.“孔”字嘉美义的来源.2.程度副词“好”、“很”等的来源.3.补足辞书编纂.  相似文献   

20.
有关渤海的“显州之布”和“沃州之緜”问题,多年来在中外史学界引起密切关注。有些学者把“显州之布”说成是棉布,有的则认定“沃州之緜”是木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使我们感到这一问题值得进一步考证和商榷。本文的要旨在于说明:“显州之布”是麻布而不是棉布;“沃州之緜”是丝緜而不是木棉。关于渤海“显州之布”问题,1937年《满铁农事试验场》报告书中最早提出了“满州可能从古有棉花栽培的历史”的推断,它引用了《盛京通志》里所记的“沃州之棉”。1956年金毓黻先生在《关于渤海国的三个问题》一文中说:“据各书所记,渤海国生产情况: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