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科学作为一种对人的存在、人类彼此之间的结构关系、人类存在的精神力量以及人类所创造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科技制度进行理性反思的科学,理所当然地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演变而不断发展的。由此,社会科学研究者的理论视野、思想方法等等都应当随之而不...  相似文献   

2.
中、日两国无论是在文化渊源、历史传统,还是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等方面,都有很相近之处。这种相似的社会文化背景必然反映到两国公司制度的内容和特征之中。日本在战后通过借鉴美国和世界各国的经验教训已成功地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公司制度。而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正在构建和完善之中,认真分析日本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特别是对比分析两国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共性和个性,将会发现,日本公司独特的内部治理结构确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一、公司组织结构的比较分析就公司的组织形式看,中日现代公司制度都实行“三会一经理”的…  相似文献   

3.
论人力资本与中国农业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经过长期的斗争,终于摆脱了以契约束缚人的制度,形成了人类免受奴役的政治和法律制度,这是人类取得的巨大成就。在我们传统价值观念中,人是经济活动所要满足的首要目的,他们决不是可以买卖的资产。对于人类来说,将自己看作是资本,是与根深蒂固的传统价值观念相违背的,这似乎是再一次把人贬为纯粹的物质要素,贬为类似财产的东西。但是人力资本概念并没有违背财富完全是为了人的利益而存在的思想。通过向自身投资,人类能够增加自身的知识与能力,提高人的经济价值,扩大他们得以进行选择的范围,这是人类增进自身福利的一种途径。人类虽…  相似文献   

4.
按照马克思关于社会结构的“经济─—政治─—文化”三元结构模式,信仰隶属于文化范畴。在文化中,价值观念体系居于它的核心,而信仰又居于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信仰执掌着文化从传统走向未来。由于信仰在社会结构中这种特殊的地位和现代社会转型对文化自觉性的特殊要求,信仰从总体上对社会转型形成了阻滞、成果巩固和理想牵导三种基本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公平是从头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也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追还应的一个目标。公平问题归根底是人与人之间或社会阶层之间的权利和利益关系问题。公平也是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反映了公平的具体涵义。因此,本人认为在阶级社会中,公平的最基本的内涵是权利和义务的分配及实现。这是因为权利和义务是人的一切活动的根基因而公平对每个人乃至整个社会成为一个普遍而重要的问题。从目前来看,在社会科学中,经济学和法学都对公平作了比较深刻而系统的论述,形成了经济学中的公平理论和法学上的公平…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的五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的五大特征张崇琛目前,学术界关于文化的含义似有着多种不同的理解。但概括起来,不外有三:一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二是指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典章制度、政治和社会组织以及思想、信仰、风习、艺术等;三是指与...  相似文献   

7.
人与制度悖论:基于反腐的分析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映奇 《探求》2009,(1):20-23,61
制度作为人类行为规范,它的强制性作用不仅仅在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强制力,还在于这种强制力是否为社会的行为主体所普遍接受,而深入到人们的情感、意识和思维之中。反腐败要依靠制度,但制度是人制定,靠人来执行的。基于中国共产党反腐的分析视角,本文力图在人与制度的悖论中,得出一些有价值的判断,使腐败治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8.
社会整合是执政党的重要职能。在当前形势下,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整合功能遭遇着来自组织分化、利益主体多样化、意识形态多元化及民族关系摩擦等方面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应当明确利益整合的核心地位,着力构建社会整合的组织保障、政治保障、思想文化保障,正确处理执政党社会整合与社会组织自我整合的关系,建立健全社会整合的制度体系,更好地发挥其整合功能。  相似文献   

9.
20世纪生态运动理论:从浅层走向深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深层生态学的出现,代表了西方生态运动从浅层向深层的转变。与浅层生态学的立场和基本主张相对立,深层生态学拒斥人类中心主义,倡导生态整体主义。它把生态危机归结为当代社会的生存危机和文化危机,认为其根源在于我们现有的社会机制、人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必须对人的价值观念和现行的社会体制进行根本的改造,把人和社会融于自然,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才可能解决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由此,它提出了建构生态社会的设想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政治经济主张  相似文献   

10.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是一个常提常新的古老命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不过是作为基础的经济条件的反映。然而,文化又不完全等同于上层建筑。它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结晶,是人的外化、对象化和具体化,从而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自成系统,并且按照自身的运动规律和特殊作用,跻身于社会生活之中,成为社会发展的重大支柱之一。文化产生于经济,是经济活动的反映和结果,但文化与经济的联系并非如影随形那样亦步亦趋。一个社会或民族的文化都是既定的,任何一种类型的经济如果违背这个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那么这种经济将不会得到…  相似文献   

11.
形而上学是人类的自然倾向.根据形而上学对象--"绝对"对于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来说是"超越"的还是"内在"的,形而上学应该被区分为"外在形而上学"和"内在形而上学".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确立的是外在形而上学,而<实践理性批判>确立的则是内在形而上学.作为内在形而上学的自然倾向,其实践活动最终落实在"信仰"上面.信仰作为人类满足内在形而上学要求的活动,是通过信仰的实践来完成的,它不必把"信仰"变成"知识"的理论活动来完成关于"绝对"的思辨知识.在这个意义上,"信仰"的最高意义仅仅在实践理性之中,而不在理论理性之中.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以来,人们的法律价值观念正在发生重大变革。法律价值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必然要随着社会客观经济条件的变革而变革,这是匆庸赘言的。但是,作为变革主体其变革的动机是什么?变革的目标和方向又是什么?这却是着实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特别是鉴于法律价值和法律价值观念问题长期以来遭受冷漠和忽视,这一研究就更显其必要。一、变革动机:明确法制理想和确立理想的法制法律价值观念是关于法律价值的意识形态,而法律价值又从属于哲学的一般价值范畴。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价值’这个普遍…  相似文献   

13.
价值或价值观念,是容理论、实践和发展于一体的综合性研究对象。任何价值观念最初都是在实践和发展中所产生并逐步形成的一种崭新的思想观念,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就会作用并指导于社会实践,推动社会的发展。当今世界所形成的政治经济格局以及各国所确定的发展模式,说到底都与各有区别的价值观念有关。因此,弄清价值与价值观念的基本问题,并作深层次的探讨,有利于两个文明的建设。 一、关于价值与价值系统 (-)价值及其基本问题 1、价值的概念分析:价值是个内涵十分宽广而丰富的文化概念,它不仅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而且也是几乎所有社会科学学科研究的对象。所以,价值的  相似文献   

14.
中美两国对美国人权外交的看法存在分歧,其根源既来源于两国之间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差异,也产生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争执。因此,两国对美国人权外交的性质,基本特点的看法也大相径庭。在冷战后时代,中美之间存在着的基本分歧和争执点之一,就是美国所谓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15.
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宗教信仰就是人类个体在面对巨大的自然界时那种弱小、无力的感觉,于是人们希望有一种自己之外的存在,能够时刻庇佑自己。而社会工作的国际定义是这样的:“社会工作职业促进社会变迁与人类关系的融洽,加强和解放人类对福祉的追寻。社会工作借助人类行为与社会系统等理论帮助人类更好地与环境交流融合。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讨论社会学一直存在的两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科学和意识形态的关系;大学教师的作用.这两个问题在1914年柏林召开的社会政策协会会议上就有争议,M.维贝尔在会议上提出了意识形态必须同科学分开的重要性.1957年,达伦多夫又旧话重提.由此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论点:社会学是而且可能成为一门不受价值观念制约的客观科学;客观科学本身不可能象社会学理论一样只反  相似文献   

17.
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关乎党的前途命运,关乎国家的和谐稳定。在全球迎来数字化浪潮的今天,数字技术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一些传统的组织形式、价值观念、文化意识及传播形式,具有不容忽视的意识形态属性。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了信息的泛滥、算法的滥用,弱化了主流价值体系的社会影响力,从而使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面临严峻的挑战。但是,数字化技术也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迎来了宝贵的发展机遇,可以通过技术赋能话语权,为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提供全新的技术支持和理念拓展,推动数字技术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良性互动、协同发展,从而牢牢占据数字空间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弗洛伊德以及步其后尘的社会科学家们把宗教同意识形态等同起来的做法极大地影响着现代西方社会的理论反思。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均宣称,有限的人的灵魂在无限的上帝身上找到了归宿和真理,而这个上帝不过是一种社会及心理上的幻觉。抛开与这个上帝的关系,人的灵魂便堕入了一种由物质条件和生理需要决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堕入了被动机所驱使的无意识领域。这种灵魂的堕入使人获得了把自己从宗教幻想所掩盖着的压迫之中解救出来的力量,一个人要想得到自由,就必须承认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就必须意识到这类信仰只是自己想象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的政党研究领域,治理或善治理论的引入多少显得有些寂寥.治理所导致的失败、善治的意识形态色彩、治理结构与政党制度特征上的冲突以及治理社会基础的缺失,这四个方面影响了治理理论与中国政党政治研究的关联.实质上,治理并不必然导致失败,治理理论可在工具层面上运用,它并不与意识形态有内在的关联;治理结构与政党制度具有内在的适应性;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度拓展,治理所需的社会的主体性力量正在逐渐成长,其社会基础并不缺失.因而,治理理论和中国的政党问题研究具有强相关性.治理或善治理论可以成为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研究的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20.
何宁  丁伟国 《学术交流》2012,(12):101-103
市场经济国家为满足社会经济活动与公共需求平衡而出现的非营利组织,发挥了巨大的社会作用。基于中国非盈利组织难以存在于政府之外的制度困境,中国非营利性组织更适于与企业合并生长,并得以独立发展。中国非营利组织迅速与国际接轨,对比欧美企业与非营利组织投资组合案例,研究其异同点、相关性,探索中国非营利组织与企业的竞争合作并行的现实模式。而提出充分发挥二者应有效应,实现非营利组织在经济体制转轨、政府职能转变、社会体制改革和法制环境变化之中的自组织演进的理论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